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匱玉函要略輯義》~ 卷二 (5)
卷二 (5)
1. 論一首、脈證九條、方九首
〔徐〕恐失精家。有中焦陽虛。變上方。而加天雄白朮。
〔尤〕案此疑亦後人所附。為補陽攝陰之用也。
案外臺。載範汪療男子虛失精。三物天雄散。即本方。無龍骨。云。張仲景方。有龍骨。文仲同。知是非宋人所附也。
案天雄。本草大明云。助陽道暖水臟。補腰膝益精。
男子平人。脈虛弱細微者。喜盜汗也。(喜。趙本。作善。汗下。脈經。有出字。)
〔魏〕男子平人。為形若無病者言也。其形雖不病。而其脈之虛而弱。則陽已損也。細而微。則陰已消也。陽損必馴至於失精。陰耗必馴至於亡血也。驗其外證。必喜盜汗。陽損斯表不固。陰損而熱自發。皆盜汗之由。而即虛勞之由也。
巢源。虛勞盜汗候云。盜汗者。因眠睡而身體流汗也。此由陽虛所致。久不已。令人羸瘠枯瘦。心氣不足。亡津液故也。診其脈。男子平人。脈虛弱微細。皆為盜汗脈也。
案金鑑云。此節脈證不合。必有脫簡。未知其意如何。蓋虛勞盜汗。脈多虛數。故有此說乎。
人年五六十。其病脈大者。痹挾背行。若腸鳴。馬刀俠癭者。皆為勞得之。(脈下。程有浮字。若。趙作苦。)
〔尤〕人年五六十。精氣衰矣。而病脈反大者。是其人當有風氣也。痹俠背行。痹之俠背者。由陽氣不足。而邪氣從之也。若腸鳴。馬刀俠癭者。陽氣以勞而外張。火熱以勞而上逆。陽外張。則寒動於中。而為腸鳴。火上逆。則與痰相搏。而為馬刀俠癭。李氏曰。癭生乳腋下。
曰馬刀。又夾生頸之兩旁者為俠癭。俠者挾也。馬刀。蠣蛤之屬。瘡形似之。故名馬刀。癭一作纓。發於結纓之處。二瘡一在頸。一在腋下。常相聯絡。故俗名癧串。
案金鑑云。若腸鳴三字。與上下文不屬。必是錯簡。俠癭之癭字。當是瘰字。每經此證。先勞後瘰。先瘰後勞者有之。從未見勞癭先後病也。必是傳寫之訛。此一偏之見。不可憑也。靈經脈篇。少陽所生病云。腋下腫馬刀俠癭。而癰疽篇云。其癰堅而不潰者。為馬刀俠纓。潘氏醫燈續焰釋之云。
馬刀蛤蠣之屬。癰形似之。俠纓者。發於結纓之處。大迎之下頸側也。二癰一在腋。一在頸。常相連絡。故俗名癧串。義尤明顯。知是癭當依癰疽篇而作纓。馬刀俠癭。即靈寒熱篇。所謂寒熱瘰癧。及鼠瘻寒熱之證。張氏注云。結核連續者為瘰癧。形長如蜆蛤者為馬刀。又張氏六要云。
馬刀。小蜆也。圓者為瘰癧。長者為馬刀。皆少陽經鬱結所致。久成癧勞是也。蓋瘰癧者。未潰之稱。已潰漏而不愈者為鼠瘻。其所由出於虛勞。癭者考巢源等。瘤之生於頸下。而皮寬不急。垂捶捶然者。故說文云。癭。頸瘤也。與瘰癧迥別。癭乃纓之訛無疑矣。又案痹挾背行。
白話文:
論一首、脈證九條、方九首
疑似失精者,中焦陽氣虛弱,可在原方基礎上,加入天雄、白朮。
這段關於失精的論述,可能是後人添加的,目的是補益陽氣,收斂陰精。
《外臺秘要》記載範汪治療男子虛損失精的藥方「三物天雄散」,就是這個方子,只是沒有龍骨。書中提到張仲景的方子裡有龍骨,與《文仲》記載相同,可見龍骨是宋代以後才加進去的。
《本草大明》記載天雄具有溫補陽氣、溫暖水臟、補益腰膝、益精的作用。
一般男子,脈象虛弱細微,容易盜汗。(「喜」字,趙氏本注為「善」,「汗下」二字,《脈經》作「汗出」)
男子平時看起來沒病,但脈象虛弱,說明陽氣已受損;脈象細微,說明陰精已虧損。陽氣受損必然導致失精,陰精虧損必然導致失血。觀察其外在症狀,必然會有盜汗,陽氣受損則衛表不固,陰精受損則內熱自發,都是盜汗的原因,也是虛勞的原因。
巢元方《虛勞盜汗候》記載:盜汗是指睡眠中身體出汗,是由於陽氣虛弱造成的。長期盜汗會導致人消瘦羸弱,心氣不足,津液耗損。診脈時,一般男子脈象虛弱細微,都是盜汗的脈象。
《金匱要略》記載,此節脈證不符,可能是遺漏了部分內容,其用意不得而知。可能是因為虛勞盜汗的脈象多為虛數,所以才會有這樣的說法。
五十歲到六十歲的人,如果生病時脈象反而洪大,伴有痹證、背痛、腸鳴、馬刀俠癭,都是勞倦所致。(「脈下」程氏本注有「浮」字,「若」字,趙氏本注作「苦」)
五十到六十歲的人,精氣衰弱,但生病時脈象卻洪大,說明此人體內有風邪。痹證牽連到背部,是因為陽氣不足,邪氣乘虛而入。腸鳴、馬刀俠癭,是因為陽氣因勞倦而外泄,內熱因勞倦而上逆。陽氣外泄,則寒邪內動,而導致腸鳴;內熱上逆,則與痰濁相搏,而形成馬刀俠癭。李氏說,癭腫生於乳房或腋下。
所謂「馬刀」,是指長在頸部兩側的腫塊,俠指夾在兩側。「馬刀」指形似牡蠣的瘡瘍。癭,也有寫作「纓」的。「馬刀俠癭」,一在頸部,一在腋下,常互相聯繫,俗稱癧串。
《金匱要略》記載,「若腸鳴」三字與上下文不相關,肯定是錯簡。「俠癭」中的「癭」字,應當是「瘰」字。這種病症,先勞累後生瘰癧的,或先生瘰癧後勞累的,都有,從未見過勞累和瘰癧同時發生的情況,一定是抄寫錯誤。這種片面的見解不可靠。《靈樞·脈度》篇中,少陽經的病症記載有「腋下腫,馬刀俠癭」,而《癰疽篇》記載:「癰腫堅硬而不潰爛的,稱為馬刀俠纓」。潘氏《醫燈續焰》解釋道:
「馬刀」指形似牡蠣的癰瘍,「俠纓」指生於結纓處,即大迎穴下頸側。兩種癰瘍,一種在腋下,一種在頸部,常互相聯繫,所以俗稱癧串。其義更為明確,說明「癭」字應當根據《癰疽篇》改為「纓」。「馬刀俠癭」,就是《靈樞·寒熱篇》中所說的「寒熱瘰癧」及「鼠瘻寒熱」的病症。張氏注釋說:結核連續成串的稱為瘰癧,形狀細長像蜆蛤的稱為馬刀。張氏《六要》也記載:
「馬刀」指小的蜆殼,圓形的稱為瘰癧,長形的稱為馬刀,都是少陽經氣鬱結所致,久則形成癧勞。瘰癧指尚未潰爛的,已經潰爛而不癒合的稱為鼠瘻,其病因源於虛勞。癭,根據巢元方等人的說法,指生在頸下,皮膚寬鬆不緊繃,像垂掛著的腫塊,因此《說文解字》記載:「癭,頸瘤也」,與瘰癧完全不同。癭是纓的誤寫,毫無疑問。再看「痹挾背行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