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丹波元簡

《金匱玉函要略輯義》~ 卷二 (2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26)

1. 論二首、方三首

桂枝加桂湯方

桂枝(五兩),芍藥(三兩),甘草(二兩炙)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

上五味。以水七升。微火煮取三升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

柯氏方論云。更加桂者。益火之陽。而陰自平也。桂枝更加桂。治陰邪上攻。只在一味中加分兩。不於本方外求他味。不即不離之妙如此。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證已在裡。而奔豚未發。此證尚在表。而奔豚已發。故有不同。

發汗後臍下悸者。欲作奔豚。茯苓甘草大棗湯主之。(太陽中篇後下。有其人二字)

〔鑑〕周揚俊曰。汗本心之液。發汗而臍下病悸者。心氣虛而腎氣動也。

〔程〕汗後臍下悸者。陽氣虛。而腎邪上逆也。臍下為腎氣發源之地。茯苓。泄水以伐腎邪。桂枝。行陽以散逆氣。甘草大棗。甘溫助脾土以制腎水。煎用甘瀾水者。揚之無力。全無水性。取其不助腎邪也。

〔鑑〕欲作奔豚者。有似奔豚之狀。而將作未作也。

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

茯苓(半斤),甘草(二兩炙),大棗(十二枚),桂枝(四兩)

上四味。以甘爛水一斗。先煮茯苓。減二升。內諸藥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甘爛水法。取水二斗。置大盆內。以杓揚之。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。取用之。(甘爛水法。原文為細注。今據傷寒論大書。爛徐沈金鑑。作瀾。蓋本於玉函。甘爛之義。詳見於傷寒論輯義。)

〔徐〕仲景論證。每合數條。以盡其變。言奔豚由於驚。又言其從少腹衝至咽喉。又言其兼腹痛。而往來寒熱。又言其兼核起。而無他病。又言汗後臍下悸。欲作奔豚。而未成者。其淺深瞭然。用和解用伐腎。用桂不用桂。酌治微妙。奔豚一證。病因證治。無復剩義。苟不會仲景立方之意。則峻藥畏用。平劑寡效。豈古方不宜於今哉。

肘後。治卒厥逆上氣。氣支兩脅。心下痛滿。淹淹欲絕。此謂奔豚病。從卒驚怖憂迫得之。氣從下上。上衝心胸。臍間築築發動。有時不療。殺人方。

甘草(二兩炙),人參(二兩),吳茱萸(一升),生薑(一斤),半夏(一升),桂心(三兩)

上六味。切。以水一斗。煮取三升。分三服。○千金。名奔氣湯。治大氣上奔胸膈中。諸病發時。迫滿短氣不得臥。劇者便悁欲死。腹中冷濕氣。腸鳴相逐成結氣。用桂五兩。甘草三兩。(外臺。廣濟。療奔豚氣在胸心迫滿支脅方。用半夏四兩。吳茱萸一兩。)

聖惠方,治奔豚氣上下衝走。悶亂面青。宜服此方。

甘李根皮(三兩),生薑(二兩炒乾),吳茱萸(一兩)

上搗細羅為散。每服一錢。水一中盞。煎至六分。去滓熱服。(案以上二方。蓋奔豚之要藥。品味亦單捷。驗之頗效。故附之備考。)

又方,檳榔(三枚搗羅為末),生薑汁(半合)

白話文:

論二首、方三首

桂枝加桂湯方:

藥方成分:桂枝五兩、芍藥三兩、炙甘草二兩、生薑三兩、大棗十二枚。

使用方法:以上五味藥材,加水七升,小火煮至三升,去渣,溫服一升。

方劑說明:柯氏方論說,增加桂枝,能增強陽氣,陰邪自然平復。桂枝加桂枝治療陰邪上犯,只在一味藥中增加劑量,不從本方之外另加其他藥物,這便是藥方不即不離的妙處。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適用於病邪已入裡,但奔豚症尚未發作的情況;而本方則適用於病邪仍在表,奔豚症已發作的情況,故兩者有所不同。

汗後臍下悸動,將要發作奔豚症者,可用茯苓甘草大棗湯治療。(太陽篇中下,有「其人」二字)

學者評論:周揚俊說,汗液是心之精液,發汗後臍下悸動,是因為心氣虛弱,腎氣亢盛。

學者評論:程氏認為,汗後臍下悸動,是因為陽氣虛弱,腎邪上逆。臍下是腎氣發源之處。茯苓能利水以去除腎邪;桂枝能運行陽氣以散解逆氣;甘草大棗甘溫,能滋補脾土以制約腎水。用甘瀾水煎藥,因其揚之無力,缺乏水性,目的在於不助長腎邪。

學者評論:將要發作奔豚者,是指有奔豚症狀,但尚未真正發作。

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:

藥方成分:茯苓半斤、炙甘草二兩、大棗十二枚、桂枝四兩。

使用方法:以上四味藥材,用甘瀾水一斗,先煮茯苓,減少二升後,再加入其他藥材,煮至三升,去渣,溫服一升,一日三次。甘瀾水的製法:取水二斗,置於大盆中,用勺子攪拌,水面出現五六千個小水珠相連,即可取用。(甘瀾水法原文為細注,今據《傷寒論》大書、爛徐沈金鑑,作瀾,蓋本於玉函,甘爛之義詳見《傷寒論輯義》)

方劑說明:仲景論證詳盡,涵蓋各種變化,說明奔豚症是由於驚恐所致,又說明其從少腹衝至咽喉,又說明其伴隨腹痛、寒熱往來,又說明其伴隨核起而無他病,又說明汗後臍下悸動,將要發作奔豚症而尚未發作的情況,其淺深程度一目了然。用藥或和解,或伐腎,或用桂枝,或不用桂枝,治療方法十分微妙。奔豚症的病因、證候及治療方法,已闡述完整,沒有遺漏。如果不懂仲景立方的用意,就會害怕使用峻猛的藥物,而平緩的藥物又療效不佳,難道古方就不適合現代了嗎?

奔豚湯方:

藥方成分:炙甘草二兩、人參二兩、吳茱萸一升、生薑一斤、半夏一升、桂心三兩。

使用方法:以上六味藥材切碎,加水一斗,煮至三升,分三次服用。(《千金方》名為奔氣湯,治療大氣上衝胸膈,諸病發作時,胸悶氣短不能臥,嚴重者則昏迷欲死,腹中冷濕,腸鳴,氣結。用桂枝五兩,甘草三兩。(《外台》、《廣濟》療奔豚氣在胸中,胸悶支脅疼痛,用半夏四兩,吳茱萸一兩。)

聖惠方,治療奔豚氣上下衝擊,胸悶心慌,面色青紫:

藥方成分:甘李根皮三兩、炒乾生薑二兩、吳茱萸一兩。

使用方法:將藥材搗碎過篩,每次服用一錢,加水一中盞,煎至六分,去渣,溫服。(以上二方是治療奔豚症的主要藥方,藥物種類簡單,療效顯著,故附錄備查。)

另一方:檳榔三枚搗碎過篩,加生薑汁半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