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匱玉函要略輯義》~ 卷二 (22)
卷二 (22)
1. 論三首、脈證四條、方十五首
桔梗,貝母(各三分),巴豆(一分去皮熬研如脂)
上三味。為散。強人飲服半錢匕。羸者減之。病在膈上者。吐膿血。膈下者瀉出。若下多不止。飲冷水一杯則定。
〔徐〕此即前桔梗湯證也。然此以貝母巴豆。易去甘草。則迅利極矣。蓋此等證。危在呼吸。以悠忽遺禍。不可勝數。故確見人強或證危。正當以此急救之。不得嫌其峻。坐以待斃也。
〔沈〕以桔梗開提肺氣。貝母清熱而化痰涎。巴霜峻猛熱劑。急破其膿。驅膿下出。
〔尤〕似亦以毒攻毒之意。然非病盛氣實。非峻藥不能為功者。不可僥倖一試也。是在審其形之肥瘠。與病之緩急。而善其用焉。
千金葦莖湯,治咳有微熱。煩滿。胸中甲錯。是為肺癰。(千金作胸心甲錯。千金。無方名。外臺。引古今錄驗。名葦莖湯。用葦莖一升。云。仲景傷寒論云。葦莖切二升。千金。範汪同。)
葦莖(二升),薏苡仁(半升),桃仁(五十枚),瓜瓣(半升)
上四味。以水一斗。先煮葦莖。得五升。去滓。內諸藥。煮取二升。服一升。再服當吐如膿。(千金。作服一升。當有所見吐膿血。)
〔魏〕肺癰欲成未成之際。圖治當早者也。葦小蘆大。一物也。葦莖。與蘆根同性。清熱利水。解渴除煩。佐以薏苡仁。下氣寬中。桃仁。潤肺滑腸。瓜瓣。亦潤燥清熱之品。再服當吐如膿。可見為癰雖結。而膿未成。所以可治也。較之葶藶大棗湯。皂莢丸。皆得預治之治。仲景所謂始萌可救者。
〔尤〕此方具下熱散結通瘀之力。而重不傷峻。緩不傷懈。可以補桔梗湯。桔梗白散。二方之偏。亦良法也。
案樓氏綱目云。葦莖。即汀洲間蘆荻之粗種也。葦。即蘆。詳見於沈括補筆談。魏注為是。聖惠方。作青葦。(三因。用葦葉恐非是。)瓜瓣。聖惠方。作甜瓜子。太平御覽。引吳普本草。瓜瓣。瓜子也。張氏本經逢原云。甜瓜子。即甜瓜瓣。為腸胃內癰要藥。千金。治肺癰。
有葦莖湯。腸癰。有大黃牡丹湯。予嘗用之。然必黃熟味甜者。方不傷胃。是也。而本草馬志云。諸方惟用冬瓜子。不見用甘瓜子者。潘氏續焰。改用絲瓜瓣。並不可憑也。
外臺。蘇遊。療骨蒸肺痿。煩躁不能食。蘆根飲子方
蘆根(切訖秤),麥門冬,地骨白皮(各十兩),生薑(十兩合皮切),橘皮,茯苓(各五兩)
上六味。切。以水二斗。煮取八升。絞去滓。分溫五服。服別相去八九里。晝三服。夜二服。覆取汗。忌酢物。未好瘥更作。若兼服。其人或胸中寒。或直惡寒。及虛脹並痛者。加吳茱萸八兩。○案此亦用蘆根。而治肺痿。可見癰痿雖虛實不同。然至熱鬱津枯。則一也。故附此以備考。
肺癰。胸滿脹。一身面目浮腫。鼻塞清涕出。不聞香臭酸辛。咳逆上氣。喘鳴迫塞。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。(〔原注〕方見上。三日一劑。可至三四劑。此先服小青龍湯一劑乃進。小青龍方。見咳嗽門中。○千金。胸下有脅字。無酸辛二字。外臺。與本文同。唯胸下有脅字。
白話文:
論三首、脈證四條、方十五首
桔梗、貝母各三分,巴豆一分(去皮,熬研成膏狀)。混合為散劑。體格強壯者服用半錢匕,體弱者減量。病在膈膜以上者,會吐出膿血;病在膈膜以下者,會瀉出膿血。如果瀉下過多不止,喝一杯冷水即可止住。
此方與之前的桔梗湯症狀相似,但此方用貝母、巴豆代替甘草,藥效更加迅速強烈。因為此類疾病危及呼吸,稍有延誤就會造成不可估量的後果,所以見到病人體質強壯或病情危急,就應該立即用此方急救,不要嫌棄藥性峻猛,而坐以待斃。
此方用桔梗宣肺氣,貝母清熱化痰涎,巴豆性峻猛,能迅速攻破膿瘍,驅使膿液排出。
此方似乎也是以毒攻毒之意,但必須是病情嚴重,氣血實盛,峻猛的藥物才能奏效的情況下才能使用,不可輕易嘗試。必須審視病人的體格胖瘦,以及病情緩急,才能善用此方。
千金葦莖湯,主治咳嗽伴有微熱、煩悶、胸中憋悶疼痛,這是肺癰的症狀。(《千金要方》作「胸心甲錯」,《千金要方》中無此方名,《外台秘要》引自《古今錄驗》稱之為葦莖湯。方中用葦莖一升,而《傷寒論》中用葦莖二升,《千金要方》及範汪的記載相同。)
葦莖二升,薏苡仁半升,桃仁五十枚,甜瓜子(瓜瓣)半升。
以上四味藥,加水一斗,先煮葦莖至五升,去渣,加入其他藥物,煮至二升,服用一升,再次服用時應能吐出膿液。(《千金要方》記載為「服一升,當有所見吐膿血」。)
此方適用於肺癰將要形成但尚未完全形成的時候,治療應及早進行。葦子和蘆葦是同類植物,葦莖與蘆根性味相同,具有清熱利水、解渴除煩的功效。薏苡仁能降氣寬中,桃仁潤肺滑腸,甜瓜子也具有潤燥清熱的作用。再次服用時應能吐出膿液,這說明雖然癰疽已經形成,但膿液尚未完全形成,所以可以治療。與葶藶大棗湯、皂莢丸相比,此方屬於預防性治療,正如仲景所說:「病初萌動,即可救治」。
此方具有清熱散結、通利瘀血的作用,且藥性平和,不峻烈也不緩慢,可以彌補桔梗湯、桔梗白散兩方之不足,也是一個好方子。
據《樓氏綱目》記載,葦莖即汀洲間蘆荻的粗莖。葦即蘆,詳見沈括《夢溪筆談》。魏注所說是對的。《聖惠方》中用青葦。(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中用葦葉,可能不太正確。)《聖惠方》中將瓜瓣作甜瓜子,《太平御覽》引《吳普本草》記載,瓜瓣即瓜子。張介賓《本經逢原》記載,甜瓜子即甜瓜瓣,是治療腸胃內癰的重要藥物。《千金要方》用此方治療肺癰。
治療腸癰,有用大黃牡丹湯的,我曾經使用過,但必須使用成熟且味道香甜的大黃,才能不傷胃。而《本草綱目》記載,各方只用冬瓜子,沒有用甘瓜子的;潘安常《續名醫方論》改用絲瓜瓣,這些都不能完全相信。
《外台秘要》中蘇遊治療骨蒸肺痿、煩躁不能飲食的蘆根飲子方:
蘆根(切片稱重),麥門冬,地骨皮(各十兩),生薑(十兩,帶皮切片),橘皮,茯苓(各五兩)。
以上六味藥切片,加水二斗,煮至八升,絞去渣滓,分溫五服,每次服藥時間相隔八九里(約四五公里),白天服三次,晚上服二次,服用後蓋被取汗。忌食醋類食物。若症狀未好,可再次服用。如果病人同時出現胸中寒冷、惡寒、虛脹疼痛等症狀,可加吳茱萸八兩。此方也用蘆根治療肺痿,說明雖然癰疽和肺痿的虛實不同,但到了熱邪鬱結、津液枯竭的地步,則病理是一樣的,因此附錄此方以作參考。
肺癰,胸部滿悶脹痛,全身面目浮腫,鼻塞流清涕,嗅覺失靈,咳嗽氣逆,呼吸困難,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。(原文註:方見上文,三日一劑,可服三四劑。應先服用小青龍湯一劑,然後再服用此方。小青龍湯方見咳嗽門。)(《千金要方》中「胸下」有「脅」字,無「酸辛」二字;《外台秘要》與本文相同,只是「胸下」有「脅」字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