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丹波元簡

《金匱玉函要略輯義》~ 卷六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1)

1. 卷六

2. 雜療方第二十三

(案以下三篇。魏尤並不載。)

白話文:

雜療方第二十三: 以下三篇方劑,魏氏《肘後備急方》中並未收錄。

3. 論一首、證一條、方二十二首

退五臟虛熱。四時加減柴胡飲子方。

(冬三月加)柴胡(八分),白朮(八分),大腹檳榔(四枚並皮子用),陳皮(五分),生薑(五分),桔梗(七分),(春三月加)枳實,(減)白朮(共六味),(夏三月加)生薑(三分),枳實(五分),甘草(三分共八味),(秋三月加)陳皮(三分共六味)

上各㕮咀。分為三帖。一帖以水三升。煮取二升。分溫三服。如人行四五里。進一服。如四體壅。添甘草少許。每帖分作三小帖。每小帖。以水一升。煮取七合溫服。再合滓。為一服。重煮。都成四服。(〔原注〕疑非仲景方。)

〔鑑〕此方證不屬。不釋。

案程不載此方。蓋為宋人所附也。

長服訶黎勒丸方(〔原注〕疑非仲景方。)

訶黎勒(趙有煨字),陳皮,厚朴(各三兩)

上三味。末之。煉蜜丸如梧子大。酒飲服二十丸。加至三十丸。

〔程〕二味破氣行氣之劑。不可長服。宜審之。

案本草云。訶黎勒。破胸膈結氣。

三物備急丸方(〔原注〕見千金。司空裴秀為散用。亦可。先和成汁。乃傾口中。令從齒間得入。至良驗。○千金云。張仲景三物備急丸。司空裴秀為散用。治心腹諸卒暴百病方。先和上。有口已噤可四字。外臺古今諸家丸方門同。)

大黃(一兩),乾薑(一兩),巴豆(一兩去皮心熬外研如脂○外外臺作別○沈脂作泥)

上藥各須精新。先搗大黃乾薑為末。研巴豆內中。合治一千杵。用為散。蜜和丸亦佳。密器中貯之。莫令歇。○主心腹諸卒暴百病。若中惡客忤。心腹脹滿。卒痛如錐刺。氣急口噤。停屍卒死者。以暖水若酒。服大豆許三四丸。或不下。捧頭起。灌令下咽。須臾當瘥。如未瘥更與三丸。

當腹中鳴。即吐下便瘥。若口噤。亦須折齒灌之。(歇下。徐沈並千金。有氣字。程本金鑑。歇。作泄。)

〔鑑〕方名備急者。以備暴然諸腹滿腹急痛。及中惡客忤。噤閉卒死者也。若口噤亦須折齒灌之。是恐人不急救。則死之義。然不如後人管吹入鼻之法為良。李彣云。人卒得病欲死者。皆感毒厲邪陰不正之氣而然。三物相須。能蕩邪安正。或吐或下。使穢氣上下分消。誠足備一時急需也。

案停屍無考。蓋是即遁屍。巢源云。遁屍者。言其停遁在人肌肉血脈之間。瘥後復發。停遁不消。故謂之遁屍也。

千金月令抵聖備急丸。主幹霍亂。心腹百病。疰痛等方。

即本方。丸如綠豆大。每服空心服三丸。快利為度。

外臺許仁則巴豆等三味丸。療干霍。心腹脹滿。攪刺疼痛。手足逆冷。甚者流汗如水。大小便不通。求吐不出。求痢不下。須臾不救。便有性命之慮。

巴豆(一百枚熬去心皮),乾薑(三兩崔氏以芒硝五兩代與千金同),大黃(五兩)

白話文:

論一首、證一條、方二十二首

治療五臟虛熱,運用四時加減柴胡飲子方。

冬天加柴胡(八分)、白朮(八分)、大腹檳榔(四枚,連皮使用)、陳皮(五分)、生薑(五分)、桔梗(七分);春天加枳實,減少白朮(共六味);夏天加生薑(三分)、枳實(五分)、甘草(三分,共八味);秋天加陳皮(三分,共六味)。

將藥材研磨成末,分成三劑。每劑用三升水煎煮至二升,分三次溫服。行走四五里後服用一劑。若全身不適,可酌加少量甘草。每劑再分為三個小劑,每個小劑用一升水煎煮至七合溫服,服用藥渣。如此反覆煎煮,共服用四次。(疑非張仲景方。)

此方所述證候與方劑不符,故不作解釋。

程氏醫書未載錄此方,應是宋代人所增補。

長服訶黎勒丸方(疑非張仲景方。)

訶黎勒(用趙氏所注重量)、陳皮、厚朴(各三兩)

將以上三味藥磨成粉末,煉蜜製成梧子大小的丸藥,用酒送服,每次二十丸,可加至三十丸。

程氏評注:此方為二味藥破氣行氣之劑,不可長期服用,需謹慎使用。本草書記載,訶黎勒可治療胸膈結氣。

三物備急丸方(見《千金要方》,司空裴秀曾以散劑使用,亦可行。先將藥物調和成汁,再傾入口中,讓藥汁從牙縫中滲入,療效甚佳。《千金要方》記載張仲景三物備急丸,司空裴秀則以散劑使用,用於治療心腹急症等百病,先將藥物調和,即使病人已經口噤也能服用。)

大黃(一兩)、乾薑(一兩)、巴豆(一兩,去皮心,熬製成脂狀,或泥狀)

以上藥物需精選,先將大黃、乾薑研磨成末,再將巴豆研磨入藥末中,充分混合研磨一千杵,製成散劑,或用蜜製成丸藥亦可。貯存在密閉容器中,不可受潮。(程氏《醫學入門》及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作「泄」,《千金要方》作「氣」。)主治心腹諸急症、中惡、客忤、心腹脹滿、劇烈疼痛如錐刺般、氣急、口噤、猝死等。用溫水或酒送服大豆大小的丸藥三四丸,若服不下,可托起病人頭部,灌服藥物,片刻即可痊癒。若未痊癒,可再服三丸。

服藥後,若腹部鳴響,則會嘔吐下瀉而痊癒。若口噤,則需撬開牙齒灌服藥物。

此方名為「備急丸」,乃備急之用,用於治療暴發性腹脹、腹痛劇烈,以及中惡、客忤、口噤、猝死等症。若口噤,則需撬開牙齒灌服,此乃為免延誤搶救,致使病人死亡之意。然則,不如後人採用管吹入鼻之法為佳。李彣說,人猝死,皆因感受毒邪、陰氣不正之氣所致。此三藥相輔相成,能驅邪扶正,或吐或瀉,使邪氣上下消散,確能備一時之急需。

關於「停屍」之說,未見記載,可能是指「遁屍」。巢元方說,「遁屍」是指邪氣潛伏於人體肌肉血脈之間,痊癒後復發,邪氣潛伏不消,故稱之為遁屍。

《千金月令》中的「抵聖備急丸」,主治霍亂、心腹百病、腹痛等症,即此方。丸藥如綠豆大小,每次空腹服三丸,以瀉下為度。

《外台秘要》許仁則所載巴豆等三味丸,用於治療霍亂、心腹脹滿、絞痛、手足冰冷,嚴重者汗出如水,大小便不通,欲吐不能,欲瀉不下,若不立即救治,則有性命之憂。

巴豆(一百枚,熬去心皮)、乾薑(三兩,崔氏以芒硝五兩代替,與《千金要方》相同)、大黃(五兩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