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丹波元簡

《金匱玉函要略輯義》~ 卷五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5)

1. 證三條、方九首

妊娠。嘔吐不止。乾薑人參半夏丸主之。

〔魏〕妊娠嘔吐不止者。下實上必虛。上虛胸胃必痰飲凝滯。而作嘔吐。且下實氣必逆而上衝。亦能動痰飲而為嘔吐。方用乾薑。溫益脾胃。半夏開降逆氣。人參補中益氣。為丸緩以收補益之功。用治虛寒之妊娠家。至善之法也。

張氏醫通云。此即所謂惡阻病也。先因脾胃虛弱。津液留停。蓄為痰飲。至妊二月之後。濁陰上衝。中焦不勝其逆。痰飲遂湧。中寒乃起。故用乾薑止寒。人參補虛。半夏生薑治痰散逆也。

乾薑人參半夏丸方

乾薑,人參(各一兩),半夏(二兩)

上三味。末之。以生薑汁糊為丸。如梧子大。飲服十丸。日三服。

〔程〕寒在胃脘。則令嘔吐不止。故用乾薑散寒。半夏生薑止嘔。人參和胃。半夏乾薑。能下胎。婁全善曰。余治妊阻病。累用半夏。未嘗動胎。亦有故無殞之義。臨病之工。何必拘泥。

〔尤〕此益虛溫胃之法。為妊娠中虛。而有寒飲者設也。夫陽明之脈。順而下行者也。有寒則逆。有熱亦逆。逆則飲必從之。而妊娠之體。精凝血聚。每多蘊而成熱者矣。按外臺方。青竹茹橘皮半夏。各五兩。生薑茯苓。各四兩。麥冬人參。各三兩。為治胃熱氣逆嘔吐之法。可補仲景之未備也。

聖惠半夏丸。治妊娠惡阻病。醋心胸中冷。腹痛不能飲食。輒吐青黃汁方。

即本方。三味等分。搗羅為末。以地黃汁浸。蒸餅和丸。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不計時候。以粥飲下十丸。

妊娠小便難。飲食如故。當歸貝母苦參丸主之。

〔尤〕小便難。而飲食如故。則病不由中焦出。而又無腹滿身重等證。則更非水氣不行。知其血虛熱鬱。而津液澀少也。本草。當歸。補女子諸不足。苦參入陰利竅。除伏熱。貝母能療鬱結。兼清水液之源也。

當歸貝母苦參丸方(〔原注〕男子。加滑石半兩。○諸注本。刪此七字。唯魏本有。)

當歸,貝母,苦參(各四兩)

上三味。末之。煉蜜丸。如小豆大。飲服三丸。加至十丸。

張氏醫通云。此小便難者。膀胱熱鬱。氣結成燥。病在下焦。所以飲食如故。用當歸以和血潤燥。貝母以清肺開鬱。苦參以利竅逐水。併入膀胱。以除熱結也。

案貝母。本經甄權並云。治產難。而外臺子癇門。小品葛根湯方後云。貝母令人易產。若未臨月者。升麻代之。此說雖不可信。然足見其亦有利竅之功。本方所用。蓋取之於利竅耳。金鑑云。方證不合。必有脫簡。不釋。殆不考藥性也。

時氏產經。苦參丸主療與原文同。

當歸,貝母,苦參(各三兩),滑石(半兩)

上為末。蜜丸如小豆大。以米飲下二十丸。

妊娠有水氣。身重小便不利。灑淅惡寒。起即頭眩。葵子茯苓散主之。

〔沈〕此胎壓衛氣不利致水也。

白話文:

證三條、方九首

懷孕期間嘔吐不止,可用乾薑人參半夏丸治療。

魏氏醫案指出,妊娠嘔吐不止,下焦實則上焦必虛。上焦虛弱,胸胃必定痰飲停滯,導致嘔吐。而且下焦實則氣機逆亂上衝,也會導致痰飲上湧而嘔吐。方劑中,乾薑溫暖脾胃,半夏開泄降逆之氣,人參補益中氣。製成丸藥緩慢服用,以達到補益的效果。此方用於治療虛寒體質的孕婦嘔吐,是最佳的療法。

張氏醫通記載,此即所謂的妊娠惡阻。起因是脾胃虛弱,津液停滯,積聚成痰飲。到了懷孕兩個月後,濁陰之氣上衝,中焦承受不住這種逆亂之氣,痰飲於是湧出,因而產生寒邪。所以用乾薑溫散寒邪,人參補益虛弱,半夏和生薑化痰散逆。

乾薑人參半夏丸方:

乾薑、人參(各一兩)、半夏(二兩)

將以上三味藥磨成粉末,用生薑汁和成丸藥,如梧桐子大小,每次服用十丸,一日三次。

程氏醫案認為,胃脘部受寒就會導致嘔吐不止,所以用乾薑散寒,半夏和生薑止嘔,人參和胃。雖然半夏和乾薑有下胎的可能,但婁全善說他治療妊娠惡阻多次使用半夏,從未見過傷胎的情況,臨證用藥不必拘泥於此。

尤氏醫案認為,此方是益氣溫補胃氣的療法,用於治療妊娠期中虛夾有寒飲的患者。陽明經脈順利下行的,若有寒邪則逆亂,有熱邪也逆亂。逆亂則必然伴隨痰飲。而妊娠的體質,精氣凝固,血液聚集,往往容易蘊積而產生熱邪。參考外台秘要方,青竹茹、橘皮、半夏各五兩,生薑、茯苓各四兩,麥冬、人參各三兩,是用於治療胃熱氣逆嘔吐的方劑,可以補充仲景方劑的不足。

聖惠方半夏丸,治療妊娠惡阻,症狀是胸口發冷,腹痛,不能進食,嘔吐青黃色液體。

此方與乾薑人參半夏丸相同,三味藥等量,搗碎研磨成粉,用生地黃汁浸泡,再用蒸餅和成丸藥,如梧桐子大小,每次服藥數量不限,用粥水送服十丸。

懷孕期間小便困難,但飲食如常,可用當歸貝母苦參丸治療。

尤氏醫案指出,小便困難,而飲食如常,則病不在中焦,且沒有腹脹、身體沉重等症狀,則更非水液運行不利。可知是血虛熱鬱,津液不足。本草記載,當歸補益女子一切不足,苦參入陰利竅,清熱,貝母能治療鬱結,也是滋潤津液的藥物。

當歸貝母苦參丸方:(原注:男子加滑石半兩。諸注本刪此七字,唯魏本有。)

當歸、貝母、苦參(各四兩)

將以上三味藥磨成粉末,用煉蜜和成丸藥,如小豆大小,每次服用三丸,可以加至十丸。

張氏醫通記載,此小便困難,是膀胱熱鬱,氣機阻滯乾燥,病在小腸,所以飲食如常。使用當歸滋潤和血,貝母清肺開鬱,苦參利竅行水,一同作用於膀胱,以清除熱邪。

貝母,《本經》和甄權都記載其能治療難產,而《外台秘要》癲癇門,葛根湯方後記載,貝母能使分娩容易。若非臨產,可用升麻代替。此說法雖然不可信,但足以證明其有通利竅道的功效。本方使用貝母,正是取其利竅之功。金鑑方論認為,方證不符,必有脫漏之處,不解其義,大概是不考察藥性所致。

時氏產經,苦參丸主治與原文相同。

當歸、貝母、苦參(各三兩)、滑石(半兩)

研磨成粉,用蜂蜜和成如小豆大小的丸藥,用米湯送服二十丸。

懷孕期間有水腫,身體沉重,小便不利,怕冷,起立時頭暈,可用葵子茯苓散治療。

沈氏醫案認為,這是胎氣壓迫衛氣,導致水液停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