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匱玉函要略輯義》~ 卷三 (12)
卷三 (12)
1. 論一首、脈證二十一條、方十九首
外臺。深師朱雀湯。療久病癖飲。停痰不消。在胸膈上液液。時頭眩痛苦攣。眼睛身體手足。十指甲盡黃。亦療脅下支滿。飲輒引脅下痛。
即本方。用甘遂芫花各一分。大戟三分。大棗十二枚。
聖濟總錄。三聖散。治久病飲癖停痰。及脅支滿。輒引脅下痛。(即本方。)
又芫花湯。治水腫。及支滿澼飲。
於本方。加大黃甘草五味各一兩。上粗搗篩。每服三錢匕。水二盞。棗二枚。擘破。同煎至九分。下芒硝半錢。更煎一沸。去滓溫服。以利為度。
宣明論云。此湯兼下水腫腹脹。並酒食積腸垢積滯。痃癖堅積蓄熱。暴痛瘧氣久不已。或表之正氣與邪熱。並甚於里。熱極似陰。反寒戰。表氣入里。陽厥極深。脈微而絕。並風熱燥甚。結於下焦。大小便不通。實熱腰痛。及小兒熱結。乳癖積熱。作發風潮搐。斑疹熱毒。不能了絕者。
宣明論。三花神祐丸。治壯實人。風痰鬱熱。肢體麻痹。走注疼痛。濕熱腫滿。氣血壅滯。不得宣通。及積痰翻胃。服三丸後。轉加痛悶。此痰涎壅塞。頓攻不開。再加二丸。快利則止。
本方。去大棗。加大黃黑醜輕粉。水丸。
丹溪心法。小胃丹。治胸膈腸胃。熱痰濕痰。
本方。加黃柏大黃。粥丸。
嘉定縣誌云。唐杲字德明。善醫。太倉武指揮妻。起立如常。臥則氣絕欲死。杲言是為懸飲。飲在喉間。坐之則墜。故無害。臥則壅塞諸竅。不得出入。而欲死也。投以十棗湯而平。
病溢飲者。當發其汗。大青龍湯主之。小青龍湯亦主之。(脈經千金。無大青龍湯主之六字。及亦字。千金云。範汪用大青龍湯。)
〔程〕內經云。溢飲者。渴暴多飲。而易入肌膚腸胃之外也。以其病屬表。故可大小青龍湯以發汗。
〔鑑〕溢飲者。飲後水流行。歸於四肢。當汗出而不汗出。壅塞經表。身體疼重。即今之風水水腫病也。
〔徐〕溢飲者。水已流行。歸四肢。以不汗而致身體疼重。蓋表為寒氣所侵而疼。肌體著濕而重。全乎是表。但水寒相雜。猶之風寒兩傷。內有水氣。故以大青龍小青龍主之。然大青龍合桂麻。而去芍。加石膏。則水氣不甚。而挾熱者宜之。倘咳多而寒伏。則必小青龍為當。蓋麻黃去杏仁。桂枝去生薑。而加五味乾薑半夏細辛雖表散。而實欲其寒飲之下出也。
大青龍湯方(外臺云。範汪溢飲者。當發其汗。大青龍湯主之。)
麻黃(六兩去節),桂枝(二兩去皮),甘草(二兩炙),杏仁(四十個去皮尖)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,石膏(如雞子大碎)
上七味。以水九升。先煮麻黃。減二升。去上沫。內諸藥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取微似汗。汗多者溫粉粉之。(詳見於傷寒輯義。下同。)
小青龍湯方
白話文:
論一首、脈證二十一條、方十九首
外臺記載的朱雀湯,用於治療久病導致的飲癖,痰液停滯不消,停留在胸膈之間,時常頭暈、疼痛、抽搐,眼睛、身體、手腳和十個指甲都發黃,也治療脅下脹滿,飲水後就引起脅下疼痛。
此方用甘遂、芫花各一分,大戟三分,大棗十二枚。
《聖濟總錄》記載的三聖散,治療久病導致的飲癖、停痰,以及脅下脹滿,飲水後就引起脅下疼痛(即上面所述的朱雀湯)。
另有芫花湯,治療水腫以及腹部脹滿、飲水困難。
此方在上面基礎上,加大黃、甘草、五味子各一兩。藥物粗搗篩過,每次服用三錢,用水二盞,大棗二枚擘開,一起煎煮至九分,加入芒硝半錢,再煎一沸,去渣溫服,以通便為度。
《宣明論》記載,此湯還能治療水腫、腹脹,以及酒食積滯、腸垢積滯、痃癖、堅積、蓄熱,暴痛、瘧疾久治不癒,或者表證的正氣和邪熱都非常嚴重,裡證的熱盛到極點反而出現寒戰,表氣入裡,陽氣衰竭極度嚴重,脈象微弱甚至絕脈,以及風熱燥邪嚴重,結聚在下焦,大小便不通,實熱導致腰痛,以及小兒熱結,乳癖積熱,導致發熱、抽搐、斑疹、熱毒,無法痊癒的病症。
《宣明論》記載的三花神祐丸,治療體格強壯的人,因風痰鬱熱導致肢體麻痺、遊走性疼痛、濕熱腫脹、氣血壅滯不通,以及痰積翻胃。服用三丸後,如果疼痛加劇,說明痰涎壅塞,頓時攻破不了,那就再加服二丸,通暢後就停止。
此方去大棗,加大黃、黑醜、輕粉,製成水丸。
《丹溪心法》記載的小胃丹,治療胸膈、腸胃的熱痰、濕痰。
此方加黃柏、大黃,製成粥丸。
《嘉定縣誌》記載,唐杲字德明,醫術高明。太倉武指揮的妻子,站立如常,但臥下就氣絕欲死。唐杲說這是懸飲,飲停留在喉嚨間,坐著時下墜,所以沒有害處;臥下時就會阻塞諸竅,氣血不得出入,所以才想死。於是給她服用十棗湯而痊癒。
治療溢飲,應該發汗,大青龍湯和少青龍湯都可以治療。(《脈經》、《千金》記載略有不同,《千金要方》記載範汪用大青龍湯治療溢飲。)
程氏(註解者)說,《內經》記載,溢飲是指口渴、暴飲,容易進入肌膚、腸胃之外的疾病,因為此病屬表,所以可以用大青龍湯和小青龍湯發汗。
鑑氏(註解者)說,溢飲是指飲水後,水液循經脈運行,流佈到四肢,應該出汗卻不出汗,阻塞經絡表裡,身體疼痛沉重,這就是現在的風濕水腫病。
徐氏(註解者)說,溢飲是指水液已經運行到四肢,因為不出汗而導致身體疼痛沉重,這是因為表證受寒邪侵襲而疼痛,肌體感受濕邪而沉重,完全是表證。但是水寒互相夾雜,就像風寒兩種邪氣同時侵襲一樣,體內有水氣,所以用大青龍湯和小青龍湯治療。但是大青龍湯配伍桂枝、麻黃,去掉芍藥,加入石膏,這樣水氣不嚴重,而兼夾熱證的病人適合服用。如果咳嗽很多而寒邪內伏,那麼就應該服用小青龍湯。因為麻黃去杏仁,桂枝去生薑,而加五味子、乾薑、半夏、細辛,雖然能散表邪,但實際上是希望寒飲向下排出。
大青龍湯方:(外臺記載,範汪認為溢飲應該發汗,大青龍湯主之。)
麻黃(六兩,去節),桂枝(二兩,去皮),甘草(二兩,炙),杏仁(四十個,去皮尖)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,石膏(如雞子大,碎)
以上七味,加水九升,先煮麻黃,減少二升,去上層泡沫,加入其他藥物,煮至三升,去渣,溫服一升,以微微出汗為度,汗出太多就用白粉止汗。(詳見傷寒論,以下相同)
小青龍湯方:……(方劑內容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