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丹波元簡

《金匱玉函要略輯義》~ 卷三 (2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20)

1. 論一首、脈證二十一條、方十九首

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方

茯苓(四兩),甘草(三兩),五味子(半升),乾薑(三兩),細辛(三兩),半夏(半升),杏仁(半升去皮尖)

上七味。以水一斗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溫服半升。日三服。(服字。依俞本補。)

若面熱如醉。此為胃熱上衝熏其面。加大黃以利之。(外臺醉下。有狀字。)

〔徐〕面屬陽明。胃氣盛則面熱如醉。是胃氣之熱上熏之也。既不因酒而如醉。其熱勢不可當。故加大黃以利之。雖有姜辛之熱。各自為功而無妨矣。

〔尤〕與沖氣上逆。其面翕熱如醉者不同。沖氣上行者。病屬下焦。陰中之陽。故以酸溫止之。此屬中焦。陽明之陽。故以苦寒下之。

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黃湯方

茯苓(四兩),甘草(三兩),五味(半升),乾薑(三兩),細辛(三兩),半夏(半升),杏仁(半升),大黃(三兩)

上八味。以水一斗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溫服半升。日三服。(服字。依俞本補。)

千金方衍義云。趙以德曰。前四變隨證加減施治。猶未離本來繩墨。至第五變。其證頗似戴陽。而能獨斷陽明胃熱。乃加大黃以利之。按陽明病。面合赤色。不可攻之。為其腎虛陽氣不藏。故以攻為戒。而此平昔陰虧血虛。反用大黃利之者。以其證變疊見。雖有面熱如醉。而脈見寸沉尺微。

洵非表邪怫鬱。而為胃中熱蘊無疑。竟行滌飲攻熱。不以陰虛為慮。而致扼腕也。

案以上敘證五變。應變加減。其意殆與傷寒論。證象陽且之一則同。示人以通變之法也。

先渴後嘔。為水停心下。此屬飲家。小半夏茯苓湯主之。(方見上。○千金外臺。以此條載上文卒嘔吐心下痞云云之前。似是。後嘔。作卻嘔。)

〔尤〕先渴後嘔者。本無嘔病。因渴飲水。水多不下。而反上逆也。故曰。此屬飲家。小半夏。止嘔降逆。加茯苓去其停水。蓋始雖渴而終為飲。但當治飲。而不必治其渴也。

〔魏〕水停心下。阻隔正氣。不化生津液。上於胸咽。故渴也。渴必飲水。水得水而愈恣其沖逆。所以先渴而後必嘔也。此屬飲家。當治其飲。不可以為渴家治其渴也。

案脈經所載三條。恐本經舊文。繫於脫漏。今備錄於下。脈經云。咳而時發熱。脈卒弦(千金。作在九菽。)者。非虛也。此為胸中寒實所致也。當吐之。

又云。咳家其脈弦。欲行吐藥。當相人強弱。而無熱乃可吐之。其脈沉者。不可發汗。

又云。病人一臂不隨。時復轉移在一臂。其脈沉細。非風也。必有飲在上焦。其脈虛者。為微勞。榮衛氣不周故也。久久自瘥。

白話文:

論一首、脈證二十一條、方十九首

苓甘五味加薑辛半夏杏仁湯方

配方:茯苓四兩,甘草三兩,五味子半升,乾薑三兩,細辛三兩,半夏半升,杏仁半升(去皮尖)。

用法:以上七味藥材,加水一斗,煎煮至三升,過濾藥渣,溫服半升,每日三次。

若患者面部發熱如醉酒狀,這是胃熱上衝熏蒸面部所致,需加大黃以瀉熱通便。

徐氏註解:面部屬陽明經,胃氣盛則面部發熱如醉酒,這是胃熱上衝所致。因非酒醉,熱勢強烈,故加大黃瀉熱。雖有薑辛之熱,但各自發揮功效,並不互相干擾。

尤氏註解:此與沖氣上逆導致的面部發熱不同。沖氣上逆屬下焦陰中之陽,應以酸溫之法治療;此屬中焦陽明之陽,故用苦寒之法瀉熱。

苓甘五味加薑辛半夏杏仁大黃湯方

配方:茯苓四兩,甘草三兩,五味子半升,乾薑三兩,細辛三兩,半夏半升,杏仁半升,大黃三兩。

用法:以上八味藥材,加水一斗,煎煮至三升,過濾藥渣,溫服半升,每日三次。

千金方衍義云:趙以德曰,前四種變證,根據病情加減用藥,都未脫離原方劑的原則。到第五種變證,症狀似戴陽證,卻獨斷為陽明胃熱,故加大黃瀉熱。按陽明病,面部發紅,不可攻伐,因腎虛陽氣不藏,故以攻為戒。而此例患者平素陰虛血虛,反用大黃瀉熱,是因為症狀疊加出現,雖然有面部發熱如醉酒的症狀,但脈象寸脈沉弱,尺脈微弱。

這顯然不是表邪鬱滯,而是胃中熱邪積聚無疑,因此采用瀉熱法治療,不考慮陰虛,反而能奏效。

綜上所述,以上五種變證的加減方法,其用意與傷寒論中證象的變化處理方法相同,教人掌握通變之法。

先渴後嘔,為水停於心下,屬飲邪,小半夏茯苓湯主之。(此方見前文,千金方及外台秘要皆有記載,此條在原文中記載於卒嘔吐心下痞的描述之前,似有先後之分,後嘔,應作“卻嘔”。)

尤氏註解:先渴後嘔者,本無嘔吐之病,因口渴飲水過多,水液不化,反而上逆嘔吐。故曰:此屬飲邪,小半夏止嘔降逆,加茯苓利水,雖先渴後嘔,但終歸是飲邪,故當治飲,不必治渴。

魏氏註解:水停心下,阻礙正氣,不能化生津液,上逆於胸咽,故口渴。渴則飲水,飲水越多,則沖逆越甚,所以先渴後嘔。此屬飲邪,當治其飲,不可單純治療口渴。

脈經所載三條(恐為本經舊文遺漏,今補錄於下):

脈經云:咳嗽並間斷發熱,脈象突然弦急(千金方作“在九菽”),非虛證,這是胸中寒邪積聚所致,應當催吐。

又云:咳嗽患者脈象弦急,欲用催吐藥,需根據患者的體質強弱,無發熱症狀才能催吐。脈象沉者,不可發汗。

又云:病人一隻胳膊不能活動,時而轉移到另一隻胳膊,脈象沉細,非風邪,必有飲邪在上焦。脈象虛弱者,為輕微勞累,榮衛氣血不暢所致,久久自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