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丹波元簡

《金匱玉函要略輯義》~ 卷二 (2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25)

1. 論二首、方三首

〔尤〕桂苓為奔豚主藥。而不用者。病由腎發也。

奔豚湯方(外臺。引集驗。主療藥味並同。)

甘草,芎藭,當歸(各二兩),半夏(四兩),黃芩(二兩),生葛(五兩),芍藥(二兩),生薑(四兩),甘李根白皮(一升)

上九味。以水二斗。煮取五升。溫服一升。日三。夜一服。

案本草別錄云。李根皮。大寒無毒。治消渴。止心煩逆奔豚氣。知是李根皮。乃本方之主藥。

外臺。小品奔豚湯。療虛勞五臟氣乏損。遊氣歸上。上走時。若群豚相逐憧憧。時氣來便自如。坐驚夢精。光竭不澤。陰痿上引少腹急痛。面乍熱赤色。喜怒無常。耳聾目視無精光。

於本方內。去芎藭黃芩。加桂心人參。

又廣濟。奔豚氣在心。吸吸短氣。不欲聞人語聲。心下煩亂不安。發作有時。四肢煩疼。手足逆冷。

於本方內。去芎藭當歸黃芩生葛芍藥生薑。加乾薑茯苓人參附子桂心。(案本方奔豚湯證。而屬虛寒者。宜用此方。)

又集驗。奔豚茯苓湯。療短氣五臟不足。寒氣厥逆。腹脹滿。氣奔走沖胸膈。發作氣欲絕。不識人。氣力羸瘦。少腹起騰踴。如豚子走上走下。馳往馳來。寒熱。拘引陰器。手足逆冷。或煩熱者。

於本方內。去黃芩芍藥。加茯苓人參。

又療奔豚氣。從下上者湯方。

於本方內。去甘草芎藭當歸。加人參桂心。

又小品奔豚湯。療手足逆冷。胸滿氣促。從臍左右起鬱冒者。

於本方內。去當歸芍藥半夏生薑。加桂心栝蔞人參。

又牡蠣奔豚湯。療奔豚氣。從少腹起憧胸。手足逆冷。

牡蠣(三兩熬),桂心(八兩),李根白皮(一斤切),甘草(三兩炙)

上四味。切。以水一斗。煮取李根皮。得七升。去滓。內余藥。煮取三升。分服五合。日三夜再。

活人李根湯。治氣上衝。正在心端。

於本方內。去芎藭生葛。加茯苓桂枝。

發汗後。燒針令其汗。針處被寒。核起而赤者。必發奔豚。氣從少腹上至心。灸其核上各一壯。與桂枝加桂湯主之。(太陽中篇無發汗後三字。心下。有者字。)

〔鑑〕燒針。即溫針也。燒針取汗。亦汗法也。針處宜當避寒。若不知謹。外被寒襲。火鬱脈中。血不流行。所以有結核腫赤之患也。夫溫針取汗。其法亦為迅烈矣。既針而營不奉行作解。必其人素寒陰盛也。故雖有溫針之火。但發核赤。又被寒侵。故不但不解。反召陰邪。

而加針之時。心既驚虛。所以腎水陰邪。得上凌心陽。而發奔豚也。奔豚者。腎水陰邪之氣。從少腹上衝於心。若豚之奔也。先灸核上各一壯者。外祛其寒邪。繼與桂枝加桂湯者。內伐其腎邪也。

〔魏〕灸後與桂枝加桂湯主之。意取升陽散邪。固衛補中。所以為汗後感寒。陽衰陰乘之奔豚立法也。與前條心動氣馳。氣結熱聚之奔豚。源流大別也。

白話文:

論二首、方三首

桂枝茯苓是治療奔豚的主藥,但有些情況不用,那是因為疾病源於腎臟。

奔豚湯方(外臺、集驗方中記載,主治藥物與劑量相同)

甘草、芎藭、當歸(各二兩)、半夏(四兩)、黃芩(二兩)、生葛根(五兩)、芍藥(二兩)、生薑(四兩)、甘李根白皮(一升)

以上九味藥材,加水二斗,煎煮至五升,溫服一升,每日三次,夜間一次。

《本草經集注》記載,李根皮性大寒無毒,能治療消渴,止心煩、逆氣、奔豚氣。可見李根皮是此方中的主要藥物。

外臺小品奔豚湯,用於治療虛勞、五臟氣虛損傷,遊走之氣上衝,如同群豚追逐般,氣至時則如常,坐臥不安,驚夢遺精,光澤盡失,陽痿,少腹急痛牽引至上,面部忽紅忽熱,喜怒無常,耳聾目視無神。

此方去芎藭、黃芩,加桂心、人參。

又《廣濟方》記載,奔豚氣在於心,呼吸急促短氣,不願聽人說話,心下煩亂不安,發作時間不定,四肢煩痛,手足厥冷。

此方去芎藭、當歸、黃芩、生葛根、芍藥、生薑,加乾薑、茯苓、人參、附子、桂心。(此方適用於奔豚湯證,且屬於虛寒症者。)

又《集驗方》記載,奔豚茯苓湯,用於治療短氣、五臟不足、寒氣厥逆、腹脹滿、氣奔走衝擊胸膈,發作時氣幾乎斷絕,不認識人,氣力衰弱消瘦,少腹跳動如同小豬般上竄下跳,奔走不止,寒熱交替,牽引陰器,手足厥冷,或煩熱。

此方去黃芩、芍藥,加茯苓、人參。

又治療奔豚氣從下向上衝的湯方:

此方去甘草、芎藭、當歸,加人參、桂心。

又外臺小品奔豚湯,用於治療手足厥冷、胸悶氣促,氣從臍周左右鬱結上衝。

此方去當歸、芍藥、半夏、生薑,加桂心、栝樓、人參。

又牡蠣奔豚湯,用於治療奔豚氣從少腹上衝至胸,手足厥冷。

牡蠣(三兩,熬製),桂心(八兩),李根白皮(一斤,切片),甘草(三兩,炙烤)

以上四味藥材,切片,加水一斗,先煎煮李根皮至七升,去渣,加入其他藥材,煎煮至三升,分五次服用,每日三次,夜間兩次。

活人李根湯,治療氣上衝,停滞在心臟部位。

此方去芎藭、生葛根,加茯苓、桂枝。

發汗後,燒針促使出汗,針刺部位受寒,出現結節紅腫者,必然會發作奔豚,氣從少腹上衝至心臟,在結節上灸一壯,並用桂枝加桂湯主治。(《太陽中篇》無「發汗後」三字,心下有「者」字。)

燒針,即溫針。燒針取汗也是一種汗法。針刺部位應避寒,若不謹慎,外受寒邪侵襲,火鬱於脈中,血液不通暢,就會出現結節腫脹紅腫。溫針取汗,方法也相當迅速強烈。針刺後氣血運行不暢,則此人素體寒陰盛,雖然有溫針之火,但只出現結節紅腫,又被寒邪侵襲,所以不僅不能痊癒,反而招致陰邪。

針刺時,心神驚恐虛弱,所以腎水陰邪上衝凌犯心陽,而發作奔豚。奔豚是腎水陰邪之氣從少腹上衝至心臟,如同小豬奔走。先在結節上灸一壯,是為了外祛寒邪,接著服用桂枝加桂湯,是為了內治腎邪。

灸後服用桂枝加桂湯主治,目的是升陽散邪,固護衛氣,補益中氣,這是針對汗後受寒、陽氣衰弱、陰邪乘虛而入所致的奔豚而制定的方法。與之前所述心悸氣喘、氣滯熱結所引起的奔豚,其病因病機大不相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