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丹波元簡

《金匱玉函要略輯義》~ 卷四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9)

1. 論二首、脈證十四條、方七首

聖惠。小半夏散。陰黃小便色不變。欲自利而不利。腹滿而喘者。必噦;噦者宜服此方。

半夏(一兩),人參(二兩),葛根(二兩)

上件藥。搗粗羅為散。每服四錢。以水一中盞。入生薑半分。煎至六分。去滓。不計時候溫服。

諸黃。腹痛而嘔者。宜柴胡湯。(〔原注〕必小柴胡湯。方見嘔吐中。○原本。黃。作勞。今據諸本改定。魏作勞解之。非。)

〔程〕經曰。嘔而腹滿。視其前後。知何部不利。利之則愈。今黃家腹痛而嘔。應內有實邪。當是大柴胡以下之。若小柴胡。則可止嘔。未可療腹痛也。明者詳之。

〔鑑〕嘔而腹痛。胃實熱也。然必有潮熱便硬。始宜大柴胡湯兩解之。若無潮熱。便軟則當用小柴胡湯。去黃芩。加芍藥和之可也。(案玉機。小柴胡湯。加梔子。)

男子黃。小便自利。當與虛勞小建中湯。(方見虛勞中。)

〔鑑〕高世栻曰。女為陰。男為陽。陰主血。陽主氣。男子黃。陽氣虛也。黃者。土之色。陽氣虛。而土色外呈。中無濕熱。故小便自利。此為虛也。

〔尤〕小便利者。不能發黃。以熱從小便去也。今小便利。而黃不去。知非熱病。乃上虛而色外見。宜補中。而不可除熱者也。夫黃疸之病。濕熱所郁也。故在表者汗而發之。在裡者攻而去之。此大法也。乃亦有不濕而燥者。則變清利為潤導。如豬膏發煎之治也。不熱而寒。

不實而虛者。則變攻為補。變寒為溫。如小建中之法也。其有兼證錯出者。則先治兼證。而後治本證。如小半夏。及小柴胡之治也。仲景論黃疸一證。而於正變虛實之法。詳盡如此。其心可謂盡矣。

王氏陰證略例云。內感傷寒。勞役形體。飲食失節。中州變寒之病。生黃非傷寒壞之而得。只用建中。理中大建中。足矣。不必用茵陳也。何氏醫碥曰。陰黃。小便清白。大便不實。喜靜能臥。脈遲弱無力。身冷自汗。當以虛寒治之。仲景所謂男子黃。小便自利。與小建中湯。

王海藏謂中州寒生黃。用大小建中。不必茵陳。皆氣虛之陰黃也。氣虛則脾不運。久瘀於裡。則脾敗而色外見。故黃。其黃色必淡。戴復庵謂失血後多令面黃。或遍身黃。血不榮也。如竹木春夏葉潤則綠。至秋則干黃。宜養榮湯。十全大補湯。此血虛之陰血也。此為干黃。小便利。

四肢不沉重也。○案治陰黃。醫學綱目。用理中加茯苓湯。喻氏治女勞疸屬虛者。用八味腎氣丸。聖惠治房黃。用鹿茸散(鹿茸。熟地。山茱。五味。黃耆。牡蠣。)之類。皆不用茵陳。然如韓氏小茵陳湯。(附子。甘草。茵陳。)茵陳四逆湯。茵陳附子湯。茵陳茱萸湯。羅氏茯苓梔子茵陳湯之類。

皆附子茵陳並用。蓋本於千金翼。治黃疸小便赤黃方(前胡。茯苓。椒目。附子。茵陳。)之意。寒熱錯雜者。亦宜隨證而選用。不必執拘矣。

白話文:

論二首、脈證十四條、方七首

聖惠方中小半夏散,適用於陰黃,小便顏色無變化,想大便卻大不出來,腹部脹滿且呼吸困難的人。必定有呃逆,有呃逆的人應該服用此方。

藥方:半夏一兩,人參二兩,葛根二兩。 將以上藥材搗碎,過篩成散劑。每次服用四錢,用水一中盞,加生薑半錢,煎煮至六分,去渣,不拘時間溫服。

各種黃疸,伴有腹痛嘔吐者,宜用柴胡湯。(注:應是小柴胡湯,方劑詳見嘔吐篇。原本記載為「勞」,今根據各版本改為「黃」。魏氏將「勞」解釋為勞累,不符合實際。)

程氏曰:經書記載,嘔吐且腹部脹滿,觀察其前後症狀,得知哪一部位不通暢,使其通暢則病癒。現今黃疸患者腹痛嘔吐,應是體內有實邪,應該用大柴胡湯以下之藥。如果是小柴胡湯,則可以止嘔,但未必能治療腹痛。明智者應仔細研判。

鑑氏曰:嘔吐且腹痛,是胃部實熱。但是必須伴有潮熱、大便乾燥,才宜用大柴胡湯同時治療。如果沒有潮熱,大便軟,則應該用小柴胡湯,去掉黃芩,加入芍藥調和即可。(案:玉機子方中,小柴胡湯加梔子。)

男子黃疸,小便自利,應該服用虛勞小建中湯。(方劑詳見虛勞篇。)

鑑氏曰:高世栻說:女子屬陰,男子屬陽;陰主血,陽主氣。男子黃疸,是陽氣虛弱。黃色是土的顏色,陽氣虛弱,土色外顯,體內沒有濕熱,所以小便自利,這是虛證。

尤氏曰:小便自利者,不能顯現黃疸,是因為熱從小便排出。如今小便自利,而黃疸不消退,知道不是熱病,而是陽氣虛弱,導致黃色外顯。應該補益中氣,而不應去除體熱。黃疸病是濕熱鬱結所致,因此表證用汗法發散,裡證用攻法去除,這是大法。但是也有不濕而燥的,則要將清利轉為潤澤,例如用豬膏煎熬治療。不熱而寒,不實而虛者,則將攻法轉為補法,將寒法轉為溫法,例如小建中湯的治療方法。其有兼證錯雜出現者,則先治兼證,後治本證,例如小半夏湯及小柴胡湯的治療方法。仲景論述黃疸一證,對正治、變治、虛實的治療方法,闡述得如此詳細,其用心可謂至極。

王氏《陰證略例》云:內感傷寒,勞役過度,飲食失節,中焦變寒的疾病,產生黃疸並非傷寒導致,只要用建中湯、理中湯、大建中湯就夠了,不必使用茵陳。何氏《醫碥》曰:陰黃,小便清白,大便不成形,喜歡安靜臥床,脈象遲弱無力,身體寒冷自汗,應該用溫補虛寒的方法治療。仲景所說的男子黃疸,小便自利,用小建中湯治療。

王海藏認為中焦寒邪導致黃疸,用大小建中湯,不必用茵陳,都是氣虛的陰黃。氣虛則脾臟運化失常,長期瘀滯於內,則脾臟受損,黃色外顯,故而出現黃疸。其黃色必定淡黃。戴復庵認為失血後常導致面色發黃,或全身發黃,是血液不足。如同竹木,春夏葉子滋潤則呈綠色,到秋天則枯黃,宜用養榮湯、十全大補湯,這是血虛的陰虛證,這是枯黃,小便自利,四肢不沉重。

案:治療陰黃,《醫學綱目》用理中湯加茯苓;喻氏治療女子勞累引起的黃疸屬虛證者,用八味腎氣丸;聖惠方治療房事過度引起的黃疸,用鹿茸散(鹿茸、熟地黃、山茱萸、五味子、黃耆、牡蠣)等,這些都不用茵陳。但是像韓氏小茵陳湯(附子、甘草、茵陳)、茵陳四逆湯、茵陳附子湯、茵陳茱萸湯、羅氏茯苓梔子茵陳湯等,都將附子與茵陳並用,是本於《千金翼方》治療黃疸小便黃赤的方劑(前胡、茯苓、椒目、附子、茵陳)之意。寒熱錯雜者,也應該根據症狀選用,不必拘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