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匱玉函要略輯義》~ 卷二 (14)
卷二 (14)
1.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
(脈經合下飲病咳嗽為一篇)
白話文:
這段文字是說明本書〈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〉章節內容,與脈經中關於下飲病導致的咳嗽內容相結合。
2. 論三首、脈證四條、方十五首
問曰:「熱在上焦者,因咳為肺痿;肺痿之病,從何得之?」師曰:「或從汗出,或從嘔吐,或從消渴小便利數,或從便難,又被快藥下利,重亡津液,故得之。」曰:「寸口脈數,其人咳,口中反有濁唾涎沫者何?」師曰:「為肺痿之病。若口中辟辟燥,咳即胸中隱隱痛,脈反滑數,此為肺癰。」
咳唾膿血,脈數虛者為肺痿;數實者為肺癰。(《脈經》曰上,有「問」字,分為二條。「快藥」作「駃藥」。咳唾膿血,《脈經》、《千金》分為另條,程本《金鑑》接上肺癰為是。)
〔尤〕此設為問答,以辨肺痿、肺癰之異。「熱在上焦」二句,見《五臟風寒積聚篇》。蓋師有是語,而因之以為問也。汗出、嘔吐、消渴、二便下多,皆足以亡津液而生燥熱,肺虛且熱,則為痿矣。口中反有濁唾涎沫者,肺中津液為熱所迫而上行也。或云:「肺既痿而不用,則飲食遊溢之精氣,不能分布諸經,而但上溢口,亦通。」(案此徐注。)口中辟辟燥者,魏氏以為肺癰之痰涎膿血,俱蘊蓄結聚於肺臟之內,故口中反乾燥,而但辟辟作空響燥咳而已。然按下《肺癰條》亦云:「其人咳,咽燥不渴,多唾濁沫。」則肺痿、肺癰二證多同;惟胸中痛、脈滑數、唾膿血,則肺癰所獨也。
比而論之,痿者萎也(案巢源作「肺萎」),如草木之萎而不榮,為津爍而肺焦也。癰者,壅也,如土之壅而不通,為熱聚而肺㿉也。(案《急就篇》顏注:「癰之言壅也。氣壅痞結,重腫而潰也。」是。)故其脈有虛實不同,而其數則一也。
〔徐〕「實」者,即上「滑」字,義自見。
案肺痿非此別一病,即是後世所謂「勞嗽」耳。《外臺》蘇遊《傳屍論》云:「其初得半臥半起,號為『殗殜』;氣急咳者,名曰『肺痿』。」許仁則論云:「肺氣嗽者,不限老少,宿多上熱;後因飲食將息傷熱,則常嗽不斷。積年累歲,肺氣衰,便成氣嗽。此嗽不早療,遂成肺痿,若此將成,多不救矣。」
又云:「肺氣嗽,經久將成肺痿。其狀不限四時冷熱,晝夜嗽常不斷,唾白如雪,細沫稠黏,喘息氣上,乍寒乍熱,發作有時,唇口喉舌乾焦,亦有時唾血者,漸覺瘦悴,小便赤,顏色青白毛聳,此亦成蒸。」又云:「肺氣嗽,經久有成肺癰者,其狀與前肺痿不多異,但唾悉成膿出。」
陳氏《婦人良方‧劫勞散證治》云:「勞嗽寒熱盜汗,唾中有紅線,名曰肺痿。」注傢俱為別病,而詮釋之者何?「快」與「駃」同。梁書姚僧垣曰:「大黃快藥是也。」魏云:「『辟辟』唾聲,恐非。」蓋「辟辟」,乾燥貌。張氏《醫通》云:「言咳者,口中不乾燥也。若咳而口中辟辟燥,則是肺已結癰,火熱之毒,出見於口。」此說近是。
程氏《醫徑句測》云:「氣虛不能化血,故血乾不流,只隨火勢沸上。火亢乘金,不生氣血而生痰。可知無血無液,而枯金被火,肺葉安得不焦?故欲退彼之火,須是補我之金;金得補而生液,則水從液滋,火從液化也。」蓋肺處臟之最高,葉間布有細竅,此竅名「泉眼」;凡五臟之蒸溽,
白話文:
論三首、脈證四條、方十五首
有人問道:上焦有熱,導致咳嗽而患肺痿,肺痿是怎麼引起的?老師回答:可能是因為出汗過多、嘔吐、消渴(糖尿病)、小便次數增多、大便困難,或者因為服用峻猛的瀉藥導致體液大量流失,因而患病。
又問:寸口脈搏數次,患者咳嗽,口中吐出濁痰涎沫是什麼原因?老師回答:這是肺痿的症狀。如果口中乾燥,咳嗽時胸中隱隱作痛,脈搏滑數,那就是肺癰。
咳嗽並吐出膿血,脈搏數而虛弱的是肺痿;脈搏數而有力的是肺癰。(《脈經》記載此事,有問答的文字,分為兩條。峻猛的瀉藥,原文作「駃藥」。咳嗽吐膿血的記載,《脈經》和《千金方》也有,但列為不同的條目。程氏的《醫鑑》則將肺癰接在前面。)
(尤氏注)這段文字以問答的形式,區分肺痿和肺癰的不同。 「上焦有熱」兩句出自《五臟風寒積聚篇》,老師曾說過這句話,這裡引述作為提問。出汗、嘔吐、消渴、大小便次數增多,都會導致體液流失,產生燥熱。肺部虛弱又伴隨熱症,就會導致肺痿。口中吐出濁痰涎沫,是因為肺部的津液被熱迫往上走。也有人說,肺痿後功能衰退,飲食精氣不能輸送到各經絡,只能往上溢出到口中。(此為徐氏的註解)口中乾燥,魏氏認為是肺癰的痰、涎、膿血都積聚在肺部,所以口中乾燥,只有乾燥的咳嗽聲。但是,再看肺癰的條目,也記載「患者咳嗽,咽喉乾燥而不渴,多有濁沫」,所以肺痿和肺癰的症狀有很多相似之處。只有胸痛、脈搏滑數、吐膿血,才是肺癰獨有的症狀。
比較而言,「痿」是萎縮的意思,就像草木枯萎一樣,失去了生機,是因為津液耗損,肺部焦枯。「癰」是阻塞的意思,就像泥土阻塞不通,是因為熱邪聚集,肺部阻塞。(急就篇顏注:癰,阻塞也。氣體阻塞凝結,腫脹潰爛。)因此,兩者的脈象虛實不同,但脈搏頻數卻相同。
(徐氏注)「實」指的就是上面所說的滑脈,意思很明顯。
肺痿並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,它就是後世所說的勞嗽。外臺的蘇遊《傳屍論》說:初期患者半臥半起,氣喘咳嗽,叫做肺痿。許仁則的論述中說:肺氣咳嗽,不分老少,大多是因為上焦有熱,之後因為飲食起居不節傷了陰氣,就會經常咳嗽不止,日久年深,肺氣衰弱,就會變成肺痿。如果到了這個地步,大多是難以治療的。
又說:肺氣咳嗽,久病不治會發展成肺痿,症狀不限於四季寒暑,日夜咳嗽不止,唾液白如雪,細沫稠黏,呼吸急促,時冷時熱,發作不定,嘴唇、口腔、咽喉、舌頭乾燥,有時還會吐血,逐漸消瘦,小便顏色深紅,面色青白,頭髮豎立,這是氣陰兩虛的表現。又說:肺氣咳嗽,久病也可發展成肺癰,症狀和肺痿差不多,只是唾液全部變成膿液。
陳氏《婦人良方》中,劫勞散的證治部分說:勞嗽伴隨寒熱盜汗,唾液中有血絲,叫做肺痿。注解中都將其視為不同的疾病,但解釋卻有所差異。「快」和「駃」同義,《梁書》中姚僧垣說:「大黃峻瀉藥就是」。魏氏認為「辟辟」指唾液的聲音,恐怕不對。「辟辟」是乾燥的樣子。張氏《醫通》說:咳嗽時,口中不乾燥。如果咳嗽時口中乾燥,那就是肺部已經形成癰腫,火熱之毒從口中排出,這個說法比較接近事實。
程氏《醫徑句測》說:氣虛不能化血,所以血液乾燥不通暢,只能隨著火勢往上衝,火盛克金,不能生成氣血,反而生痰。可見沒有血液和津液,金被火克,肺葉怎能不焦枯?所以,要退火,必須補益肺金。金得到補益而生津液,則水從液滋,火從液化。因為肺是臟腑中位置最高的,肺葉之間布滿細小的孔竅,這些孔竅叫做泉眼,五臟的濕熱之氣都通過這些孔竅排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