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丹波元簡

《金匱玉函要略輯義》~ 卷五 (2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24)

1. 論一首、脈證合十四條、方十四首

蕭氏女科經論云。按婦人陰吹證。仲景以為穀氣實。胃氣下泄所致。此之病機。有不可解。云來注云。胃實腸虛。氣走胞門。亦是隨仲景之文。而詮之也。夫人穀氣胃中。何嘗一日不實。而見陰吹之證者。未之嘗聞。千百年之書。其缺疑可也。予甲寅歲。遊峽右。有友吳禹仲來詢云。

此鎮有一富室女。陰戶中時簌簌有聲。如後陰之轉失氣狀。遍訪醫者。不曉此何病也。予曰。陰吹證也。仲景之書有之。禹仲因嘆予之讀書之博。案陰吹非罕見之病。簡前年療一諸侯夫人患此證。尋為瘵。藥罔效而沒。

(發煎方見黃疸中。)

小兒疳蟲蝕齒方(〔原注〕疑非仲景方。)

雄黃,葶藶

上二味。末之。取臘日豬脂。熔以槐枝。綿裹頭四五枚。點藥烙之。(案本草綱目。二味等分。日。作月。)

〔程〕小兒胃中有疳熱。則蟲生。而牙斷蝕爛。雄黃味辛。葶藶味苦。辛苦能殺蟲故也。按張仲景有口齒論一卷。(案見宋藝文志。)今未之見。豈被處簡脫於此耶。而婦人方後。不應有小兒方也。

案玉函經第八卷末。亦載治小兒藥三方。蓋另有幼科書。而亡佚者。此類豈其遣方耶。

白話文:

蕭氏女科經論提到陰吹症。張仲景認為是穀氣(胃氣)充實,胃氣下泄所導致。但這種病理機制並不容易理解。有注解說,胃實腸虛,氣體跑到胞門(子宮頸),這也是根據張仲景的原文詮釋的。然而,婦女的胃氣何時不是充實的?卻不見得都會出現陰吹症,因此古書中對此有疑惑也不足為奇。

我甲寅年遊歷峽州地區時,朋友吳禹仲來詢問:當地一位富家小姐,陰部時常有簌簌的聲音,像是後陰部漏氣的樣子,遍訪醫生都診斷不出病因。我說這是陰吹症,張仲景的書上有記載。禹仲因此讚嘆我讀書廣博。其實陰吹並非罕見疾病,幾年前我曾治療一位諸侯夫人患此症,後來病情加重,用藥無效而亡故。

(此处原文缺失膏方和治療小兒疳蟲蝕齒的藥方細節,僅剩藥物名稱與簡短說明)

雄黃和葶藶兩種藥物研磨成粉末,用臘月豬油熔化,以槐樹枝裹上藥粉,點燃烙在患處。 (注:本草綱目中記載兩種藥物等量,且「日」應為「月」)

(對小兒疳蟲蝕齒方的評論)小兒胃中有疳熱,就會生蟲,導致牙齒斷裂腐爛。雄黃辛味,葶藶苦味,辛苦之味能殺蟲。張仲景有《口齒論》一卷(據宋代藝文志記載),但如今已不見,可能遺失了。而且在婦科方劑後面出現小兒的方劑,也不合常理。

(對藥方的整體評論)玉函經第八卷末也記載了三種治療小兒的藥方,可能另有失傳的兒科書籍,這些方劑或許就是其中的一部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