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匱玉函要略輯義》~ 卷四 (32)
卷四 (32)
1. 論一首、脈證三條方、六首
〔魏〕薏仁。下氣則能泄膿。附子。微用。意在直走腸中屈曲之處可達。加以敗醬之鹹寒。以清積熱。服後以小便下為度者。小便者氣化也。氣通則癰膿結者可開。滯者可行。而大便必泄汙穢膿血。腸癰可已矣。頓服者。取其快捷之力也。
千金腸癰湯
薏苡仁(一升),牡丹皮,桃仁(各三兩),瓜瓣仁(二升)
上四味㕮咀。以水六升。煮取二升。分再服。
張氏衍義云。即金匱薏苡附子敗醬散之變方也。
聖惠方。治腸癰皮肉狀如蛇皮。及如錯。小腹堅。心腹急方。
即本方。用敗醬二兩。附子半兩。薏苡仁二兩半。
上搗粗羅為散。每服三錢。以水中盞。入生薑半分。煎至六分。去滓溫服。案本方。僅用方寸匕。似甚少。聖惠為是。
腸癰者。少腹腫痞。按之即痛如淋。小便自調。時時發熱。自汗出。復惡寒。其脈遲緊者。膿未成。可下之。當有血。脈洪數者。膿已成。不可下也。大黃牡丹湯主之。(腸。原本。作腫。今據趙程沈金鑑。及脈經改之。脈經無痞字。巢源。作小便數如淋。無小便自調四字。)
〔程〕腫則形於外。痞則著於內。少腹既已痞腫。則腸癰已成。故按之即痛也。如淋者。以小腹為厥陰經脈所過。厥陰脈循陰器。故按少腹而痛引陰莖。有如淋狀。而小便則自調也。靈樞經曰。有所結氣歸之。內既有癰。則榮衛稽留於內。而不衛外。故令有發熱汗出惡寒也。
脈遲緊者。則熱未聚。而肉未腐。故宜大黃牡丹湯下之。以消其腫瘍。若脈洪數。則膿已成。將成潰瘍。不可下也。大黃牡丹湯。在當有血句下。以古人為文法所拘。故綴於條末。傷寒論中多有之。按上證癰在小腸。以小腸在上。癰近於腹。則位深。但腹皮急而按之有如腫形。
故用前湯。導其毒從小便而出。此證癰在大腸。以大腸在下。癰隱少腹。其位淺則有痞腫之形。其跡易見。其按即痛。故用大黃牡丹湯。排其膿血從大便而下也。
〔尤〕云不可下者。謂雖下之。而亦不能消之也。大黃牡丹湯。腸癰已成未成。皆得主之。故曰有膿當下。無膿當下血。
大黃牡丹湯方(千金云。肘後名瓜子湯。案今本肘後無考。)
大黃(四兩),牡丹(一兩○千金用三兩),桃仁(五十個),瓜子(半斤○千金用一斤),芒硝(三合)
上五味。以水六升。煮取一升。去滓內芒硝。再煎沸。頓服之。有膿當下。如無膿當下血。
〔程〕諸瘡瘍痛皆屬心火。大黃芒硝。用以下實熱。血敗肉腐。則為膿。牡丹桃仁。用以下膿血。瓜子。(當是甜瓜子)味甘寒。神農經不載主治。考之雷公曰。血泛經過。飲調瓜子。則瓜子亦腸中血分藥也。故別錄。主潰膿血。為脾胃腸中。內壅要藥。想亦本諸此方。(案瓜子。沈以為冬瓜子。蓋依時珍治腸癰之說。然古本草無所考。程注為是。)
白話文:
論一首、脈證三條方、六首
魏氏認為,薏仁能瀉下膿液。附子少量使用,目的是直達腸道彎曲處。加入敗醬的鹹寒之性,以清熱解毒。服用後以小便排出為度,因為小便是氣化之物,氣通則癰膿可解,阻塞者可通暢,大便則會排出膿血污穢,腸癰即可痊癒。頓服是為了快速見效。
千金腸癰湯:
薏苡仁一升,牡丹皮三兩,桃仁三兩,瓜瓣仁二升。
將以上四味藥磨碎,加水六升,煎煮至二升,分二次服用。
張氏衍義說,此方是金匱薏苡附子敗醬散的變方。
聖惠方治腸癰,症狀是皮膚像蛇皮或交錯狀,小腹堅硬,心腹疼痛。
此方用敗醬二兩,附子半兩,薏苡仁二兩半,搗碎篩成細末。每次服用三錢,加一盞水,生薑半分,煎至六分,去渣溫服。本方用量看似很少,聖惠方劑量較為合理。
腸癰症狀是少腹腫脹,按壓即痛如淋症,小便自如,時而發熱自汗,繼而惡寒,脈象遲緩緊緊的,表示膿未形成,可以服用下瀉藥,會有出血現象;脈象洪數的,表示膿已形成,不可服用下瀉藥,應服用大黃牡丹湯。 (原書記載為「腫」,今據趙程沈金鑑及脈經改之。脈經無「痞」字,巢源本記載為「小便數如淋」,無「小便自調」四字。)
程氏認為,腫是外在表現,痞是內在症狀。少腹既已腫脹,則腸癰已成,故按壓即痛。如淋症狀,是因為小腹為厥陰經脈經過之處,厥陰脈循行陰器,所以按壓少腹會痛及陰莖,有如淋症狀,而小便卻自如。靈樞經說,氣機阻塞則歸於此。內有癰腫,則氣血運行受阻,不能衛護體表,所以會發熱、自汗、惡寒。
脈象遲緩緊緊的,表示熱毒未聚,肉體未腐爛,所以適合服用大黃牡丹湯瀉下,以消腫。如果脈象洪數,表示膿已形成,將要潰爛,不可服用瀉下藥。大黃牡丹湯在「當有血」句之下,因古人寫作方法的限制,故置於條末,傷寒論中也有這種情況。上文所述癰腫在小腸,因小腸在上,癰腫靠近腹部,位置較深,但腹部皮膚緊繃,按壓有腫脹感,所以用前述湯劑,引導毒素從小便排出。此證癰腫在大腸,因大腸在下,癰腫隱於少腹,位置較淺,所以有腫脹現象,容易觀察,按壓即痛,所以用大黃牡丹湯,排出膿血從大便排出。
尤氏認為不可服用瀉下藥是指,即使服用,也不能消散腫毒。大黃牡丹湯,無論腸癰是否已成形,皆可使用,所以說有膿則瀉下膿液,無膿則瀉下血液。
大黃牡丹湯方:(千金方稱之為瓜子湯,但今本肘後備急方無此記載。)
大黃四兩,牡丹一兩(千金方用三兩),桃仁五十個,瓜子半斤(千金方用一斤),芒硝三合。
將以上五味藥,加水六升,煎煮至一升,去渣後加入芒硝,再煎沸,頓服。有膿則瀉下膿液,無膿則瀉下血液。
程氏認為,一切瘡瘍疼痛都屬心火,大黃芒硝用於瀉下實熱;血敗肉腐則形成膿液;牡丹桃仁用於瀉下膿血;瓜子(應是甜瓜子)味甘寒,神農本草經未載其主治,雷公炮炙論記載,血瘀停滯者,可飲用瓜子,所以瓜子也是治療腸道出血的藥物,故本草經記載其能治潰膿血,是治療脾胃腸道阻塞的重要藥物,想來也是本方由此而來。(沈氏認為是冬瓜子,是根據李時珍治療腸癰的說法,但古代本草書無此記載,程氏注釋較為合理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