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匱玉函要略輯義》~ 卷五 (4)
卷五 (4)
1. 證三條、方九首
又治妊娠二三月。上至八九月。胎動不安。腰痛已有所見方。
即本方。去芍藥地黃。不用清酒。
又治產後下赤白。腹中絞痛方。
即本方。無芎藭。
和劑局方。膠艾湯。治勞傷血氣。衝任虛損。月水過多。淋瀝漏下。連日不斷。臍腹疼痛。及妊娠將攝失宜。胎動不安。腹痛下墮。或勞傷胞絡。胞阻漏血。腰痛悶亂。或因損動胎上搶心。奔沖短氣。及因產乳衝任氣虛。不能約制。經血淋瀝不斷。延引日月。漸成羸瘦。即本方。
婦人良方。陳氏六物湯。治血痢不止。腹痛難忍。
即本方。去甘草。
又四物湯。治婦人經病或先或後。或多或少。疼痛不一。腰足腹中痛。或崩中漏下。或半產惡露多。或停留不出。妊娠腹痛。下血胎不安。產後塊不散。或亡血過多。或惡露下。服之如神。
即本方。去阿膠艾葉甘草。
此藥不知起於何代。或云始自魏華佗。今產寶方。乃朱梁時節度巡官昝殷所撰。其中有四物散。國朝太平興國中。修入聖惠方者數方。自後醫者易散為湯。自皇朝以來。名醫於此四物中。增損品味隨意。虛實寒熱。無不得其效者。然非止婦人之疾可用而已。施氏醫方祖劑云。仲景芎歸膠艾湯。乃四物湯之祖劑也。中間已具四物。後人裁而用之。
婦人懷娠。腹中㽲痛。當歸芍藥散主之。(娠。趙本。作妊。徐沈尤同。)
〔尤〕按說文。㽲。音絞。腹中急也。乃血不足。而水反侵之也。血不足而水侵。則胎失其所養。而反得其所害矣。腹中能無㽲痛乎。芎歸芍藥。益血之虛。苓朮澤瀉。除水之氣。趙氏曰。此因脾土為木邪所客。穀氣不舉。濕氣下流。搏於陰血而痛。故用芍藥多他藥數倍。以瀉肝木。亦通。
當歸芍藥散方
當歸(三兩),芍藥(一斤),茯苓(四兩),白朮(四兩),澤瀉(半斤),芎藭(半斤乙作三兩)
上六味。杵為散。取方寸匕。酒和日三服。
〔程〕腹中無因而作痛。或邪熱所幹。或胎氣壅盛。用茯苓之淡以滲之。澤瀉之咸以泄之。白朮之甘以補之。和以酒服者。藉其勢以行藥力。日三服。則藥力相續。而腹痛自止。案金鑑云。妊娠腹中急痛。用此方。未詳其義。必是脫簡。不釋。此說卻可疑。
三因方。本方煎法後云。元和紀用經曰。本六氣經緯丸。能祛風補勞。養真陽退邪熱。緩中安和神志。潤澤容色。散邪寒溫瘴時疫。安期先生。賜李少君久餌之藥。後仲景增減。為婦人懷妊腹痛方。本方用芍藥四兩。澤瀉茯苓川芎各一兩。當歸白朮各二兩。亦可以蜜丸服。(案此說涉荒誕。不可信據。)
和劑局方。當歸芍藥散。治妊娠腹中絞痛。心下急滿。及產後血暈。內虛氣乏。崩中久痢。常服通暢血脈。不生癰瘍。消痰養胃。明目益津。(即本方。婦人良方同。)
白話文:
證三條、方九首
治療懷孕二到八個月胎動不安、腰痛,可用以下方法:
使用原方,去除芍藥、地黃,不用清酒。
治療產後陰道出血(赤白帶),腹中絞痛,可用以下方法:
使用原方,去除川芎。
膠艾湯(和劑局方):治療勞傷導致的血氣虧損、衝任臟腑虛損、月經量過多、尿頻尿急、持續不斷的陰道流液、連日不斷的臍腹疼痛,以及孕期房事不當導致胎動不安、腹痛、流產徵兆、勞損胞絡導致的陰道出血、腰痛、胸悶、胎兒上衝心臟導致的呼吸急促、產後衝任氣虛導致經血淋漓不斷,日久消瘦等症狀。
陳氏六物湯(婦人良方):治療血痢不止、腹痛難忍。
使用原方,去除甘草。
四物湯:治療婦女月經不調(提前或延後、量多或量少)、痛經、腰痛、足痛、腹痛、崩漏、產後惡露過多或排出不暢、妊娠腹痛、陰道出血、胎動不安、產後瘀血未消、失血過多、惡露不止等症狀,療效神奇。
使用原方,去除阿膠、艾葉、甘草。
此方來源年代不詳,有人說始於魏朝的華佗。現存的《產寶方》是朱梁時期節度使昝殷所著,其中有四物散。國朝太平興國年間修訂的《聖惠方》收錄了幾個此類方劑。後來醫生將散劑改為湯劑。皇朝以來,名醫們在此四物湯基礎上增減藥味,無論虛實寒熱都能取得療效。此方並非僅限於婦科疾病,施氏醫方認為仲景的芎歸膠艾湯是四物湯的祖方,其中已包含四物湯的藥物,後人根據此方加減使用。
治療孕婦腹中絞痛,可用當歸芍藥散。
當歸芍藥散方:
當歸(三兩)、芍藥(一斤)、茯苓(四兩)、白朮(四兩)、澤瀉(半斤)、川芎(半斤或三兩)
上六味藥,研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一錢,用酒調服,每日三次。
腹中無故疼痛,可能是邪熱侵犯或胎氣壅盛,用茯苓的淡滲、澤瀉的利水、白朮的補脾,用酒調服以增強藥效,每日三次,藥力持續,腹痛可自止。
三因方中關於此方煎法的記載中提到,元和紀用經中記載本方源於六氣經緯丸,此丸具有祛風補虛、滋養真陽、退除邪熱、調理脾胃、安神定志、滋潤容顏、驅散邪氣、預防瘟疫等功效。安期先生曾將此藥賜予李少君,作為長壽藥方。後由仲景增減,成為治療孕婦腹痛的方劑。方中用芍藥四兩,澤瀉、茯苓、川芎各一兩,當歸、白朮各二兩,也可製成蜜丸服用。(此說法過於荒誕,不可信。)
當歸芍藥散(和劑局方):治療妊娠腹中絞痛、心下痞滿,以及產後血暈、體虛氣弱、崩漏、久痢等症狀,常服可暢通血脈,預防癰疽,消痰養胃,明目益津。(與婦人良方相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