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匱玉函要略輯義》~ 卷三 (7)
卷三 (7)
1. 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
2. 論一首、脈證二十一條、方十九首
(此篇脈經接前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為一篇。痰飲。作淡飲。下並同。)
問曰。夫飲有四。何謂也。師曰。有痰飲。有懸飲。有溢飲。有支飲。
問曰。四飲。何以為異。師曰。其人素盛今瘦。水走腸間。瀝瀝有聲。謂之痰飲。飲後水流在脅下。咳唾引痛。謂之懸飲。飲水流行。歸於四肢。當汗出而不汗出。身體疼重。謂之溢飲。咳逆倚息。氣短不得臥。其形如腫。謂之支飲。(瀝瀝。巢源。作漉漉。氣短。諸本。作短氣。)
〔程〕聖濟總錄曰。三焦者。水穀之道路。氣之所終始也。三焦調適。氣脈平勻。則能宣通水液。行入於經。化而為血。灌溉周身。若三焦氣塞。脈道壅閉。則水飲停滯。不得宣行。聚成痰飲。為病多端。又因脾土不能宣達。致水飲流溢於中。布散於外。甚則五臟受病也。痰飲者何。
以平人水穀之氣。入於胃變化精微。以充肌肉。則形盛。今不能變化精微。但化而為痰飲。此其人所以素盛今瘦。故水走腸間。瀝瀝作聲也。
〔沈〕飲後水流在脅下者。乃飲積於胃。腠理不密。如汗漐漐。橫溢胃外。流於脅下。而為懸飲。懸飲者。猶物懸掛其處之義也。脅乃陰陽之道路。懸飲阻抑往來之氣。咳則氣吸吊動於脅。咳唾則引痛矣。蓋脾肺之氣。不能轉運。飲水流行。泛於四肢皮膚肌肉之間。即當汗出而散。
設不汗出。凝逆經隧。身體疼重。而為溢飲。經謂溢飲者。渴暴多飲。而溢入肌皮腸胃之外。是也。若溢出於胃。從下注上。貯於胸膈之間。壅遏肺氣。上逆而內則咳逆倚息。短氣不得臥。外應皮毛。肺氣壅而不行。則如腫。故為支飲也。
〔鑑〕痰飲懸飲溢飲支飲。言飲病之情狀也。四飲亦不外乎留飲伏飲之理。但因其流水之處。特分之為四耳。由其狀而命之名。故有四也。李彣曰。夫飲有四。而此獨以痰飲名總之。水積陰或為飲。飲凝陽或為痰。則分而言之飲有四。合而言之總為痰飲而已。
案痰本作淡。王羲之初月帖。淡悶乾嘔。宋黃伯思法帖刊誤云。淡古淡液之淡。干古乾溼之干。今人以淡作痰。以干作乾。非也。而肘後方。有治痰癊諸方。即痰飲也。考唐惠琳一切經音義云。淡陰。謂胸上液也。醫方多作淡飲。又云。痰癊。上音談。下陰禁反。案痰癊字無定體。
胸膈中氣病也。津液因氣凝結不散。如筋膠引挽不斷。名為痰癊。蓋痰字。始見於神農本經巴豆條云。留飲痰癖。而飲字。則見於內經刺志論云。脈小血多者。飲中熱也。王注。溜飲也。又溢飲。見於脈要精微論。依以上數義而考之。痰飲。即津液為病之總稱。故本經以題篇目。
而又以腸間瀝瀝有聲為痰飲者。猶傷寒外邪之統名。而又以麻黃湯一證。呼為傷寒之類。本條痰飲。又與稀則曰飲。稠則曰痰之義亦自異。程云。痰飲。脈經千金翼。俱作淡飲。當以淡飲為是。若痰飲則稠黏。不能走腸間瀝瀝作聲也。此說似是而卻非。不知痰乃淡從疒者。沈千金翼。
白話文:
論一首、脈證二十一條、方十九首
本文承接前文,繼續討論肺痿、肺癰、咳嗽、上氣以及痰飲等病症。
問:所謂的「飲」,有哪四種呢?
答:有痰飲、懸飲、溢飲、支飲四種。
問:這四種「飲」,有何不同?
答:素體強壯,如今消瘦,水液在腸間流動,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,稱為痰飲。飲水後,水液流到脅下,咳嗽或吐痰時會引起疼痛,稱為懸飲。飲水在體內流動,到達四肢,本該汗出卻不出汗,身體沉重疼痛,稱為溢飲。咳嗽氣逆,倚靠著才能呼吸,氣喘不過來,無法平臥,形體腫脹,稱為支飲。
程氏注釋:三焦是水谷運行的通道,也是氣機的起始與終結之處。三焦功能調和,氣血運行順暢,就能夠宣通水液,輸送到經絡,轉化為血液,滋養全身。如果三焦氣機阻滯,經絡阻塞,則水液停滯,不能運行,就會積聚成痰飲,導致多種疾病。此外,脾土運化功能失常,也會導致水液在體內流溢,甚至波及五臟。什麼是痰飲呢?正常情況下,水谷精氣進入胃中,經過變化,精微物質充盈肌肉,人體就強壯。現在精微物質不能正常轉化,反而化為痰飲,所以人體才會由強壯變成消瘦,水液在腸間流動,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。
沈氏注釋:飲水後水液流到脅下,是因為積聚在胃中,肌膚腠理疏鬆,像汗水一樣瀰漫,橫溢到胃外,流到脅下,就成了懸飲。「懸飲」指的是像東西懸掛在那裡一樣。脅部是陰陽氣機運行的通道,懸飲阻礙了氣機的運行,咳嗽時吸氣會牽動脅部,咳嗽或吐痰時就會引起疼痛。這是因為脾肺之氣不能正常轉運的緣故。飲水在四肢皮膚肌肉之間流動,本該通過汗液排出,
如果汗液不能排出,阻礙經絡運行,身體就會沉重疼痛,這就是溢飲。經書上說溢飲是指大量飲水,水液溢出肌膚、腸胃之外。如果溢出到胃部,從下往上流,積聚在胸膈之間,阻塞肺氣,就會向上逆衝,導致咳嗽氣逆、倚靠著才能呼吸、氣喘不過來、無法平臥;從外在表現來看,因為肺氣壅塞不通,所以形體腫脹,這就是支飲。
鑑別:痰飲、懸飲、溢飲、支飲,描述的是飲證的不同症狀。這四種飲證,本質上都是留飲、伏飲,只是因為水液停滯的位置不同,所以被區分為四種,根據其症狀而命名。李彣說:雖然有四種飲證,但都以痰飲作為總稱。水液積聚在陰證部位就稱為飲,凝結在陽證部位就稱為痰,所以分而言之有四種,合而言之則總稱為痰飲。
考證:原文中「痰」字古作「淡」。王羲之《初月帖》中「淡悶乾嘔」,宋代黃伯思《法帖》刊誤為「淡悶乾嘔」。「淡」字古義指稀薄的液體,「乾」字古義指乾燥。現在的人把「淡」字誤作「痰」,把「乾」字誤作「乾」,是不對的。《肘後方》中有很多治療痰癊的方劑,就是指痰飲。唐代惠琳《一切經音義》說:「淡」指陰,指胸上液體。醫方多作「淡飲」。又說:「痰癊」,上音談,下音禁反。痰癊二字沒有固定的寫法。
胸膈中的氣病,津液因為氣機凝滯而不能散開,像膠筋一樣拉扯不斷,稱為痰癊。痰字最早見於《神農本經》巴豆條:「留飲痰癖」。飲字見於《內經·刺志論》:「脈小血多者,飲中熱也」,王注:「溜飲也」。溢飲見於《脈要精微論》。根據以上幾種說法,痰飲是津液致病的總稱,所以本經以此作為篇名。
本文以腸間咕嚕咕嚕的聲音為痰飲的典型症狀,就像傷寒以麻黃湯證為代表一樣。本文所說的痰飲,也與「稀則曰飲,稠則曰痰」的說法有所不同。程氏說:《脈經》、《千金翼》都作「淡飲」,應當以「淡飲」為是。如果作「痰飲」,則稠黏,不能在腸間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。這種說法看似正確,實則不然。因為「痰」字是「淡」字加「疒」旁。沈氏、《千金翼》也是如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