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丹波元簡

《金匱玉函要略輯義》~ 卷三 (2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21)

1. 消渴小便利淋病脈證並治第十三

2. 脈證九條、方六首

厥陰之為病。消渴氣上衝心。心中疼熱。飢而不欲食。食即吐蛔。下之不肯止。

〔鑑〕按此條是傷寒論厥陰經正病。與雜病消渴之義不同。必是錯簡。

喻氏法律云。消渴之證。內經有其論無其治。金匱有論有治矣。而集書者。採傷寒論厥陰經消渴之文湊入。後人不能決擇。斯亦不適於用也。蓋傷寒熱邪。至厥陰而盡。熱勢入深。故渴而消水。及熱解則不渴。且不消矣。豈雜證積漸為患之比乎。

寸口脈浮而遲。浮即為虛。遲即為勞。虛則衛氣不足。勞則榮氣竭。(諸本。接下條為一條。今依金鑑分出。)

〔鑑〕按此條當在虛勞篇中。錯簡在此。寸口通指左右三部而言也。浮而有力為風。浮而無力為虛。按之兼遲。即為虛勞之診。故主衛外營內虛竭也。

趺陽脈浮而數。浮即為氣。數即消穀。而大堅。(一作緊。)氣盛則溲數。溲數即堅。堅數相搏。即為消渴。(脈經堅字。並作緊。金鑑云。而大堅句。不成文。大字之下。當有便字。必是傳寫之訛。魏云。大堅。即大便堅也。一作緊。非。)

〔程〕趺陽。胃脈也。內經曰。三陽結謂之消。胃與大腸。謂之三陽。以其熱結於中。則脈浮而數。內經又曰。中熱則胃中消穀。是數即消穀也。氣盛。熱氣盛也。谷消熱盛。則水偏滲於膀胱。故小便數而大便硬。胃無津液。則成消渴矣。此中消脈也。

外臺古今錄驗論云。消渴病有三。一渴而飲水多。小便數有脂。似麩片甘者。皆是消渴病也。二吃食多。不甚渴。小便少似有油而數者。此是消中病也。三渴飲水不能多。但腿腫腳先瘦小。陰痿弱數小便者。此是腎消病也。又東垣試效方云。高消者。舌上赤裂。大渴引飲。逆調論云。

心移熱於肺。傳為膈消者。是也。以白虎加人參湯治之。中消者。善食而瘦。自汗。大便硬小便數。叔和云。口乾飲水。多食飢虛。疒成消中者。是也。以調胃承氣三黃丸治之。下消者。煩渴引飲。耳輪焦乾。小便如膏。叔和云。焦煩水易虧。此腎消也。以八味丸治之。總錄所謂末傳能食者。

必發腦疽背瘡。不能食者。必傳中滿鼓脹。皆謂不治之證。○案據此論。本節之症。即是消中之謂。

男子消渴。小便反多。以飲一斗。小便一斗。腎氣丸主之。(方見婦人雜病中。)

〔程〕小便多則消渴。內經曰。飲一溲二者不治。(出氣厥論。)今飲一溲一。故與腎氣丸治之。腎中之氣。猶水中之火。地中之陽。蒸其精微之氣。達於上焦。則云升而雨降。上焦得以如霧露之溉。肺金滋潤。得以水精四布。五經並行。斯無消渴之患。今其人也。攝養失宜。

腎水衰竭。龍雷之火。不安於下。但炎於上。而刑肺金。肺熱葉焦。則消渴引飲。其飲入於胃。下無火化。直入膀胱。則飲一斗。溺亦一斗也。此屬下消。

白話文:

脈證九條、方六首

厥陰病症表現為消渴(口渴),氣往上衝擊心臟,心中疼痛發熱,飢餓卻不想吃東西,吃了就吐蛔蟲,瀉下不止。

這條記載是《傷寒論》中關於厥陰經正病的描述,與雜病中的消渴意義不同,可能是抄錄錯誤。喻氏在《醫學正傳》中提到,內經記載了消渴的病症,卻沒有治療方法,金匱要略則有論述也有治療方法。而收集這些醫書的人,將《傷寒論》中關於厥陰經消渴的文字拼湊進去,後人難以辨別,所以也不適合應用。因為傷寒的熱邪到達厥陰經就消盡了,熱勢深入,所以口渴並且消耗體液;等熱退了,就不渴了,也不會繼續消耗體液了,這與雜病積久成患的情況不一樣。

寸口脈浮而遲,浮代表虛,遲代表勞。虛則衛氣不足,勞則營氣衰竭。(諸本將此條與下一條合併為一條,今依據《金鑑》分開。)

這條應該屬於虛勞篇,是抄錄錯誤。寸口脈指的是左右手的三部脈象。脈浮而有力是風證,脈浮而無力是虛證,按之兼且遲脈,就是虛勞的診斷,所以主要是衛外營內虛竭。

趺陽脈浮而數,浮代表氣,數代表消穀(食物消化快),大便堅硬。(有的版本作「緊」)。氣盛則小便次數多,小便次數多就大便堅硬,堅硬和小便次數多相互影響,就是消渴。(《脈經》中「堅」字也有作「緊」的,金鑑中說「而大堅」一句不通,認為「大」字下應該有「便」字,一定是抄寫錯誤。魏氏說「大堅」就是大便堅硬,也有一說是「緊」,並非如此。)

趺陽脈是胃脈。《內經》說:「三陽結謂之消」,胃和大腸稱為三陽,因為熱邪結聚於內,所以脈浮而數。《內經》又說:「中熱則胃中消穀」,所以「數」就是消穀的意思。氣盛就是熱氣盛,谷消熱盛,則水液滲洩到膀胱,所以小便次數多而大便乾燥,胃中缺乏津液,就形成了消渴。這是中消的脈象。

《外臺秘要》說,消渴病分三種:一、口渴飲水很多,小便次數多,尿液中有脂質,像麩皮一樣甜的,都是消渴病。二、飲食很多,不太渴,小便量少,好像有油一樣,且次數多,這是消中病。三、口渴但不能喝很多水,只有腿腫腳先瘦,陽痿,小便次數多,這是腎消病。《東垣試效方》說:高消者,舌上紅裂,非常口渴,大量飲水。《逆調論》說:心火移到肺,傳變成膈消,就是這樣,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。中消者,善食而消瘦,自汗,大便乾硬,小便次數多,叔和說:口乾飲水,多吃卻飢餓虛弱,形成消中,用調胃承氣湯治療。下消者,煩渴引飲,耳輪乾枯,小便像膏狀,叔和說:焦煩,水液容易損失,這是腎消,用八味丸治療。《外臺秘要》說,末期能吃東西的,必定會出現腦疽背瘡;不能吃東西的,必定會發展成中滿鼓脹,這些都是不治之症。根據這個論述,本節的症狀就是消中。

男子消渴,小便反而很多,喝一斗水,小便也有一斗,用腎氣丸治療。(方劑見於婦人雜病篇)。

小便多就是消渴。《內經》說:「喝一斗水,小便兩斗,是不能治癒的。」現在是喝一斗,小便一斗,所以用腎氣丸治療。腎中的精氣,就像水中的火,地中的陽氣,蒸騰其精微之氣,到達上焦,就如同上升而降雨,上焦得到像霧露一樣的滋潤,肺金滋潤,得以水精四布,五經運行順暢,就不會有消渴的疾病。現在這個病人,攝養失宜,腎水衰竭,腎中之火不安於下,只炎燒於上,而損傷肺金,肺熱葉焦,就消渴引飲,飲水進入胃中,下面沒有火化,直接進入膀胱,所以喝一斗水,小便也有一斗。這屬於下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