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丹波元簡

《金匱玉函要略輯義》~ 卷四 (3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33)

1. 論一首、脈證三條方、六首

張氏千金方衍義云。大黃下瘀血血閉。牡丹治瘀血留舍。芒硝治五臟積熱。滌去蓄結。推陳致新之功。較大黃尤銳。桃仁治疝瘕邪氣。下瘀血血閉之功。亦與大黃不異。甜瓜瓣。別錄。治腹內結聚。破潰膿血。專於開痰利氣。為內癰脈遲緊膿未成之專藥。

張氏醫通云。腸癰下血。腹中㽲痛。其始發熱惡寒。欲驗其證。必小腹滿痛。小便淋澀。反側不便。即為腸癰之確候。無論已成未成。俱用大黃牡丹湯。加犀角急服之。

劉涓子鬼遺方云。治腸癰大黃湯。癰之為病。診小腹腫痞堅。按之則痛。或在膀胱左右。其色或赤或白色。堅大如掌熱。小便欲調。時白汗出。時復惡寒。其脈遲堅者。未成膿也。可下之。當有血。脈數膿成。不可服此方。

即本方。唯不用瓜子。用芥子。(案千金。引劉涓子不用芥子。必後世傳寫之訛。而聖濟總錄。及外科正宗等。亦用芥子。得效方。則用栝蔞子。並誤。)

聖惠。牡丹散。治產後血運。腹滿欲狼狽。(出婦人產後門。)

即本方。不用瓜子。用冬瓜子。加生薑。產育寶慶集同。云若口噤。則拗開灌之。必效。欲產先煎下。以備緩急。但不用生薑。

又牡丹散。治腸癰未成膿。腹中痛不可忍。(出腸癰門。下同。)

即本方。加木香芍藥敗醬。用甜瓜子。

又甜瓜子散。治腸癰腫痛。如悶氣欲絕。

於本方中。加薏苡敗醬當歸檳榔。

又赤茯苓散。治腸癰小腹牢強。按之痛。小便不利。時有汗出惡寒。脈遲未成膿。

於本方中。加赤茯苓。

奇效良方。梅仁散。治腸癰。裡急隱痛。大便閉澀。

於本方。桃仁。代梅仁。加犀角。

問曰。寸口脈浮微而澀。法當亡血。若汗出。設不汗者云何。答曰。若身有瘡。被刀斧所傷亡血故也。(脈經。無浮字。斧。作器。趙本。法。作然。)

〔尤〕血與汗皆陰也。陰亡則血流不行。而氣亦無輔。故脈浮微而澀也。經云奪血者無汗。奪汗者無血。茲不汗出。而身有瘡。則知其被刀斧所傷。而亡其血。與汗出不止者。跡雖異。而理則同也。

病金瘡。王不留行散主之。

〔沈〕此金刃所傷。皮肉筋骨。故為金瘡。乃屬不內外因。

〔尤〕金瘡金刃所傷。而成瘡者。經脈斬絕。榮衛沮弛。治之者必使經脈復行。營衛相貫而後已。王不留行散。則行氣血和陰陽之良劑也。

王不留行散方

王不留行(十分八月八日採),蒴藋細葉(十分七月七日採),桑東南根(白皮十分三月三日採),甘草(十八分○趙本無八字),川椒(三分除目及閉口去汗),黃芩(二分),乾薑(二分),芍藥(二分),厚朴(二分)

上九味。桑根皮。以上三味。燒灰存性。勿令灰過。各別杵篩。合治之為散。服方寸匕。小瘡即粉之。大瘡但服之。產後亦可服。如風寒。桑東根。勿取之。前三物皆陰乾百日。

白話文:

論一首、脈證三條方、六首

張仲景《金匱要略》衍義說,大黃能瀉下瘀血和血閉,牡丹皮能治療瘀血停滯,芒硝能治療五臟積熱,清除積聚,具有促進新陳代謝的功效,比大黃更迅速有力。桃仁能治療疝氣和邪氣,瀉下瘀血和血閉的功效也和大黃差不多。甜瓜子,《名醫別錄》記載,能治療腹內結聚,破潰膿血,專門治療痰濁阻滯、氣機不利,是內癰脈象遲緩緊緊、膿未形成的專用藥物。

張景岳《景岳全書》記載,腸癰下血,腹部絞痛,一開始發熱惡寒,要驗證病情,必須小腹脹痛,小便澀痛,翻身困難,這就是腸癰的確診症狀。無論是已成膿或未成膿,都用大黃牡丹湯,加入犀角緊急服用。

劉涓子《鬼遺方》記載,治療腸癰用大黃湯。腸癰的病症,診斷為小腹腫脹堅硬,按壓則痛,可能在膀胱左右,顏色可能是紅色或白色,堅硬如手掌般大小,發熱,小便不利,時而冒冷汗,時而又惡寒,脈象遲而堅者,是未成膿,可以服用此方瀉下,會有血排出。脈象數且膿已成者,不可服用此方。

本方只不用瓜子,用芥子。(按:《千金方》引述劉涓子方不用芥子,可能是後世抄寫的錯誤。而《聖濟總錄》、《外科正宗》等書,也用芥子,有效的方子,則用栝蔞子,都是錯誤的。)

《聖惠方》牡丹散,治療產後血運,腹部脹滿,想要嘔吐。(出自婦科產後篇)

本方不用瓜子,用冬瓜子,加入生薑。《產育寶慶集》也相同,說如果口噤,就要掰開灌藥,一定有效。想生產前先煎服,以備不時之需,但不用生薑。

又牡丹散,治療腸癰未成膿,腹部疼痛難忍。(出自腸癰篇,下同)

本方加入木香、芍藥、敗醬草,用甜瓜子。

又甜瓜子散,治療腸癰腫痛,如同悶氣快要斷氣。

在本方中,加入薏苡仁、敗醬草、當歸、檳榔。

又赤茯苓散,治療腸癰小腹堅硬,按壓則痛,小便不利,時而冒冷汗惡寒,脈象遲緩,未成膿。

在本方中,加入赤茯苓。

《奇效良方》梅仁散,治療腸癰,裡急後重,大便閉結。

在本方中,桃仁代替梅仁,加入犀角。

問:寸口脈浮微而澀,按理應該失血。如果出汗,那不出汗的呢?答:如果身上有傷口,被刀斧所傷而失血。(《脈經》無「浮」字,斧字作「器」,趙氏本,法字作「然」。)

(尤氏注)血和汗都是陰液,陰液不足,則血液運行不暢,氣也無輔助,所以脈象浮微而澀。經書說,奪血者無汗,奪汗者無血。這裡不出汗,而身上有傷口,就知道是被刀斧所傷,而失血。和汗出不止者,現象雖不同,但道理相同。

治療刀傷,王不留行散主治。

(沈氏注)這是金刃所傷,傷及皮肉筋骨,所以是刀傷,屬於外傷。

(尤氏注)刀傷是金刃所傷而形成的傷口,經脈斷裂,營衛氣血運行受阻。治療必須使經脈恢復暢通,營衛相通才能痊癒。王不留行散,是通行氣血、調和陰陽的良藥。

王不留行散方

王不留行(十分,八月初八日採),蒴藋細葉(十分,七月初七日採),桑樹東南方向的根(白皮,十分,三月初三日採),甘草(十八分,趙氏本無「八」字),川椒(三分,除去蟲蛀及閉口,去掉汗水),黃芩(二分),乾薑(二分),芍藥(二分),厚朴(二分)

上九味。桑根皮以上三味,燒成灰存其藥性,不要燒成過多的灰,分別搗碎過篩,混合研磨成散劑。每次服用一錢匕,小傷口直接研成粉末敷用,大傷口只服用。產後也可以服用。如果是風寒感冒,不要採集桑樹東南方向的根。前三味藥材都要陰乾一百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