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丹波元簡

《金匱玉函要略輯義》~ 卷二 (2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24)

1. 奔豚氣病脈證治第八

2. 論二首、方三首

師曰。病有奔豚。有吐膿。有驚怖。有火邪。此四部病。皆從驚發得之。師曰。奔豚病。從少腹起。上衝咽喉。發作欲死復還止。皆從驚恐得之。

〔程〕篇目止有奔豚一證。而吐膿驚怕火邪。皆簡脫。必有缺文。經曰。太陽傷寒者。加溫針必驚也。若針處被寒。核起而赤者。必作奔豚。發汗後。臍下悸者。欲作奔豚。故奔豚病從驚發而得。

〔尤〕吐膿有咳與嘔之別。其從驚得之。旨未詳。驚怖即驚恐。蓋病從驚得。而驚氣即為病氣也。火邪。見後驚悸部。及傷寒太陽篇。云。太陽病。以火熏之。不得汗。其人必躁。到經不解。必圊血。名為火邪。然未嘗云從驚發也。驚悸篇云。火邪者。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。

此亦是因火邪而發驚。非因驚而發火邪也。即後奔豚證治三條。亦不必定從驚恐而得。蓋是證有雜病傷寒之異。從驚恐得者。雜病也。從發汗及燒針被寒者。傷寒也。其吐膿火邪二病。仲景必別有謂。姑闕之以俟知者。前云驚發。後兼言恐者。腎傷於恐。而奔豚為腎病也。㹠水畜也。

腎水臟也。腎氣內動。上衝咽喉。如豕之突。故名奔豚。亦有從肝病得者。以腎肝同處下焦。而其氣並善上逆也。

〔鑑〕張從政曰。驚者為自不知故也。恐者為自知也。

巢源云。夫奔豚氣者。腎之積氣。起於驚恐憂思所生。若驚恐。則傷神。心藏神也。憂思則傷志。腎藏志也。神志傷動。氣積於腎。而氣下上游走。如豚之奔。故曰奔豚。其氣乘心。若心中踴踴。如車所驚。如入所恐。五臟不定。食飲輒嘔。氣滿胸中。狂癡不定。妄言妄見。

此驚恐奔豚之狀。若氣滿支心。心下悶亂。不欲聞人聲。休作有時。乍瘥乍極。吸吸短氣。手足厥逆。內煩結痛。溫溫欲嘔。此憂思奔豚之狀。診其脈。來觸祝。觸祝者(外臺。無兩觸字。)病賁豚也。

案靈邪氣臟腑病形篇云。沉厥奔豚。足不收不得前後。蓋本篇所論即是也。而難經。名腎積為奔豚。然與此自別。故楊玄操注難經云。又有奔豚之氣。非此積病也。名同而病異。可以見耳。後世有奔豚疝氣之稱。(見於和劑指南。直指方等。)即內經所謂沖疝。(出於骨空論。

)疝病而為奔豚氣者。張氏醫說云。以腎氣奔沖為奔豚。謂豚能奔逸。而不能遠也。此解得之。沈注云。狀如江豚。此說本于丹溪心法。決不可從。

奔豚氣。上衝胸腹痛。往來寒熱。奔豚湯主之。

〔徐〕此乃奔豚之氣。與在表之外邪相當者也。故狀如奔豚。而氣上衝胸。雖未至咽喉。亦如驚發之奔豚矣。但兼腹痛。是客邪有在腹也。且往來寒熱。是客邪有在半表裡也。

〔沈〕是以芎歸姜芍。疏養厥陰少陽氣血之正。而驅邪外出。以生葛李根。專解表裡風熱。而清奔豚逆上之邪。黃芩。能清風化之熱。半夏以和脾胃。而化客痰。

白話文:

論二首、方三首

老師說,疾病中有奔豚、吐膿、驚怖、火邪這四種,都是因驚嚇而起。老師說,奔豚病從小腹開始,向上衝到咽喉,發作時像要死了一樣,但過後又會停止,都是因驚恐而致。

書中僅記載奔豚一種症狀,吐膿、驚怖、火邪則簡略帶過,必定有缺漏的文字。經書說,太陽傷寒者,加溫針必定會驚嚇。若針刺處遇寒,腫起發紅,必定會產生奔豚;發汗後,臍下悸動,也將要發作奔豚。所以奔豚病是因驚嚇而起。

吐膿有咳嗽和嘔吐兩種區別,它是否因驚嚇而起,書中並未詳述。驚怖就是驚恐,都是因驚嚇而致病,驚嚇之氣就是病氣。火邪,見於後面的驚悸篇,以及傷寒太陽篇記載:太陽病,用火熏,出不了汗,病人必定煩躁,經絡不通,必定會吐血,稱為火邪。但未曾說是由驚嚇引起。驚悸篇說,火邪可用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治療。

這也是因火邪而導致驚嚇,並非因驚嚇而導致火邪。即使是後面奔豚的治療三條,也不一定都是因驚恐而起。因為這些症狀有雜病和傷寒的不同,因驚恐而起的,是雜病;因發汗和燒針遇寒而起的,是傷寒。吐膿、火邪兩種病,仲景必定另有論述,暫且擱置,等待明白的人來解答。前面說驚嚇而起,後面又加上恐懼,是因為腎受驚恐之傷,而奔豚是腎病。腎屬水,是臟腑,腎氣內動,向上衝到咽喉,像豬一樣衝撞,所以稱為奔豚。也有因肝病而起的,因為腎肝同處下焦,而它們的氣都容易上逆。

張從政說:驚嚇是不知不覺的,恐懼是自己知道的。

巢元方說:奔豚之氣,是腎臟積聚的氣,因驚恐憂思而生。若驚恐,則傷神,心藏神;憂思則傷志,腎藏志。神志受損而動,氣積於腎,氣則下行上衝,像豚一樣奔走,所以叫奔豚。其氣衝擊心臟,心中會撲通撲通跳,像受到驚嚇、恐懼一樣,五臟不安,吃喝就嘔吐,胸中氣滿,神志狂亂不定,胡言亂語,胡思亂想。

這是驚恐型奔豚的症狀。若氣滿阻塞心臟,心下悶亂,不願聽人說話,時好時壞,一會兒好轉一會兒加劇,呼吸急促短淺,手腳厥冷,內心煩躁疼痛,溫溫的想嘔吐,這是憂思型奔豚的症狀。診脈時,脈來觸動,觸動者就是奔豚病。

《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》說:沉厥奔豚,腳不能收攏,不能前後活動,大概就是本篇所論述的。而《難經》稱腎積為奔豚,但與此不同,所以楊玄操注《難經》說:還有奔豚之氣,不是這種積聚之病,名稱相同而疾病不同,可以看出。後世有奔豚疝氣之稱(見於《和劑局方》、《直指方》等),就是《內經》所說的衝疝(出自《金匱要略》)。疝病而為奔豚之氣,張氏醫學說,以腎氣衝擊為奔豚,說豚能奔跑,但跑不遠,這解釋得對。沈氏注說,狀如江豚,此說源於丹溪心法,不可採信。

奔豚之氣,向上衝擊胸腹疼痛,寒熱往來,奔豚湯主之。

這正是奔豚之氣,與表邪相當。所以症狀像奔豚,氣上衝胸,雖未到咽喉,也像驚嚇引起的奔豚。但兼有腹痛,是客邪在腹部;且寒熱往來,是客邪在半表半裡。

所以用芎藭、歸尾、生姜、芍藥,疏通養護厥陰少陽之氣血,驅除邪氣;用生葛根、李根,專解表裡風熱,清利奔豚逆上之邪;黃芩能清熱化風;半夏以和脾胃,化解痰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