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丹波元簡

《金匱玉函要略輯義》~ 卷二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7)

1. 論一首、脈證九條、方九首

案裡急。諸家無明解。巢源虛勞裡急候云。勞傷內損。故腹裡拘急也。二十九難云。衝脈之為病。逆氣裡急。丁注。逆氣。腹逆也。裡急。腹痛也。此云腹中痛。則巢源為是。

小建中湯方

桂枝(三兩去皮),甘草(三兩炙),大棗(十二枚),芍藥(六兩),生薑(三兩),膠飴(一升)

上六味。以水七升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納膠飴。更上微火消解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嘔家。不可用建中湯。以甜故也。

〔原注〕千金。療男女因積冷氣滯。或大病後。不復常。苦四肢沉重。骨肉痠疼。吸吸少氣。行動喘乏。胸滿氣急。腰背強痛。心中虛悸。咽乾唇燥。面體少色。或飲食無味。脅肋腹脹。頭重不舉。多臥少起。甚者積年。輕者百日。漸致瘦弱。五臟氣竭。則難可復常。六脈俱不足。

虛寒乏氣。小腹拘急。羸瘠百病。名曰黃耆建中湯。又有人參二兩。○案此千金腎臟文。本於肘後。積冷氣滯。作積勞虛損。胸滿氣急。作小腹拘急。脅肋腹脹。頭重不舉。作陰陽廢弱。悲憂慘慼。六脈俱不足以下。則肺臟門。小建中湯主療。六脈俱不足。作肺與大腸俱不足。

方後注云。肘後。用黃耆人參各二兩。名黃耆建中湯。此所引頗舛。

〔程〕內經曰。脾為中央土。以灌四旁。故能生萬物。而法天地。失其職。則不能為胃行其津液。五臟失所養。亦從而病也。建中者。必以甘。甘草大棗膠飴之甘。所以健中。而緩諸急。通行衛氣者。必以辛。薑桂之辛。用以走表。而通衛。收斂榮血者。必以酸。芍藥之酸。用以走里。而收營。營衛流行。則五臟不失權衡。而中氣斯建矣。

外臺。集驗黃耆湯。即黃耆建中湯。方後云。嘔者。倍生薑。又古今錄驗黃耆湯。亦即黃耆建中湯。方後云。嘔即除飴糖。總病論云。舊有微溏。或嘔者不用飴糖也。

虛勞裡急。諸不足。黃耆建中湯主之。

〔尤〕裡急者。裡虛脈急。腹當引痛也。諸不足者。陰陽諸脈。並俱不足。而眩悸喘喝。失精亡血等證。相因而至也。急者緩之必以甘。不足者補之必以溫。而充虛塞空。則黃耆尤有專長也。

黃耆建中湯方,於小建中湯內。加黃耆一兩半。余依上法。

氣短胸滿者。加生薑。腹滿者。去棗。加茯苓一兩半。及療肺虛損不足。補氣加半夏三兩。(千金。及外臺。引集驗。用黃耆三兩。氣短胸滿四字。作嘔者二字。茯苓作四兩。及療以下十四字無。方後云。此本仲景方。)

〔程〕生薑泄逆氣。故短氣胸滿者。加生薑。甘令中滿。故去大棗。淡能滲泄。故加茯苓。茯苓能止咳逆。故療肺虛不足。補加半夏。未詳。

案小建中湯。黃耆建中湯。考千金諸書。主療及分兩異同。藥劑增減頗多。茲見其一二。以示運用之法。

白話文:

論一首、脈證九條、方九首

關於裡急腹痛,各家醫書說明不明確。巢元方在《虛勞裡急候》中說,勞傷內損導致腹部拘急疼痛。而《二十九難》中提到,衝脈病變會出現逆氣裡急的症狀。丁氏注釋中,逆氣是指腹部逆氣上衝,裡急是指腹部疼痛。因此,說腹中疼痛,巢元方的說法是正確的。

小建中湯方

桂枝三兩(去皮),甘草三兩(炙甘草),大棗十二枚,芍藥六兩,生薑三兩,麥芽糖一升。

以上六味藥材,加水七升,煎煮至三升,去渣,加入麥芽糖,用微火溶化,溫服一升,每日三次。嘔吐者禁用建中湯,因為它太甜了。

(原文註解)《千金要方》記載,此方可治療男女因積聚寒邪、氣滯,或大病後體虛,出現四肢沉重、骨肉酸痛、呼吸短淺、行動喘乏、胸悶氣急、腰背強痛、心慌心悸、咽喉乾燥、嘴唇乾裂、面色蒼白、食慾不振、脅肋腹部脹滿、頭昏沉抬不起頭、嗜睡少動等症狀。病情嚴重者可持續多年,輕者也有一百天。病情逐漸加重,導致體弱消瘦,五臟氣虛,難以恢復健康,六脈皆虛弱。

虛寒乏氣,小腹拘急,體弱多病,稱為黃耆建中湯。此方在小建中湯基礎上再加人參二兩。○本段引自《千金要方》腎臟篇,其內容來源於《肘後方》。積聚寒邪、氣滯,被解釋為積勞成疾;胸悶氣急,被解釋為小腹拘急;脅肋腹部脹滿、頭昏沉抬不起頭,被解釋為陰陽失調;悲憂愁苦、六脈皆虛弱等,則屬於肺臟方面的疾病。因此小建中湯可以治療六脈皆虛弱的症狀,也可理解為肺和大腸都虛弱。

方後註解說,《肘後方》用黃耆、人參各二兩,稱為黃耆建中湯。此處引用的內容略有出入。

(程氏注)《內經》說,脾臟是中央之土,滋養周圍四臟,因此能生萬物,遵循天地規律。如果脾臟功能失調,則不能輸布胃部津液,五臟器官也得不到滋養,從而生病。建中湯方中,甘草、大棗、麥芽糖的甘味,能夠健脾益胃,緩解諸種急症;生薑、桂枝的辛味,能夠發散表邪,通達衛氣;芍藥的酸味,能夠收斂陰血,以達到營衛調和的目的。營衛氣血運行調和,則五臟功能平衡,中氣自然就會恢復。

《外台秘要》記載的集驗黃耆湯,就是黃耆建中湯。方後註解說,嘔吐者,生薑的用量加倍。此外,《古今錄驗方》中也有黃耆建中湯,方後註解說,嘔吐者去除麥芽糖。總病論中說,如有輕微泄瀉或嘔吐者,則不用麥芽糖。

虛勞裡急,諸症不足,用黃耆建中湯治療。

(尤氏注)裡急是指裡虛脈急,腹部牽引作痛。諸症不足是指陰陽諸脈皆虛弱,從而出現眩暈、心悸、氣喘、聲音嘶啞、遺精、失血等症狀。急症需用甘味藥物緩解,不足需用溫熱藥物補益,以達到滋養補虛的目的,而黃耆在這方面尤為有效。

黃耆建中湯方

在小建中湯的基礎上,加入黃耆一兩半,其他藥物按小建中湯方法處理。

氣短胸悶者,加生薑;腹部脹滿者,去除大棗,加茯苓一兩半;治療肺虛不足者,補益氣血,加半夏三兩。(《千金要方》、《外台秘要》引用的集驗方中,黃耆用量為三兩,氣短胸悶四字被寫作嘔吐二字,茯苓用量為四兩,及療肺虛損不足以下十四字未記載。方後註解說,此方源於仲景方。)

(程氏注)生薑能泄去逆氣,所以氣短胸悶者要加生薑;甘味藥物易導致腹部脹滿,所以要減去大棗;淡味藥物能滲濕利水,所以要加茯苓;茯苓能止咳平喘,所以治療肺虛不足時要加半夏。其餘未詳。

小建中湯和黃耆建中湯,根據《千金要方》等書籍記載,其主治病症和藥物劑量略有不同,藥物加減也較多,這裡僅列舉一二,以示其運用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