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匱玉函要略輯義》~ 卷二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6)

1. 論一首、脈證九條、方九首

若腸鳴、馬刀俠癭,各是一證,非必三證悉見也。故以皆字而斷之。

脈沉小遲,名脫氣。其人疾行則喘喝,手足逆寒,腹滿甚則溏泄,食不消化也。(案沈云:喝,當作急,非也。靈經脈篇:喝喝而喘。)

〔鑑〕脈沉細遲,則陽大虛,故名脫氣。脫氣者,謂胸中大氣虛少,不充氣息所用,故疾行喘喝也。陽虛則寒。寒盛於外,四末不溫,故手足逆冷也。寒盛於中,故腹滿溏泄,食不消化也。

〔魏〕沉小兼數,則為陰虛血亡;沉小兼遲,則必陽虛氣耗也。故名之曰脫氣。

案抱朴子曰:奔馳而喘逆,或咳或懣,用力役體,汲汲短乏者,氣損之候也。面無光色,皮膚枯臘,唇焦脈白,腠理萎瘁者,血滅之證也。所謂氣損,乃脫氣也。

脈弦而大。弦則為減,大則為芤;減則為寒,芤則為虛。虛寒相搏,此名為革。婦人則半產漏下;男子則亡血失精。(此條亦見於辨脈、及婦人雜病。)

〔程〕人之所以有身者,精與血也。內填骨髓,外溉肌膚,充溢於百骸,流行於臟腑。乃天一所生之水,四大藉此以成形。是先天之神氣,必恃後天之精血以為運用。有無相成,陰陽相生,毋令戕害。若其人房室過傷,勞倦過度,七情暗損,六淫互侵,後天之真陰已虧,先天之神氣並竭。

在婦人則半產胞胎,或漏下赤白;在男子則吐衄亡血,或夢交泄精。診其脈,必弦而大。弦為寒,而大為虛。既寒且虛,則脈成革矣。革者如按鼓皮,中空之象,即芤大之脈。內經曰:「渾渾革至如湧泉,病進而危弊。」故仲景一集中,前後三致意焉。

虛勞裡急、悸衄、腹中痛、夢失精、四肢痠疼、手足煩熱、咽乾口燥,小建中湯主之。(外臺:無悸衄二字;口燥下,有「並婦人少腹痛」六字,引古今錄驗,名芍藥湯。)

〔程〕裡急、腹中痛、四肢痠疼、手足煩熱,脾虛也。悸,心虛也。衄,肝虛也。失精,腎虛也。咽乾口燥,肺虛也。此五臟皆虛,而土為萬物之母,故先建其脾土。

〔尤〕此和陰陽、調營衛之法也。夫人生之道,曰陰曰陽。陰陽和平,百疾不生。若陽病不能與陰和,則陰以其寒獨行,為裡急、為腹中痛,而實非陰之盛也。陰病不能與陽和,則陽以其熱獨行,為手足煩熱、為咽乾口燥,而實非陽之熾也。昧者以寒攻熱,以熱攻寒,寒熱內賊,其病益甚。

惟以甘酸辛藥,和合成劑,調之令和。則陽就於陰而寒以溫,陰就於陽而熱以和。醫之所以貴識其大要也,豈徒云寒可治熱、熱可治寒而已哉?或問:「和陰陽調營衛是矣,而必以建中者何也?」曰:「中者,脾胃也。營衛生成於水穀,而水穀轉輸於脾胃,故中氣立,則營衛流行,而不失其和。」

又中者,四運之軸,而陰陽之機也。故中氣立,則陰陽相循,如環無端,而不極於偏。是方甘與辛合而生陽,酸得甘助而生陰。陰陽相生,中氣自立。是故求陰陽之和者,必於中氣;求中氣之立者,必以建中也。

白話文:

論一首、脈證九條、方九條

腸鳴、馬刀俠癭,各自是一種症狀,不必三種症狀都出現。因此用「皆」字來概括。

脈象沉弱遲緩,稱為脫氣。患者快走就氣喘吁籲,手腳冰冷,腹部脹滿嚴重時則腹瀉,吃東西也消化不良。(按沈某說:「吁吁」應作「急」,此說不對。靈樞經脈篇記載:「喝喝而喘」。)

脈象沉細遲緩,則陽氣大虛,所以稱為脫氣。脫氣是指胸中元氣虛少,不足以充盈呼吸所需,所以快走就氣喘吁籲。陽虛則寒,寒邪盛於外,四肢末端不溫暖,所以手腳冰冷;寒邪盛於內,所以腹部脹滿腹瀉,吃東西也消化不良。

脈象沉弱且數,則為陰虛血少;脈象沉弱且遲,則必是陽虛氣耗,所以稱為脫氣。

抱朴子說:奔跑後氣喘逆上,或咳嗽或胸悶,用力過度,氣力很快耗盡,這是氣損的徵兆;面色無光澤,皮膚乾枯粗糙,嘴唇乾裂脈絡發白,肌膚萎縮,這是血虛的表現。所謂氣損,就是脫氣。

脈象弦大,弦代表虛寒,大代表虛證。虛寒相搏,稱為革脈。婦女則出現崩漏,男子則出現遺精。(此條也見於辨脈,以及婦科雜病。)

人之所以能生存,依靠的是精血。精血內充填骨髓,外滋潤肌膚,充盈於全身百骸,運行於臟腑,是先天之氣化生的精華,四大皆藉此而形成。先天之神氣,必須依靠後天之精血來運作,有無相成,陰陽相生,不可損害。如果房事過度,勞累過度,情志受損,外邪侵襲,後天真陰已虧,先天之神氣也會耗竭。

婦女則出現胎漏或白帶異常,男子則出現吐血衄血,或夢遺滑精。診其脈象,必是弦大,弦為寒,大為虛,既寒且虛,則脈成革脈。革脈如同按鼓皮,中間空虛的樣子,也就是芤大的脈象。《內經》說:「渾渾革至如湧泉」,病情加重而危急,所以張仲景在《傷寒論》中前後三次提到它。

虛勞,裡急後重,心悸、鼻衄,腹痛,夢遺,四肢酸痛,手腳煩熱,咽乾口燥,小建中湯主治。(《外台秘要》中無「心悸鼻衄」二字,口燥下面有「並婦人少腹痛」六字,引自《古今錄驗》,名為芍藥湯。)

裡急後重,腹痛,四肢酸痛,手腳煩熱,是脾虛;心悸,是心虛;鼻衄,是肝虛;遺精,是腎虛;咽乾口燥,是肺虛。這五臟都虛,而脾土為萬物之母,所以先要調理脾土。

這是調和陰陽,調節營衛的方法。人生之道,在於陰陽,陰陽平和,百病不生。如果陽病不能與陰和,則陰寒獨行,表現為裡急後重,腹痛,而實際上並非陰盛;陰病不能與陽和,則陽熱獨行,表現為手腳煩熱,咽乾口燥,而實際上並非陽盛。愚昧的人用寒治熱,用熱治寒,寒熱內交,病情會更加嚴重。

只有用甘、酸、辛等藥物,配伍成方,調和陰陽,則陽氣歸於陰,寒邪得溫;陰氣歸於陽,熱邪得和。醫生之所以珍貴,就在於懂得這個大道理,豈僅僅是寒可治熱,熱可治寒而已!有人問:調和陰陽,調節營衛是對的,但為什麼一定要用建中湯呢?答曰:中,指的是脾胃。營衛的生成依靠水谷精微,而水谷精微的轉輸依靠脾胃,所以中氣充足,則營衛運行調和,不會失衡。

中,又是四時運行的樞紐,陰陽運化的樞機。所以中氣充足,則陰陽相互遵循,如同環狀,不會偏極。這個方子甘辛相合而生陽,酸味得甘味助而生陰,陰陽相生,中氣自足。所以要想調和陰陽,必須從中氣入手;要想中氣充足,必須用建中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