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丹波元簡

《金匱玉函要略輯義》~ 卷四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8)

1. 論二首、脈證十四條、方七首

茵陳五苓散方(外臺。引仲景傷寒論。文同。云小品。古今錄驗。張文仲。經心錄同。)

茵陳蒿末(十分),五苓散(五分○方見痰飲中)

上二味和。先食飲方寸匕。日三服。(外臺。作上二味和。先食白飲和方寸匕。服之日三。)

外臺。又五苓散。利小便。治黃疸方。(即本方。不用茵陳。云千金。深師。範汪同。)

三因方。五苓散。治伏暑郁發黃。小便不利煩渴。用茵陳煎湯調下。

嚴氏濟生方。加減五苓散。治飲食伏暑。郁發黃。煩渴小便不利。○於本方。去桂枝加茵陳。

準繩。茵陳五苓散。治傷寒溫濕。熱病感冒。後發為黃疸。小便黑赤。煩渴發熱。不得安寧。此蓋汗下太早。服藥不對證。因感濕熱病。以致遍身發黃。○上用生料五苓散一兩。加入茵陳半兩。車前子一錢。木通柴胡各一錢半。酒後得證。加乾葛二錢。燈心五十莖。水一碗。煎八分。連進數服。小便清利為愈。

黃疸腹滿。小便不利而赤。自汗出。此為表和裡實。當下之。宜大黃硝石湯。(宋本。硝石。作滑石。下同。非。脈經。作大黃黃柏梔子芒硝湯。)

〔鑑〕李彣曰。腹滿。小便不利而赤。里病也。自汗出。表和也。里病者。濕熱內甚。用梔子清上焦濕熱。大黃瀉中焦濕熱。黃柏清下焦濕熱。硝石則於苦寒瀉熱之中。而有燥烈發散之意。使藥力無所不至。而濕熱悉消散矣。

大黃硝石湯方(千金。名大黃黃柏湯。翼。名大黃湯。外臺。引仲景傷寒論。名大黃黃柏皮梔子硝石湯。小品。千金翼。深師。範汪並同。)

大黃,黃柏,硝石(各四兩),梔子(十五枚)

上四味。以水六升。煮取二升。去滓。內消。更煮取一升。頓服。

喻氏法律云。濕熱鬱蒸。而發黃。其當從下奪。亦須仿治傷寒之法。裡熱者始可用之。重則用大黃硝石湯。盪滌其濕熱。如大承氣湯之例。稍輕則用梔子大黃湯。清解而兼下奪。如三黃湯之例。更輕則用茵陳蒿湯。清解為君。微加大黃為使。如梔豉湯中加大黃。如博棋子大之例。是則汗法固不敢輕用。下法亦在所慎施。以疸證多夾內傷。不得不迴護之耳。

外臺。必效大黃湯。療急黃疸內等黃方。

大黃(三兩),芒硝(二兩)

上二味。以水二升。生漬大黃。一宿。平旦絞汁一升半。內芒硝。攪服。須臾當快利瘥。

聖惠。治黃病腹脹滿。小便澀而赤少。

於本方中。加冬葵子。

黃疸病。小便色不變。欲自利。腹滿而喘。不可除熱。熱除必噦。噦者。小半夏湯主之。(方見痰飲中○外臺。引仲景傷寒論云。範汪同。)

〔尤〕便清自利。內無熱徵。則腹滿非裡實。喘非氣盛矣。雖有疸熱。亦不可以寒藥攻之。熱氣雖除。陽氣則傷。必發為噦。噦。呃逆也。魏氏謂胃陽為寒藥所墜。欲升而不能者是也。小半夏。溫胃止噦。噦止然後溫理中臟。使氣盛而行健。則喘滿除。黃病去。非小半夏能治疸也。

白話文:

論二首、脈證十四條、方七首

茵陳五苓散方:

將茵陳蒿末(十分)與五苓散(五分,方劑詳見痰飲篇)混合。飯前服用一湯匙,每日三次。 另有記載,使用五苓散單方(不含茵陳),也能治療黃疸,此單方見於多部醫籍。也有記載用茵陳煎湯調服五苓散,治療伏暑引起發黃、小便不利、煩渴等症。另有加減五苓散的方劑,治療飲食伏暑引起發黃、煩渴、小便不利等症,此方劑去桂枝加茵陳。 亦有方劑用生藥五苓散一兩,加入茵陳半兩、車前子一錢、木通、柴胡各一錢半,酒後發病者加乾葛二錢、燈心五十莖,水煎服,治療傷寒溫濕、熱病感冒後發黃疸、小便黑赤、煩渴發熱等症,此症多因汗下過早、用藥不對證所致。

大黃硝石湯方:

將大黃、黃柏、硝石(各四兩)、梔子(十五枚)用水六升煎煮取二升,去渣後再次煎煮取一升,頓服。此方用於治療濕熱鬱蒸導致發黃的症狀,視病情輕重,可選擇不同藥方,病情較重者用此方,病情較輕者可用其他清熱利濕的藥方。另有記載,使用大黃、芒硝組成的方劑,治療急黃。 又有記載,此方加冬葵子治療黃疸病伴隨腹脹、小便澀赤等症狀。若黃疸病小便顏色不變,想腹瀉,腹脹喘息,不能退熱,退熱後則會呃逆,則需服用小半夏湯(方劑詳見痰飲篇)。 若大便通暢,體內無熱象,腹脹和喘息則不是內實或氣盛,即使有黃疸熱症,也不可用寒涼藥物攻治,否則會傷及陽氣,導致呃逆。呃逆乃胃陽被寒藥所傷,欲升而不能所致,小半夏溫胃止呃逆,呃逆止後再溫補中臟,使氣盛則喘滿去除,黃疸自愈,小半夏並非直接治療黃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