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匱玉函要略輯義》~ 卷三 (10)
卷三 (10)
1. 論一首、脈證二十一條、方十九首
〔魏〕言和之。則不專事溫補。即有行消之品。亦概其義例於溫藥之中。方謂之和之。而不可謂之補之益之也。蓋痰飲之邪。因虛而成。而痰亦實物。必少有開導。總不出溫藥和之四字。其法盡矣。
外臺。引範汪。病痰者。當以溫藥和之。半夏湯。即千金小半夏湯。附於後。
心下有痰飲。胸脅支滿目眩。苓桂朮甘湯主之。(脈經。作甘草湯。)
〔徐〕心下有痰飲。心下非即胃也。乃胃之上心之下。上焦所主。唯其氣挾寒濕陰邪。沖胸及脅。而為支滿。支者。撐定不去。如痞狀也。陰邪抑遏上升之陽。而目見玄色故眩。苓桂朮甘湯。正所謂溫藥也。桂甘之溫化氣。術之溫健脾。苓之平而走下。以消飲氣。茯苓獨多。任以君也。
靈經脈篇云。包絡是動。則胸脅支滿。心中憺憺大動。
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方(千金。名甘草湯。)
茯苓(四兩),桂枝,白朮(各三兩),甘草(二兩)
上四味。以水六升。煮取三升。分溫三服。小便則利。
聖濟總錄。茯苓湯。治三焦有水氣。胸脅支滿目眩。(即本方。)
夫短氣有微飲。當從小便去之。苓桂朮甘湯主之。(方見上。)腎氣丸亦主之。(方見婦人雜病中。)
〔徐〕短氣有微飲。即上文微者短氣也。然支飲留飲。水在心。皆短氣。總是水停心下。故曰當從小便去之。
〔尤〕氣為飲抑則短。欲引其氣。必蠲其飲。飲水類也。治水必自小便去之。苓桂術甘。益土氣以行水。腎氣丸。養陽氣以化陰。雖所主不同。而利小便則一也。
案喻氏法律云。苓桂朮甘湯。主飲在陽。呼氣之短。腎氣丸。主飲在陰。吸氣之短。蓋呼者出心肺。吸者入腎肝。此說甚鑿矣。蓋苓桂術甘。治腎陽不足。不能行水。而微飲停於心下以短氣。腎氣丸。治腎虛而不能收攝水。水泛於心下以短氣。必察其人之形體脈狀。而為施治。一證二方。各有所主。其別蓋在於斯耶。
嚴氏濟生方云。有病喜吐痰唾。服八味丸。而作效者。亦有意焉。王叔和云。腎寒多唾。蓋腎為水之官。腎能攝水。腎氣溫和。則水液運下。腎氣虛寒。則邪水上溢。其間用山茱萸山藥輩。取其補。附子肉桂。取其溫。茯苓澤瀉。取其利。理亦當矣。
病者脈伏。其人慾自利。利反快。雖利心下續堅滿。此為留飲欲去故也。甘遂半夏湯主之。(脈經千金外臺。反上。有者字。)
〔魏〕病者脈伏。為水邪壓溷。氣血不能通。故脈反伏而不見也。其人慾自利。利反快。水流濕而就下。以下為暫泄其勢。故暫安適也。然旋利而心下續堅滿。此水邪有根蒂。以維繫之。不可以順其下利之勢。而為削滅也。故曰。此為留飲欲去故也。蓋陰寒之氣立其基。水飲之邪成其穴。非開破導利之。不可也。
白話文:
論一首、脈證二十一條、方十九首
魏氏言和,並非專事溫補,即使有行消之品,也概括其義例於溫藥之中,方謂之和,而不可謂之補益。蓋痰飲之邪,因虛而成,而痰亦實物,必少有開導,總不出溫藥和之四字,其法盡矣。
外台引範汪言:病痰者,當以溫藥和之。半夏湯(即千金小半夏湯)附於後。
心下有痰飲,胸脅支滿目眩,苓桂朮甘湯主之。(脈經作甘草湯)
徐氏曰:心下有痰飲,心下非即胃也,乃胃之上心之下,上焦所主。唯其氣挾寒濕陰邪,沖胸及脅,而為支滿(支,撐定不去,如痞狀也)。陰邪抑遏上升之陽,而目見玄色故眩。苓桂朮甘湯,正所謂溫藥也。桂甘之溫化氣,朮之溫健脾,苓之平而走下,以消飲氣,茯苓獨多,任以君也。
靈樞脈篇云:包絡是動,則胸脅支滿,心中憺憺大動。
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方(千金名甘草湯)
茯苓四兩,桂枝、白朮各三兩,甘草二兩。
上四味,以水六升,煮取三升,分溫三服,小便則利。
聖濟總錄茯苓湯,治三焦有水氣,胸脅支滿目眩(即本方)。
夫短氣有微飲,當從小便去之,苓桂朮甘湯主之。(方見上)腎氣丸亦主之。(方見婦人雜病中)
徐氏曰:短氣有微飲,即上文微者短氣也。然支飲留飲,水在心,皆短氣,總是水停心下,故曰當從小便去之。
尤氏曰:氣為飲抑則短,欲引其氣,必蠲其飲(飲,水類也)。治水必自小便去之。苓桂朮甘,益土氣以行水;腎氣丸,養陽氣以化陰,雖所主不同,而利小便則一也。
案喻氏法律云:苓桂朮甘湯,主飲在陽,呼氣之短;腎氣丸,主飲在陰,吸氣之短。蓋呼者出心肺,吸者入腎肝,此說甚鑿矣。蓋苓桂朮甘,治腎陽不足,不能行水,而微飲停於心下以短氣;腎氣丸,治腎虛而不能收攝水,水泛於心下以短氣。必察其人之形體脈狀,而為施治,一證二方,各有所主,其別蓋在於此也。
嚴氏濟生方云:有病喜吐痰唾,服八味丸而有效者,亦有意焉。王叔和云:腎寒多唾,蓋腎為水之官,腎能攝水,腎氣溫和,則水液運下;腎氣虛寒,則邪水上溢。其間用山茱萸山藥輩,取其補;附子肉桂,取其溫;茯苓澤瀉,取其利,理亦當矣。
病者脈伏,其人慾自利,利反快,雖利心下續堅滿,此為留飲欲去故也。甘遂半夏湯主之。(脈經千金外台,反上,有者字)
魏氏曰:病者脈伏,為水邪壓溷,氣血不能通,故脈反伏而不見也。其人慾自利,利反快,水流濕而就下,以下為暫泄其勢,故暫安適也。然旋利而心下續堅滿,此水邪有根蒂,以維繫之,不可以順其下利之勢,而為削滅也。故曰:此為留飲欲去故也。蓋陰寒之氣立其基,水飲之邪成其穴,非開破導利之,不可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