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匱玉函要略輯義》~ 卷三 (9)
卷三 (9)
1. 論一首、脈證二十一條、方十九首
〔程〕胸中者。屬上焦也。今為留飲隔礙。則氣為之短。津液不能上潮。則口為之渴也。飲者濕類也。流於關節。故四肢歷節痛也。經曰。脈得諸沉者。當責有水。故脈沉者為水飲。
〔尤〕四肢歷節痛。為風寒濕在關節。若脈不浮而沉。而又短氣而渴。則知是留飲為病。而非外入之邪矣。
膈上病痰。滿喘咳吐。發則寒熱。背痛腰疼。目泣自出。其人振振身瞤劇。必有伏飲。(病痰。脈經。千金。作之病。脈經注云。目泣自出。一作目眩。)
〔尤〕伏飲。亦即痰飲之伏而不覺者。發則始見也。身熱背疼腰疼。有似外感。而兼見喘滿咳唾。則是活人所謂痰之為病。能令人憎寒發熱。狀類傷寒者也。目泣自出。振振身瞤動者。飲發而上逼液道。外攻經隧也。
案金鑑云。即今之或值秋寒。或感春風。發則必喘滿咳吐。痰盛寒熱。背痛腰疼。咳劇則目泣自出。咳甚則振振身動。世俗所謂吼喘病也。今驗吼喘。未見振振身瞤者。故欠瞤字不解。蓋以其有所不妥者乎。況吼喘。乃前篇肺脹中之一證。與此自異。
夫病人飲水。多必暴喘滿。凡食少飲多。水停心下。甚者則悸。微者短氣。脈雙弦者寒也。皆大下後喜虛。脈偏弦者飲也。(千金。外臺。虛下。有耳字。脈雙弦以下。程為別條。金鑑同。是。沈徐。無喜字。程魏金鑑。作大下后里虛。)
〔程〕飲水多。則水氣泛溢於胸膈。必暴喘滿也。凡人食少飲多。則胃土不能遊溢精氣。甚者必停於心下而為悸。微者則填於胸膈。而為短氣也。
〔鑑〕凡病人食少飲多者。為消渴病。小便不利者。為留飲。留飲者。即今之停水飲病也。
〔尤〕水溢入肺者。則為喘滿。水停心下者。甚則水氣凌心而悸。微則氣被飲抑而短也。雙弦者。兩手皆弦。寒氣周體也。偏弦者。一手獨弦。飲氣偏注也。
案徐云。有一手兩條脈。亦曰雙弦。此乃元氣不壯之人。往往多見此脈。亦屬虛。適愚概溫補中氣。兼化痰。應手而愈。此本於吳氏脈語云雙弦者。脈來如引二線也。然與經文雙弦義遞別。
肺飲不弦。但苦喘短氣。(苦。脈經千金。作喜。)
〔尤〕肺飲。飲之在肺中者。五臟獨有肺飲。以其虛而能受也。肺主氣而司呼吸。苦喘短氣。肺病已著。脈雖不弦。可以知其有飲矣。
支飲亦喘而不能臥。加短氣。其脈平也。(臥。千金外臺。作眠。)
〔尤〕支飲上附於肺。即同肺飲。故亦喘而短氣。其脈亦平。而不必弦也。按後十四條云。咳家其脈弦。為有水。夫咳為肺病。而水即是飲。而其脈弦。此云肺飲不弦。支飲脈平。未詳何謂。
案脈平。諸注紛壇。多屬附會。尤為未詳。可謂卓見矣。
病痰飲者。當以溫藥和之。
〔沈〕此言痰飲屬陰。當用溫藥也。脾失健運。水濕釀成痰飲。其性屬濕。而為陰邪。故當溫藥和之。即助陽而勝脾濕。俾陽運化。濕自除矣。
白話文:
論一首、脈證二十一條、方十九首
胸部不適屬於上焦問題。現在因留飲阻塞,導致氣短,津液無法上達,所以口渴。飲屬於濕邪,流注關節,因此四肢關節疼痛。經書上說,脈象沉取者,應當考慮有水飲,所以脈象沉的便是水飲。
四肢關節疼痛,是因為風寒濕邪侵犯關節。如果脈象不浮而沉,又氣短口渴,就知道是留飲作祟,而不是外邪入侵。
膈上病痰,表現為胸悶喘息、咳嗽咳痰,發病時寒熱交替,背痛腰痛,眼淚自行流出,病人感到身體震顫,肌肉抽搐劇烈,必定是伏飲。
伏飲,也就是痰飲潛伏而不顯露,發病時才出現症狀。身體發熱、背痛腰痛,症狀類似外感,但同時又出現喘滿、咳嗽咳痰,這就是活人所說的痰飲致病,能使人畏寒發熱,症狀類似傷寒。眼淚自行流出,身體震顫抽搐,是飲邪上衝,侵犯經絡所致。
《金鑑》記載:現在有些人,或是遇上秋寒,或是感受春風,發病時必定喘滿咳嗽咳痰,痰盛寒熱,背痛腰痛,咳嗽劇烈則眼淚自行流出,咳嗽厲害則身體震顫。民間稱之為吼喘病。現在驗證吼喘病,還沒見過身體震顫抽搐的症狀,所以「瞤」字不太理解,大概是因為有所不合適的地方吧?況且吼喘是前篇肺脹中的一種症狀,與此症狀有所不同。
病人飲水過多,必定會突然喘滿。凡是飲食少而飲水多,水停留在心下,嚴重者會心悸,輕者氣短。脈象雙弦者是寒邪,皆在大下之後喜虛;脈象偏弦者是飲邪。(《千金要方》、《外台秘要》中記載「虛下」有「耳」字,脈象雙弦以下,程氏另列一條,金鑑相同,沈氏、徐氏無「喜」字,程氏、魏氏、金鑑作「大下後里虛」。)
飲水過多,水氣就會泛溢於胸膈,必定會突然喘滿。凡是飲食少而飲水多,胃土就不能運化精氣,嚴重者就會停留在心下而心悸,輕者就會充塞胸膈而氣短。
凡是病人飲食少而飲水多者,是消渴病;小便不利者,是留飲。留飲,就是現在所說的停水飲病。
水溢入肺中,就會喘滿;水停留在心下,嚴重則水氣凌犯心臟而心悸,輕則氣被飲邪壓抑而氣短。雙弦脈,是指兩手脈象都弦緊,是寒邪遍佈全身;偏弦脈,是指一隻手脈象弦緊,是飲邪偏注一方。
徐氏說:有一種脈象是一隻手出現兩條弦脈,也稱作雙弦脈。這是元氣不足的人經常出現的脈象,也屬於虛證。我曾經用溫補中氣、兼化痰的方法治療,效果很好。這是本於吳氏脈語,說雙弦脈,脈來如同拉著兩根線一樣。但是與經文中雙弦脈的含義有所不同。
肺飲不弦,只是感到喘息氣短。(「苦」,《脈經》、《千金要方》作「喜」。)
肺飲,是指飲邪停留在肺中。五臟之中只有肺有飲邪,因為肺虛而能接受飲邪。肺主氣司呼吸,感到喘息氣短,肺病已經明顯,雖然脈象不弦,也可以知道是有飲邪。
支飲也會喘息不能臥床,加重氣短,脈象平和。(「臥」,《千金要方》、《外台秘要》作「眠」。)
支飲上犯肺部,與肺飲相似,所以也會喘息氣短,脈象也平和,不必弦緊。按後十四條說,咳嗽病人脈象弦緊,是有水飲。咳嗽是肺病,水飲也就是飲邪,而脈象弦緊,這裡說肺飲不弦,支飲脈象平和,還不清楚是什麼意思。
脈象平和,諸家注釋紛紜,多屬牽強附會,尤氏認為不清楚,可謂獨到見解。
治療痰飲病,應該用溫藥調和。
這句話的意思是痰飲屬陰,應該用溫藥。脾臟不能健運,水濕凝聚成痰飲,其性質屬濕,屬於陰邪,所以應該用溫藥調和,就是溫補陽氣以勝脾濕,使陽氣運化,濕邪自然消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