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丹波元簡

《金匱玉函要略輯義》~ 卷四 (3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31)

1. 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並治第十八

2. 論一首、脈證三條方、六首

諸浮數脈。應當發熱。而反灑淅惡寒。若有痛處。當發其癰。(辨脈法。無反字。處下。有飲食如常者五字。當發其癰。作蓄積有膿也。)

〔尤〕浮數脈。皆陽也。陽當發熱。而反灑淅惡寒者。衛氣有所遏。而不出也。夫衛主行榮氣者也。而榮過實者。反能阻遏其衛。若有痛處。則榮之實者已兆。故曰當發其癰。

師曰。諸癰腫欲知有膿無膿。以手掩腫上。熱者為有膿。不熱者為無膿。(膿無間。脈經。有與字。)

〔程〕靈樞經曰。榮衛稽留於經脈之中。則血澀而不行。不行則衛氣從之而不通。壅遏而不得行。故熱。大熱不止。熱勝則肉腐。腐則為膿。故知熱聚者則作膿。熱未聚者但腫。而未作膿也。皆以手掩知之。

巢源云。凡癰經久不復可消者。若按之都牢硬者。未有膿也。按之半硬半軟者。有膿也。又以手掩腫上不熱者為無膿。若熱甚者為有膿。

陳氏三因方引原文云。此亦大略說也。若脈不數不熱而疼者。蓋發於陰也。不疼尤是惡證。不可不知。

陳氏外科精要云。伍氏方論曰。凡瘡腫以手指從瘡旁按。至四畔上赤黑者。按之色不變。膿已結成。又按之隨手赤色。此亦有膿。按之白。良久方赤。遊毒已息。

陳氏外科正宗云。輕按熱甚便痛者。有膿且淺且稠。重按微熱方痛者。有膿且深且稀。按之陷而不起者膿未成。按之軟而復起者。膿已成。按之都硬不痛者無膿。非是膿。即瘀血也。按之都軟不痛者有膿。非是膿。即濕水也。

腸癰之為病。其身甲錯。腹皮急。按之濡。如腫狀。腹無積聚。身無熱脈數。此為腸內有癰膿。薏苡附子敗醬散主之。

〔尤〕甲錯。肌皮乾起。如鱗甲之交錯。由榮滯於中。故血燥於外也。腹皮急按之濡。氣雖外鼓。而病不在皮間也。積聚為腫脹之根。脈數為身熱之候。今腹如腫狀。而中無積聚。身不發熱。而脈反見數。非腸內有癰。榮郁成熱而何。薏苡。破毒腫利腸胃為君。敗醬。一名苦菜。治暴熱火瘡。排膿破血為臣。附子則假其辛熱。以行鬱滯之氣爾。

巢源云。腸癰者。由寒溫不適喜怒無度。使邪氣與榮衛相干。在於腸內。遇熱加之。血氣蘊積。結聚成癰。熱積不散。血肉腐壞。化而為膿。其病之狀。小腹重而微強。抑之即痛。小便數似淋。時時汗出。復惡寒。其身皮膚甲錯。腹皮急如腫狀。診其脈。洪數者已有膿也。其脈遲緊者。

未有膿也。甚者腹脹大。轉側聞水聲。或繞臍生瘡。穿而膿出。或膿自臍中出。或大便去膿血。惟宜急治之。又云。大便膿血。似赤白下而實非者。是腸癰也。

薏苡附子敗醬散方

薏苡仁(十分),附子(二分),敗醬(五分)

上三味。杵為末。取方寸匕。以水二升。煎減半頓服。小便當下。

白話文:

論一首、脈證三條方、六首

浮脈數而患者反而灑淅惡寒,若有痛處,則應當是癰疽將要發作。(脈診法中,無「反」字,在「處」字下,有「飲食如常者五字」的註解,說明「當發其癰」指的是積聚有膿。)

浮數脈都是陽氣表現,陽氣旺盛應該發熱,卻反而出現灑淅惡寒,說明衛氣受阻,無法正常運行。衛氣負責運行榮氣,而榮氣過盛反而會阻遏衛氣。若有痛處,則榮氣實證已顯現,所以說應當發癰。

老師說,要判斷癰腫是否有膿,可用手捂住腫塊上方,熱的是有膿,不熱的是無膿。(膿無間,脈經,有「與」字)

《靈樞經》說,榮衛之氣停滯在經脈之中,就會導致血液瘀滯不通,衛氣也會隨之不通,阻塞不通則發熱,熱盛不止,就會導致肌肉腐爛,腐爛則形成膿液。所以知道熱聚則成膿,熱未聚則腫脹而未成膿,皆可用手捂著腫塊來判斷。

巢元方說,凡是癰腫久治不愈,按之堅硬的,則無膿;按之半硬半軟的,則有膿;同樣,用手捂住腫塊上方,不熱者為無膿,熱甚者為有膿。

陳氏《三因方》引述原文說,以上只是大略的說法。如果脈象不數不熱而疼痛,則可能是陰邪所致;如果既不疼痛,更是惡症,不可不知。

陳氏《外科精要》引述伍氏《方論》說,凡是瘡腫,用手指從瘡瘍旁邊按壓到四邊,顏色赤黑,按壓時顏色不變,說明膿已結成;按壓時隨手指按壓出現紅色,也說明有膿;按壓時發白,良久才變紅,說明遊走之毒已消除。

陳氏《外科正宗》說,輕輕按壓就非常熱且疼痛,說明膿液較淺且稠;用力按壓微熱才疼痛,說明膿液較深且稀;按壓下去凹陷不回彈,說明膿液尚未形成;按壓下去柔軟又能回彈,說明膿液已形成;按壓堅硬而不痛,則無膿,可能是瘀血;按壓柔軟而不痛,則無膿,可能是濕水。

腸癰發病,患者身體皮膚粗糙,如同魚鱗交錯,腹部皮膚繃緊,按之柔軟,如同腫脹一樣,腹部沒有積聚,身體沒有發熱,脈象也不數,這是腸內有癰膿的表現,薏苡附子敗醬散主治。

身體皮膚粗糙,肌膚乾枯隆起,如同魚鱗交錯,這是由於榮氣滯留在體內,導致血液乾燥於外。腹部皮膚繃緊,按之柔軟,氣雖然鼓脹在外,但病不在皮膚之間。積聚是腫脹的根本原因,脈數是身體發熱的徵象。現在腹部像腫脹一樣,但內部沒有積聚,身體也沒有發熱,脈象反而數,如果不是腸內有癰,榮氣鬱結化熱,又怎麼解釋呢?薏苡仁破毒消腫利腸胃為君藥;敗醬,又名苦菜,治療暴熱火瘡,排膿破血為臣藥;附子則利用其辛熱之性,來疏通鬱滯之氣。

巢元方說,腸癰是由於寒溫失調,喜怒無度,導致邪氣與榮衛相干,停留在腸內,遇到熱邪加重,血氣積聚,結聚成癰,熱邪積聚不散,血肉腐敗,化為膿液。其病症表現為:小腹沉重而略微脹滿,按壓則痛,小便頻數如淋症,時時出汗,又惡寒,身體皮膚粗糙,腹部皮膚繃緊,如腫脹狀。診脈,脈洪數者已有膿,脈遲緊者未有膿。嚴重者腹脹大,翻身可聞及水聲,或繞臍生瘡,穿破膿出,或膿液從肚臍中流出,或大便排出膿血,必須緊急治療。又說,大便排出膿血,似赤白痢但實際並非痢疾者,是腸癰。

薏苡附子敗醬散方:

薏苡仁(十分),附子(二分),敗醬(五分)

上三味,研磨成末。每次取一匙,加水二升,煎煮至一半,溫服。小便將會排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