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丹波元簡
《金匱玉函要略輯義》~ 卷二 (23)
卷二 (23)
1. 論三首、脈證四條、方十五首
千金外臺。此條接於前瀉肺湯條。案方見上三字衍。自三日一劑。至乃進二十字。千金之文。而外臺。引千金。無此二十字。方後云。仲景傷寒論。範汪同。脈經。亦載此條。明是仲景舊文。今列於附方之後者。必後人編次之誤也。程氏。金鑑。揭為原文。刪注三十二字。為是。
沈魏尤諸家。以為附方。蓋不考耳。)
〔程〕癰在肺則胸脹滿。肺朝百脈。而主皮毛。肺病則一身面目浮腫也。肺開竅於鼻。肺氣壅滯。則蓄門不開。但清涕滲出。而濁膿猶塞於鼻肺之間。故不聞香臭酸辛也。以其氣逆於上焦。則有喘鳴迫塞之證。與葶藶大棗湯以瀉肺。
〔鑑〕是邪外塞皮毛。內壅肺氣。比之喘不得臥。殆尤甚焉。亦以葶藶大棗瀉肺湯者。因其膿未成故也。
白話文:
論三首、脈證四條、方十五首 這段文字討論的是《千金方》和《外臺秘要》中關於瀉肺湯的記載及其不同版本。 《千金方》的原文中關於服藥次數的描述與《外臺秘要》有所出入。《外臺秘要》引用了《千金方》,卻缺少了《千金方》中關於服藥次數的二十個字。 從多部醫書中都可以找到這條方劑,可見其源頭可追溯至張仲景,但把它放在附方之後,應是後人編排時的錯誤。程氏《金鑑》將其列為原文,並刪減了部分文字。 沈、魏、尤等醫家將其歸為附方,大概是沒有深入考證。
程氏認為:癰疽位於肺部會導致胸部脹滿,因為肺與全身經脈相連,主司皮毛,肺病會導致全身面目浮腫。肺氣與鼻相通,肺氣壅塞,則鼻竅不通,只能流出清水樣鼻涕,而膿液仍阻塞在鼻腔和肺部,因此聞不到香味、臭味、酸味和辛辣味。由於肺氣逆於上焦,所以會有喘息、鳴聲、胸悶等症狀,此時可用葶藶大棗湯瀉肺。
《金鑑》認為:這是邪氣阻塞皮毛,內阻肺氣所致,比喘息到不能臥床的症狀還要嚴重。但同樣使用葶藶大棗瀉肺湯,是因為膿液尚未形成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