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匱玉函要略輯義》~ 卷二 (16)
卷二 (16)
1. 論三首、脈證四條、方十五首
案上氣。諸家不釋。考周禮天官疾醫職云。嗽上氣。鄭玄注。上氣。逆喘也。此一節。即是肺脹不治之證。
上氣喘而躁者。屬肺脹。欲作風水。發汗則愈。
〔沈〕此見肺癰當有肺脹之辨也。邪傷於衛後入於營。而為肺癰。此風傷於衛。內挾痰涎。壅逆肺氣。上逆奔迫。故喘而躁。是為肺脹。然有肺氣壅逆。不得通調水道。水即氾濫皮膚。故曰欲作風水。治宜發汗驅風。從表而出。水即下滲。即下條小青龍之證也。
案肺脹一證。諸家未有云後世某證者。考下文云。肺脹咳而上氣。又云。咳而上氣。此為肺脹。由此觀之。即後世所謂呷嗽哮嗽之屬。巢源云。痰氣相擊。隨嗽動息。呼呷有聲。謂之呷嗽。本事續方云。哮嗽如拽鋸。是也。
肺痿吐涎沫。而不咳者。其人不渴。必遺尿。小便數。所以然者。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。此為肺中冷。必眩。多涎唾。甘草乾薑湯以溫之。若服湯已渴者。屬消渴。(若以下九字。脈經無。千金作若渴者屬消渴法六字。為細注。)
〔魏〕肺痿為虛熱之證矣。然又有肺痿而屬之虛寒者。則不可不辨也。乃吐涎沫而不咳。其人既不渴。又遺尿。小便數者。以上虛不能制水故也。肺氣既虛。而無收攝之力。但趨脫泄之勢。膀胱之陽氣下脫。而肺金益清冷。乾燥以成痿也。肺葉如草木之花葉。有熱之痿。如日炙之則枯。有冷之痿。如霜殺之則干矣。此肺冷之所以成痿也。
〔尤〕頭眩多涎唾者。經云。上虛則眩。又云上焦有寒。其口多涎也。甘草乾姜。甘辛合用。為溫肺復氣之劑。服後病不去。而加渴者。則屬消渴。蓋小便數而渴者。為消。不渴者。非下虛。即肺冷也。
甘草乾薑湯方
甘草(四兩炙),乾薑(二兩炮)
上㕮咀。以水三升。煮取一升五合。去滓。分溫再服。
(千金注云。集驗肘後。有大棗十二枚。)
案此即用傷寒得之便厥者。以復其陽之甘草乾薑湯。取理中之半。而回其陽者。此證雖云肺中冷。其源未曾不由胃陽虛乏。故主以此方。蓋與大病瘥後喜唾者。主以理中湯意略同。
咳而上氣。喉中水雞聲。射干麻黃湯主之。(外臺。引小品。水上有如字。云。此本仲景傷寒論方。)
〔鑑〕咳逆上氣。謂咳則氣上衝逆也。水雞聲者。謂水與氣相觸之聲。在喉中連連不絕也。
〔徐〕凡咳之上氣者。皆為有邪也。其喉中水雞聲。乃痰為火所吸不能下。然火乃風所生。水從風戰。而作聲耳。故以麻黃細辛。驅其外邪為主。以射干開結熱氣。行水濕毒。尤善清肺氣者為臣。而余皆降逆消痰。宣散藥。唯五味一品。以收其既耗之氣。令正氣自斂。邪氣自去。恐肺氣久虛。不堪劫散也。
巢源云。肺病令人上氣。兼胸膈痰滿。氣行壅滯。喘息不調。致咽喉有聲。如水雞之鳴也。案水雞二種。本草蘇頌云。蛙。即今水雞是也。又司馬相如傳顏注。庸渠。一名水雞。即本草所謂䳾也。此雲水雞。蓋指蛙而言。取其鳴聲連連不絕耳。
白話文:
論三首、脈證四條、方十五首
關於上氣,諸家醫書都未詳細解釋。考證《周禮·天官·疾醫》職掌記載:「嗽上氣」,鄭玄注釋:「上氣,逆喘也。」此段文字,正是肺脹不治之症的描述。
上氣喘息且煩躁,屬於肺脹,將要發作成水腫,此時發汗治療就能痊癒。
(沈某注釋)此處可見肺癰與肺脹之間的區別。邪氣侵犯衛氣之後侵入營氣,便形成肺癰;而此處所述風邪侵犯衛氣,內挾痰涎,阻塞肺氣,向上逆衝,所以喘息且煩躁,這就是肺脹。然而,肺氣壅塞,無法調暢水道,水液便泛濫於皮膚,所以說「欲作風水」。治療應當發汗驅風,從體表排出邪氣,水液自然向下滲透,這與下文所述小青龍湯的症狀相同。
關於肺脹這一症狀,諸家醫書都未提及它與後世某種疾病的關係。考證下文記載:「肺脹咳而上氣」,又云「咳而上氣,此為肺脹」,由此可知,這正是後世所說的呷嗽、哮嗽之類疾病。巢元方說:「痰氣相擊,隨咳嗽而動息,呼吸發出聲音,稱為呷嗽。」《本事續方》記載:「哮嗽如同拉鋸的聲音」,也是如此。
肺痿吐出涎沫,而不咳嗽,患者不口渴,必然遺尿,小便次數增多。原因是上焦虛弱,不能制約下焦所致,這是肺部寒冷所導致的。必然頭暈,唾液增多,用甘草乾薑湯溫補治療。如果服用湯藥後感到口渴,則屬消渴。(以下九字,脈經無,千金方作「若渴者屬消渴」六字,為細注。)
(魏某注釋)肺痿是虛熱的症狀,然而也有肺痿屬於虛寒的,不可不加以區分。患者吐出涎沫而不咳嗽,也不口渴,又遺尿,小便次數增多,這是因為上焦虛弱,不能制約水液所致。肺氣虛弱,缺乏收攝之力,只能趨向於脫泄,膀胱的陽氣下陷,肺金更加清冷乾燥而形成痿證。肺葉如同草木的花葉,有熱則痿謝,如同日曬而枯萎;有寒則痿謝,如同霜凍而乾枯。這就是肺寒導致痿證的原因。
(尤某注釋)頭暈唾液增多,經書記載:「上焦虛弱則頭暈」,又說:「上焦有寒,則口多涎液」。甘草乾薑,甘辛藥物合用,溫肺益氣。服藥後病情未癒,反而口渴,則屬於消渴。因為小便次數增多且口渴,稱為消渴;不口渴,則不是下焦虛弱,而是肺寒。
甘草乾薑湯方
甘草(四兩,炙)、乾薑(二兩,炮)
上藥研細,加水三升,煎煮至一升五合,去渣,分溫服。
(《千金要方》注釋:集驗《肘後備急方》,有大棗十二枚。)
此方實際上是治療傷寒導致厥逆的甘草乾薑湯,取理中湯的一半劑量,回陽救逆。此證雖然說是肺中寒冷,但其根本原因還是胃陽虛弱,因此用此方治療。其用意與大病痊癒後喜唾者,用理中湯治療大致相同。
咳嗽而且上氣,喉中如同水雞叫的聲音,用射干麻黃湯治療。(《外台秘要》引自《小品方》。原文「水上有如」字,云:此本仲景《傷寒論》方。)
(鑑某注釋)咳嗽上氣,是指咳嗽時氣體向上逆衝。水雞聲,是指水氣相觸發出的聲音,在喉中連綿不斷。
(徐某注釋)凡是咳嗽上氣的,都是有邪氣入侵。喉中水雞聲,是痰液被火邪所灼,不能下降。然而火邪是風邪所生,水氣與風邪搏鬥,發出聲音。因此用麻黃細辛驅除外邪為主,用射干開通結滯的熱邪,走泄水濕毒邪,尤其善於清泄肺氣的藥物為佐藥。其他藥物都是降逆、消痰、宣散的藥物,唯獨五味子一味藥,用來收斂已經耗損的肺氣,使正氣自斂,邪氣自去,以免肺氣久虛,不能承受藥物的攻伐。
巢元方說:肺病使人上氣,兼有胸膈痰滿,氣機壅滯,喘息不調,導致咽喉有聲音,如同水雞鳴叫。水雞有兩種,《本草綱目》蘇頌說,蛙就是現在的水雞。司馬相如傳顏注:「庸渠,一名水雞」,這也是《本草綱目》所說的䳾。此處所說的水雞,大概是指蛙,取其鳴叫連綿不斷的聲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