日本·丹波元簡

《金匱玉函要略輯義》~ 卷三 (1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13)

1. 論一首、脈證二十一條、方十九首

麻黃(去節三兩),芍藥(三兩),五味子(半升),乾薑(三兩),甘草(三兩炙),細辛(三兩),桂枝(三兩去皮),半夏(半升湯洗)

上八味。以水一斗。先煮麻黃。減二升。去上沫。內諸藥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

外臺云。千金溢飲者。當發其汗。宜青龍湯。

直指。桂術湯。治氣分。

本方。去芍藥五味子半夏。加白朮枳殼。(出水飲門。)

膈間支飲。其人喘滿。心下痞堅。面色黧黑。其脈緊。得之數十日。醫吐下之不愈。木防己湯主之。虛者即愈。實者三日復發。復與不愈者。宜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。(千金。膈間下。有有字。復發下。有發則二字。去石膏上。衍湯字。)

〔尤〕支飲上為喘滿。而下為痞堅。則不特礙其肺。抑且滯其胃矣。面色黧黑者。胃中成聚。榮衛不行也。脈浮緊者。為外寒。沉緊者。為裡實。裡實可下。而飲氣之實。非常法可下。痰飲可吐。而飲之在心下者。非吐可去。宜得之數十日。醫吐下之。而不愈也。木防己桂枝。

一苦一辛。並能行水氣。而散結氣。而痞堅之處。必有伏陽。吐下之餘。定無完氣。書不盡言。而意可會也。故又以石膏治熱。人參益虛。於法可謂密矣。其虛者外雖痞堅。而中無結聚。即水去氣行而愈。其實者。中實有物。氣暫行而復聚。故三日復發也。魏氏曰。後方去石膏。

加芒硝者。以其既散復聚。則有堅定之物。留作包囊。故以堅投堅而不破者。即以軟投堅而即破也。加茯苓者。引飲下行之用耳。

〔鑑〕得之數十日。醫或吐之不愈者。是水邪不單結在上。故越之而不愈也。或下之不愈者。是水邪不單結在下。雖竭之亦不愈也。心下痞堅。飲結在中可知。故以木防己湯。開三焦水結。通上中下之氣。方中用人參。以吐下後傷正也。故水邪虛結者。服之即愈。若水邪實結者。

雖愈亦復發也。即復與前方。亦不能愈。當以前方減石膏之寒凝。加芒硝峻開堅結。加茯苓直輸水道。未有不愈者也。

木防己湯方

木防己(三兩),石膏(十二枚雞子大○千金作雞子大十二枚外臺作雞子大三枚案外臺似是),桂枝(二兩),人參(四兩)

上四味。以水六升。煮取二升。分溫再服。

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湯方

木防己,桂枝(各二兩),芒硝(三合),人參,茯苓(各四兩)

上五味。以水六升。煮取二升。去滓。內芒硝再微煎。分溫再服。微利則愈。(案千金外臺。用木防己三兩。為是。千金云。一方不加茯苓。外臺云。此本仲景傷寒論方。深師同。)

〔程〕防己利大小便。石膏主心下逆氣。桂枝宣通水道。人參補氣溫中。正氣旺則水飲不待散。而自散矣。加芒硝之鹹寒。可以軟痞堅。茯苓之甘淡。可以滲痰飲。石膏辛寒近於解肌。不必雜於內方。故去之。

白話文:

論一首、脈證二十一條、方十九首

麻黃(去節三兩)、芍藥(三兩)、五味子(半升)、乾薑(三兩)、甘草(三兩,炙)、細辛(三兩)、桂枝(三兩,去皮)、半夏(半升,湯洗),以上八味,加水一斗,先煮麻黃,至水減二升,去上層浮沫,再放入其他藥材,煮至三升,過濾藥渣,溫服一升。

外臺經方記載,治療千金溢飲(大量積液),應當發汗,宜用青龍湯。

直指方劑:桂術湯,治療氣分病證。

本方去掉芍藥、五味子、半夏,加入白朮、枳殼。(出自《水飲門》)

膈間支飲,患者症狀為喘滿、心下痞堅、面色黧黑,脈象緊,病程數十日,經醫師採用吐瀉法治療無效。木防己湯主治此症。虛證者服藥即愈,實證者服藥三日後又復發。若再次服用木防己湯仍無效,則應當改用木防己湯去石膏,加茯苓、芒硝的方劑治療。(《千金方》中關於膈間下、復發的記載有誤。)

支飲,上為喘滿,下為痞堅,不僅阻礙肺氣,也阻塞胃氣。面色黧黑,表示胃中積聚,氣血運行不暢。脈浮緊是外寒,脈沉緊是裡實。裡實可瀉下,但飲邪的實證,非一般瀉下方法可治。痰飲可吐,但心下積聚的飲邪,非單純吐法可除。病程數十日,經醫師採用吐瀉法治療,卻無效。木防己與桂枝,一苦一辛,都能行水氣,散結氣。痞堅處必有伏陽,吐瀉後,元氣必定受損。書中不能盡述,但道理是可以理解的。因此再用石膏清熱,人參益氣,治療方法可謂精妙。虛證患者,雖然外見痞堅,但內無結聚,只要水飲消去,氣機通暢即可痊癒。實證者,內有積聚,氣機雖暫時通暢,但很快又會積聚,所以三日後又復發。魏氏說:後方去掉石膏,加入芒硝,是因為積聚雖散,但仍有堅硬之物凝聚成包囊,故用堅硬之物攻堅,不如用柔軟之物攻堅來得有效。加入茯苓,是為了引導水飲下行。

病程數十日,醫師採用吐瀉法治療無效,表示水邪不僅單純積聚在上,所以單純的治療方法無效;或者單純下法無效,表示水邪不僅單純積聚在下,即使盡力瀉下,也無效。心下痞堅,表明水飲積聚在中焦,所以用木防己湯,疏通三焦水液,調暢上下之氣。方中用人參,是為了補益因吐瀉而損傷的正氣。所以水邪虛證者,服藥即愈;若水邪實證者,即使暫時痊癒,也會復發。如果再次服用之前的方劑也無效,就應該在前方的基礎上,減少石膏的寒凝之性,加入芒硝峻烈開通堅硬的積聚,加入茯苓引導水道,就一定會痊癒。

木防己湯方:木防己(三兩)、石膏(十二枚雞子大 注:千金方作雞子大十二枚,外臺方作雞子大三枚,外臺方記載似有誤)、桂枝(二兩)、人參(四兩),以上四味,加水六升,煮至二升,分溫服兩次。

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湯方:木防己、桂枝(各二兩)、芒硝(三合)、人參、茯苓(各四兩),以上五味,加水六升,煮至二升,過濾藥渣,放入芒硝再微煎,分溫服兩次。微利則愈。(注:千金方、外臺方中木防己用量為三兩;千金方中一方不加茯苓;外臺方中記載此方為《傷寒論》的衍生方,深師同。)

程氏註解:防己利大小便,石膏主治心下逆氣,桂枝宣通水道,人參補益元氣溫暖脾胃,正氣充足,水飲自然會消散。加入芒硝的鹹寒之性,可以軟化痞堅;茯苓的甘淡之性,可以滲濕化痰。石膏辛寒,主要作用在解肌,不必加入內方,所以去掉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