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匱玉函要略輯義》~ 卷二 (20)
卷二 (20)
1. 論三首、脈證四條、方十五首
〔魏〕或其癰雖成。而膿未大成。肺葉完全。尚未腐敗。亦可回生也。
桔梗湯方(〔原注〕亦治血痹。○案千金。外臺。並無此四字。程尤金鑑。亦刪之。為是。)
桔梗(一兩○千金作三兩注云集驗用二兩古今錄驗用一兩外臺引集驗用二兩),甘草(二兩○外臺引集驗有炙字)
上二味。以水三升。煮取一升。分溫再服。則吐膿血也。(則。千金。作必。千金翼。作不字。外臺。作朝暮吐膿血則瘥云。張文仲。千金備急古今錄驗。範汪同。此本仲景傷寒論方千金云。一方有款冬花一兩半。○和劑。名如聖湯。元戎。名甘桔二生湯。詳見傷寒輯義。)
醫壘元戎。如聖丸。治風熱毒氣上攻。咽喉痛痹。腫塞妨悶。及肺癰喘嗽唾膿血。胸滿振寒。咽乾不渴。時出濁沫氣臭腥。久久咯膿。狀如米粥。
龍腦(另研),牛黃(另研),桔梗,甘草(生用各一錢)
上為細末。煉蜜丸。每兩作二十丸。每用一丸噙化。
咳而上氣。此為肺脹。其人喘。目如脫狀。脈浮大者。越婢加半夏湯主之。(外臺。引仲景傷寒論作肺脹者。病人喘。目如脫狀。脈浮大也。肺脹而咳者。此方主之。)
〔尤〕外邪內飲。填塞肺中。為脹為喘為咳。而上氣。越婢湯散邪之力多。而蠲飲之力少。故以半夏。輔其未逮。不用小青龍者。以脈浮且大。病屬陽熱。故利辛寒。不利辛熱也。目如脫狀者。目睛脹突。如欲脫落之狀。壅氣使然也。
巢源云。肺虛感微寒而成咳。咳而氣還聚於肺。肺則脹。是為咳逆也。邪氣與正氣相搏。正氣不得宣通。但逆上喉咽之間。邪狀則氣靜。邪動則氣奔上。煩悶欲絕。故謂之咳逆上氣也。
越婢加半夏湯
麻黃(六兩○外臺有去節二字),石膏(半斤)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五枚),甘草(二兩○外臺有炙字),半夏(半升○外臺有枚字)
上六味。以水六升。先煮麻黃。去上沫。納諸藥。煮取三升。分溫三服。
肺脹咳而上氣。煩躁而喘。脈浮者。心下有水。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。(〔原注〕千金。證治同。外更加脅下痛。引缺盆。○案今千金。缺盆下。更有若有實者必躁。其人常倚伏十一字。外臺。引仲景傷寒論。與本文同。)
〔尤〕此亦外邪內飲相搏之證。而兼煩躁。則挾有熱邪。麻桂藥中。必用石膏。如大青龍之例也。又此條見證。與上條頗同。而心下寒飲。則非溫藥不能開而去之。故不用越婢加半夏。而用小青龍加石膏。溫寒並進。水熱俱捐。於法尤為密矣。
小青龍加石膏湯
麻黃,芍藥,桂枝,細辛,甘草,乾薑(各三兩),五味子,半夏(各半升),石膏(二兩)
上九味。以水一斗。先煮麻黃。去上沫。內諸藥。煮取三升。強人服一升。羸者減之。日三服。小兒服四合。(外臺引仲景傷寒論云。強人一升。瘦人及老小。以意減之。日三夜一。千金。與本文同。)
白話文:
論三首、脈證四條、方十五首
若癰疽已成,但膿尚未完全形成,肺部功能完整,尚未腐敗,仍有痊癒的可能。
桔梗湯方
桔梗一兩(《千金方》作三兩,《集驗方》用二兩,《古今錄驗方》用一兩,《外臺秘要》引《集驗方》用二兩),甘草二兩(《外臺秘要》引《集驗方》有炙字)。
以上二味,用水三升,煮至一升,分溫服二次,即可吐出膿血。(《千金方》作「必」,《千金翼方》作「不」,《外臺秘要》作「朝暮吐膿血則瘥」。張文仲、千金備急方、古今錄驗方、範汪皆同。此方本出仲景《傷寒論》,《千金方》一方另加款冬花一兩半。《和劑局方》名為如聖湯,《醫壘元戎》名為甘桔二生湯,詳見《傷寒輯義》。)
醫壘元戎、如聖丸,主治風熱毒邪上攻,咽喉疼痛腫塞,胸悶,以及肺癰喘咳,唾出膿血,胸悶寒戰,咽乾不渴,時有濁沫,氣味腥臭,久咳咯出膿痰,狀如米粥。
龍腦(另研)、牛黃(另研)、桔梗、甘草(生用,各一錢)。
以上研成細末,用煉蜜製成丸劑,每兩作二十丸,每次服用一丸,含化。
咳嗽氣逆上衝,這是肺脹的表現,患者氣喘,眼球突出如欲脫落,脈浮大者,宜用越婢加半夏湯。(《外臺秘要》引仲景《傷寒論》作:「肺脹者,病人喘,目如脫狀,脈浮大也。肺脹而咳者,此方主之。」)
外邪與內飲停滯於肺部,導致脹滿、氣喘、咳嗽和氣逆上衝。越婢湯善於散邪,但利水之力較弱,故加半夏以增強利水之效。不用小青龍湯的原因是脈浮大,病屬陽熱,故宜用辛寒之品,不宜用辛熱之品。眼球突出如欲脫落,是因氣機壅塞所致。
巢源說:肺虛感受微寒而致咳嗽,咳嗽則氣聚集於肺,肺部則脹滿,此為咳逆。邪氣與正氣相搏,正氣不得宣通,則氣逆上衝喉咽之間,邪氣靜止則氣息平穩,邪氣活動則氣上衝,煩悶欲絕,故稱為咳逆上氣。
越婢加半夏湯
麻黃六兩(《外臺秘要》有「去節」二字),石膏半斤,生薑三兩,大棗十五枚,甘草二兩(《外臺秘要》有「炙」字),半夏半升(《外臺秘要》有「枚」字)。
以上六味,用水六升,先煎麻黃,去沫後,加入其他藥物,煮至三升,分溫服三次。
肺脹、咳嗽氣逆上衝、煩躁氣喘、脈浮者,心下有水,宜用小青龍加石膏湯。(《千金方》所述證治相同,但另加脅下痛,引及缺盆。《千金方》缺盆下另有「若有實者必躁,其人常倚伏」十一字。《外臺秘要》引仲景《傷寒論》,與本文相同。)
這也是外邪與內飲相搏的證候,兼見煩躁,則夾雜熱邪。麻黃、桂枝藥中,必須用石膏,如同大青龍湯的組方原則。此條證候與上一條頗為相似,但心下有寒飲,則非溫藥不能開之而去之,故不用越婢加半夏湯,而用小青龍加石膏湯,溫寒並用,水熱皆除,於治法尤為精妙。
小青龍加石膏湯
麻黃、芍藥、桂枝、細辛、甘草、乾薑(各三兩),五味子、半夏(各半升),石膏二兩。
以上九味,用水一斗,先煎麻黃,去沫後,加入其他藥物,煮至三升。體壯者服一升,體弱者酌減,每日三次。小兒服四合。(《外臺秘要》引仲景《傷寒論》云:「強人一升,瘦人及老小,以意減之,日三夜一。」《千金方》與本文相同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