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丹波元簡

《金匱玉函要略輯義》~ 卷三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8)

1. 論一首、脈證二十一條、方十九首

淡飲。五飲之一。與本條所謂頗異。云。大五飲丸。主五種飲。一曰留飲。停水在心下。二曰澼飲。水澼在兩脅下。三曰淡飲。水在胃中。四曰溢飲。水溢在膈上五臟間。五曰流飲。水在腸間。動搖有聲。(千金同。)所謂流飲。乃似本條之痰飲。巢源云。流飲者。由飲水多。

水流走於腸胃之間。漉漉有聲。謂之流飲。亦本條之痰飲也。

巢源云。懸飲。謂飲水過多。留注脅下。令脅間懸痛。咳唾引脅痛。故云懸飲。又云。支飲。謂飲水過多。停積於胸膈之間。支乘於心。故云支飲。案支字。徐為肺之支脈。程為支散之義。魏云。分也。尤云。如水之有派木之有枝。並不通。今依巢源。支。枝同。謂支撐於心膈之間。支滿支結義皆同。王注六元正紀支痛云。支。拄妨也。為是。

水在心。心下堅築。短氣。惡水不欲飲。(千金。作心下堅築築。)

〔尤〕水。即飲也。堅築。悸動有力。築築然也。短氣者。心屬火而畏水。水氣上逼。則火氣不伸也。

〔徐〕臟中非真能蓄有形之水。不過飲氣侵之。不可泥。

水在肺。吐涎沫。欲飲水。

〔程〕聯綿不斷者曰涎。輕浮而白者曰沫。涎者津液所化。沫者水飲所內。釀於肺經則吐。吐多則津液亦干。故欲飲水。

水在脾。少氣身重。

〔徐〕脾主肌肉。且惡濕。得水氣。則濡滯而重。脾精不運。則中氣不足。而倦怠少氣。

水在肝。脅下支滿。嚏而痛。

〔程〕肝脈布脅肋。故脅下支滿。水在肝。則條達之性為水鬱。其氣上走頏顙。至蓄門而出鼻孔。因作嚏也。嚏則痛引脅肌。故嚏而痛。

水在腎。心下悸。

〔程〕水在腎。則腎氣凌心。故築築然悸也。

夫心下有留飲。其人背寒冷如手大。(手。原本。作水。今依諸本改訂。徐沈尤。作掌。)

〔尤〕留飲。即痰飲之留而不去者也。背寒冷如掌大者。飲留之處。陽氣所不入也。

〔程〕諸陽受氣於胸中。而轉行於背。心下有留飲。則陽氣抑遏而不行。故背寒冷如手大者。言其不盡寒也。

醫學六要。仲景曰。心下有留飲。其人背惡寒。冷如冰。茯苓丸。(茯苓一兩。半夏二兩。枳殼五錢。風化硝二錢半。共末。薑汁糊丸桐子大。薑湯下三十丸。)案此指迷茯苓丸也。而引仲景者何。又王隱君滾痰丸主療。有脊上一條如線之寒起證。亦與此同。

留飲者。脅下痛引缺盆。咳嗽則輒已。(〔原注〕一作轉甚。○案脈經。千金。作轉甚。程金鑑從之。)

〔程〕缺盆者。五臟六腑之道。故飲留於脅下。而痛上引缺盆。引缺盆則咳嗽。咳嗽則痛引脅下而轉甚。此屬懸飲。轉甚。一本作輒已。未有咳嗽而脅下痛。引缺盆輒愈也。

胸中有留飲。其人短氣而渴。四肢歷節痛。脈沉者有留飲。(脈沉以下。程為另條。)

白話文:

論一首、脈證二十一條、方十九首

淡飲是五種飲水症狀之一,與本文所述略有不同。所謂「大五飲丸」主治五種飲水症:一曰留飲,水停留在心下;二曰澼飲,水積在兩脅下;三曰淡飲,水停留在胃中;四曰溢飲,水溢滿膈膜之上,遍及五臟之間;五曰流飲,水停留在腸道間,流動時有聲音。(《千金方》記載相同)。所謂流飲,類似本文所說的痰飲。巢元方說:流飲是因為喝水過多,水在腸胃間流動,發出漉漉的聲音,稱為流飲,也是本文所說的痰飲。

巢元方說:懸飲是指喝水過多,水停留在脅下,導致脅肋部疼痛,咳嗽或吐痰時會加劇脅肋痛,所以稱為懸飲。又說:支飲是指喝水過多,停積在胸膈之間,壓迫著心臟,所以稱為支飲。「支」字,徐氏解釋為肺部的支脈,程氏解釋為支散的意思,魏氏解釋為分開的意思,尤氏解釋為如同水流有支流,樹木有枝幹一樣,這些解釋都不通。現在我們採用巢元方的說法,「支」與「枝」同義,是指支撐在心膈之間,支滿、支結的意思都一樣。王注《六元正紀》中提到支痛,說「支」是拄著、妨礙的意思。這也是合理的解釋。

水停留在心臟,心下堅硬沉重,呼吸短促,厭惡飲水。(《千金方》記載為「心下堅築築」)。

尤氏說:「水」就是飲水,「堅築」是指心臟跳動有力,像築牆一樣。「短氣」是指心臟屬火,卻害怕水,水氣上逆,就會使火氣不能舒展。

徐氏說:臟腑中並非真正能蓄積有形的液體,只是飲水之氣侵犯所致,不可執著於此。

水停留在肺臟,會吐出涎沫,並且想喝水。

程氏說:連綿不斷的叫作涎,輕浮潔白的叫作沫。涎是津液轉化而成的,沫是飲水積聚在體內形成的,積聚在肺經則會吐出。吐得多,津液也會乾枯,所以想喝水。

水停留在脾臟,會氣短乏力,身體沉重。

徐氏說:脾主肌肉,而且怕濕,如果受到水氣侵犯,就會濕滯而沉重。脾的精氣不能運化,就會氣虛乏力,倦怠無力。

水停留在肝臟,脅下會脹滿,打噴嚏時會疼痛。

程氏說:肝經循行於脅肋,所以脅下會脹滿。水停留在肝臟,肝臟條達疏泄的特性被水氣阻礙,其氣上衝頭面,到達鼻孔而出,因而打噴嚏。打噴嚏時會牽動脅肋肌肉,所以打噴嚏時會疼痛。

水停留在腎臟,心下會悸動。

程氏說:水停留在腎臟,腎氣就會影響到心臟,所以心下會跳動不安。

如果心下有留飲,患者背部冰冷,像手掌那麼大一片。(「手」原注為「水」,現根據諸多版本改為「掌」,徐、沈、尤氏也作「掌」)。

尤氏說:留飲就是痰飲停留在體內不去。背部冰冷像手掌那麼大一片,是因為飲水停滯的地方,陽氣無法進入。

程氏說:諸陽之氣從胸中受氣,然後循行於背部。心下有留飲,陽氣就會受阻而不能通行,所以背部冰冷像手掌那麼大一片,說明其寒邪並非遍及全身。

《醫學六要》引仲景說:心下有留飲,患者背部怕冷,冰冷像冰一樣。可用茯苓丸。(茯苓一兩,半夏二兩,枳殼五錢,硝石二錢半,共研為末,用薑汁糊成桐子大小的丸藥,用薑湯送服,每次三十丸)。此指迷路茯苓丸,為何引用仲景的說法?王隱君滾痰丸也主治此症,症狀是脊背上有一條像線一樣的寒邪。這也與此症狀相同。

留飲,脅下疼痛牽引到鎖骨上窩,咳嗽時症狀會減輕。(原注:一作「轉甚」。案脈經、千金方作「轉甚」,程氏《金鑑》也從之)。

程氏說:鎖骨上窩是五臟六腑經脈彙集的地方,所以飲邪停留在脅下,疼痛會向上牽引到鎖骨上窩。牽引到鎖骨上窩就會咳嗽,咳嗽就會加劇脅下疼痛。(「轉甚」一說,也有一說為「輒已」,沒有咳嗽時脅下疼痛,牽引到鎖骨上窩則疼痛減輕)。

胸中有留飲,患者呼吸短促,口渴,四肢關節疼痛,脈沉者有留飲。(「脈沉」以下,程氏另立一條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