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丹波元簡

《金匱玉函要略輯義》~ 卷二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15)

1. 論三首、脈證四條、方十五首

從肺筦吸入之。只是氣從泉眼呼出之。便成液。息息不窮。以灌溉周身者。皆從此出。此即人身之星宿海也。一受火炎。呼處成吸。有血即從此眼滲入。礙去竅道。便令人咳。咳則見血。愈咳愈滲。愈滲愈嗽。久則泉眼俱閉。吸時徒引火升喉間。或癢或嗆。呼時並無液出。六葉遂枯遂焦。

此肺痿之由也。

問曰。病咳逆。脈之何以知此為肺癰。當有膿血。吐之則死。其脈何類。師曰。寸口脈微而數。微則為風。數則為熱。微則汗出。數則惡寒。風則中於衛。呼氣不入。熱過於榮。吸而不出。風傷皮毛。熱傷血脈。風舍於肺。其人則咳。口乾喘滿。咽燥不渴。多唾濁沫。時時振寒。

熱之所過。血為之凝滯。蓄結癰膿。吐如米粥。始萌可救。膿成則死。(多唾濁沫之多字。趙本。作時。脈經。無血為之凝滯之之字。)

〔尤〕此原肺癰之由。為風熱蓄結不解也。凡言風脈多浮或緩。此云微者。風入營而增熱。故脈不浮而反微。且與數俱見也。微則汗出者。氣傷於熱也。數則惡寒者。陰反在外也。呼氣不入者。氣得風而浮。利出而艱入也。吸而不出者。血得熱而壅。氣亦為之不伸也。肺熱而壅。

故口乾而喘滿。熱在血中。故咽燥而不渴。且肺被熱迫。而反從熱化。為多唾濁沫。熱盛於裡。而外反無氣。為時時振寒。由是熱蓄不解。血凝不通。而癰膿成矣。吐如米粥。未必便是死證。至浸淫不已。肺葉腐敗。則不可治矣。故曰始萌可救。膿成則死。

案金鑑云。肺癰之上。當有肺痿二字。不然。本文論肺痿之義。則無著落。必是脫簡。蓋多唾濁沫。肺痿肺癰俱有之。而金鑑以為獨肺痿有之。而肺癰所無。因為脫文。誤甚。又云。脈微之三微字。當是三浮字。微字文氣不屬。必是傳寫之訛。雖未知原文果然否。此可以備一說也。

危氏得效方云。始萌易治。膿成難治。診其脈數而實已成。微而澀漸愈。面色白。嘔膿而止者自愈。有膿而嘔食。面色赤。吐膿如糯米粥者不治。男子以氣為主。得之十救二三。婦女以血為主。得之十全七八。歷試屢驗。

李氏入門云。肺癰脈數而虛。口燥咽乾。胸脅隱痛。二便赤澀。咳唾膿血腥臭。置之水中則沉。

潘氏續焰云。試肺癰法。凡人覺胸中隱隱痛。咳嗽有臭痰。吐在水內。沉者是癰膿。浮者是痰。案今驗果如其言。又以雙箸斷之。其斷為兩段者是膿。其黏著不斷者是痰。亦一試法也。

蘭臺軌範云。肺癰之疾。膿成亦有愈者。全在用藥變化。漢時治法。或未全耳。

上氣面浮腫肩息。其脈浮大不治。又加利尤甚。

〔魏〕面浮腫。陽衰於中。而氣散於上也。肩息者。至人之息。息以踵。今息以肩。氣元已鏟其根。而浮游之氣。呼吸於胸膈之上也。診之脈浮大。必浮大而沉微。且欲絕也。俱為上盛下絕。加以下利。陰又下泄。陽必上越。其死尤速也。此上氣之陽虛。氣脫之重者。

白話文:

論三首、脈證四條、方十五首

肺部吸入的氣息,只是氣從如同泉眼般的部位呼出,就變成液體。呼吸綿綿不絕,用以滋潤全身的,都由此而出。這就是人體的星宿海。一旦受到火熱之邪侵犯,呼氣的地方變成吸氣,血液就會從這個部位滲入,阻塞氣道,讓人咳嗽,咳嗽就會吐血,咳嗽得越厲害,滲入的血液越多,滲入越多,咳嗽也越厲害,時間長了,泉眼就會完全閉塞。吸氣時只是徒勞地把火熱之邪引向喉嚨,或癢或嗆;呼氣時則沒有液體排出,六葉(肺葉)就會枯萎焦灼。

這就是肺痿的成因。

有人問:患咳嗽逆氣的病,脈象如何才能知道這是肺癰,會有膿血,吐出來就會死?脈象是怎麼樣的?老師說:寸口脈微弱而數,微弱是因為風,數是因為熱。微弱則出汗,數則惡寒。風邪侵犯衛氣,呼氣不入;熱邪過於榮氣,吸氣不出。風邪傷及皮膚毛髮,熱邪傷及血液脈絡。風邪停留在肺部,患者就會咳嗽、口乾氣喘、咽喉乾燥而不渴、多唾液和泡沫,經常發冷。

熱邪所過之處,血液就會凝滯,積聚成癰膿,吐出來的膿液像米粥一樣。疾病剛開始可以治療,膿液形成則會死亡。(「多唾液和泡沫」中的「多」字,趙本《脈經》中無此字;「血為之凝滯」中的「之」字,《脈經》中亦無此字。)

這原本就是肺癰的成因,是風熱積聚不解造成的。一般說到風邪的脈象,多是浮或緩,這裡說脈象微弱,是因為風邪入於營氣而加重了熱邪,所以脈象不浮反而微弱,而且與數脈同時出現。微弱而汗出,是因為氣被熱邪所傷;數而惡寒,是因為陰邪反在於外。呼氣不入,是因為氣被風邪所浮動,氣容易排出而難以吸入;吸氣不出,是因為血被熱邪所阻塞,氣也因此不能舒展。肺部熱邪壅盛,所以口乾氣喘;熱邪在血中,所以咽喉乾燥而不渴;而且肺被熱邪逼迫,反而從熱化,形成多唾液和泡沫;熱邪盛於內,而外反無氣,所以經常發冷。由於熱邪積聚不解,血液凝滯不通,於是形成癰膿。吐出來的膿液像米粥一樣,未必就是死症;如果病情浸淫不止,肺葉腐敗,那就不可治癒了。所以說,疾病初期可以治療,膿液形成則會死亡。

《金鑒》記載,肺癰之上,應該有「肺痿」二字,否則,本文論述肺痿的意義,就沒有著落了,一定是脫漏了篇章。因為多唾液和泡沫,肺痿和肺癰都有,而《金鑒》認為只有肺痿有,肺癰沒有,所以認為是脫文,錯誤甚大。又說,「脈微」中的「微」字,應該是「浮」字,「微」字文氣不通,一定是抄寫時的錯誤。雖然不知道原文是否如此,但這可以作為一種說法。

《危氏得效方》記載:疾病初期容易治療,膿液形成就難以治療。診斷脈象,如果脈數而實,病情已成;脈微而澀,則漸漸好轉;面色蒼白,嘔吐膿液而停止,則能自愈;有膿液,而且嘔吐食物,面色紅赤,吐出的膿液像糯米粥一樣,則無法治療。男子以氣為主,十個病人能救治二三個;女子以血為主,十個病人能救治七八個。經過多次驗證。

《李氏入門》記載:肺癰的脈象數而虛弱,口乾咽燥,胸脅隱痛,大小便赤澀,咳嗽吐出膿血,腥臭難聞,放在水中會下沉。

《潘氏續焰》記載:試驗肺癰的方法:凡是感到胸中隱隱作痛,咳嗽有臭痰,吐在水裡,下沉的是癰膿,漂浮的是痰。現在驗證果然如此。又可以用雙筷子把它斷開,能斷成兩段的是膿,黏著不斷的是痰,這也是一種試驗方法。

《蘭臺軌範》記載:肺癰的疾病,膿液形成也有痊癒的,全在於用藥的變化,漢代的治療方法,可能還不完善。

上氣、面部浮腫、肩部呼吸,脈象浮大,則無法治療,而且病情加重。

面部浮腫,是陽氣衰弱於內,而氣散於上;肩部呼吸,是氣息到達腳部,現在氣息到達肩部,元氣已經被傷到了根本,而浮游的氣,在胸膈之上呼吸。診斷脈象浮大,一定是浮大而沉微,而且將要絕脈,都是上盛下虛,再加上下利,陰氣又向下泄,陽氣必然向上越,死亡就會更快。這是上氣的陽虛,氣脫的嚴重情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