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匱玉函要略輯義》~ 卷二 (13)
卷二 (13)
1. 論一首、脈證九條、方九首
附方
千金翼炙甘草湯(〔原注〕一云復脈湯○案翼方。標以復脈湯。注仲景名炙甘草湯。)治虛勞不足。汗出而悶。脈結悸。行動如常。不出百日。危急者十一日死。(翼。悸上。有心字。十二。作二十二。)
甘草(四兩炙),桂枝,生薑(各三兩),麥門冬(半升),麻仁(半升),人參,阿膠(各二兩),大棗(三十枚),生地黃(一斤)
上九味。以酒七升。水八升。先煮八味。取三升。去滓。納膠消盡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(翼云。越公楊素。患失脈七日服五劑而復。)
〔尤〕脈結。是榮氣不行。悸則血虧而心無所養。榮滯血虧。而更出汗。豈不立槁乎。故雖行動如常。斷云不出百日。知其陰亡而陽絕也。人參桂枝甘草生薑。行身之陽。膠麥麻地。行身之陰。蓋欲使陽得復行陰中。而脈自復也。後人只喜用膠地等。而畏薑桂。豈知陰凝燥氣。非陽不能化耶。
案本草。甘草。別錄云。通經脈。利血氣。大明云。通九竅。利百脈。寇宗奭云。生則微涼。炙則溫。蓋四逆湯之治逆冷。復脈湯之復失脈。功耑在乎甘草。傷寒類要。傷寒心悸脈結代者。甘草二兩。水三升。煮一半。服七合。日一服。此單甘草湯。其義可知耳。
肘後獺肝散,治冷勞。又主鬼疰一門相染。
獺肝一具。炙乾末之。水服方寸匕。日三服。(炙。肘後。作陰。)
案本草。獺肝。甘溫有毒。別錄。治鬼疰。而肘後。無治冷勞之文。云。屍疰鬼疰者。即是五屍之中。屍疰。又挾諸鬼邪為害也。其病變動。乃有三十六種。至九十九種。大略令人寒熱沉沉嘿嘿。不的知其所苦。而無處不惡。累年積月。漸沉頓滯。以至於死。後復注易傍人。乃至滅門。覺如此候者。宜急療之。千金。外臺。引崔氏。並同。
巢源鬼注候云。注之言住也。言其連滯停住也。人有先無他病。忽被鬼排擊。當時或心腹刺痛。或悶絕倒地。如中惡之類。其得瘥之後。餘氣不歇。停住積久。有時發動。連滯停住。乃至於死。死後注易傍人。故謂之鬼注。劉熙釋名云。注。注也。相灌注也。疰。即注之從疒者。
白話文:
論一首、脈證九條、方九首
千金翼炙甘草湯,治虛勞不足,汗出而悶,脈結悸,行動如常,不出百日,危急者十一日死。
藥方:炙甘草四兩,桂枝、生薑各三兩,麥門冬、麻仁各半升,人參、阿膠各二兩,大棗三十枚,生地黃一斤。以上九味,以酒七升,水八升,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渣,加入阿膠使其融化,溫服一升,一日三次。(據記載,越公楊素患失脈七日,服用五劑而痊癒。)
脈結是榮氣不通,悸動是血虛導致心臟缺乏滋養。榮氣滯塞、血虛,又出汗,豈能不迅速衰竭?所以即使行動如常,也斷定不出百日,知道是陰氣衰竭,陽氣已絕。人參、桂枝、甘草、生薑行於體表之陽氣,阿膠、麥門冬、麻仁、生地黃行於體內之陰氣。目的是使陽氣得以在陰氣中運行,脈象自然恢復。後人只喜歡用阿膠、生地黃等,而畏懼生薑、桂枝,豈不知陰氣凝滯、乾燥之氣,非陽氣不能化解?
本草記載,甘草,《名醫別錄》說它能通經脈、利血氣,《大明本草》說它能通九竅、利百脈,寇宗奭說它生則微涼,炙則溫。所以四逆湯治療寒邪逆阻,復脈湯治療脈象消失,其功效都依靠甘草。傷寒類要記載,傷寒心悸、脈結代者,用甘草二兩,水三升,煮至一半,服七合,一日一服,這就是單味甘草湯,其道理可見一斑。
肘後獺肝散,治冷勞,又主治鬼疰,一人染病,全家都受影響。
藥方:獺肝一個,炙乾研末,每次服用一錢,一日三次。(肘後方中“炙”字作“陰”。)
本草記載,獺肝甘溫有毒,《名醫別錄》記載它能治鬼疰,但肘後方中無治冷勞的記載。“屍疰鬼疰”指五屍之中的屍疰,又夾雜鬼邪作祟。此病症狀變化多端,少則三十六種,多則九十九種,大致令人寒熱沉沉,渾身不適,長期積累,漸漸沉重遲鈍,以至於死亡,死後還會傳染給旁人,甚至滅門。如果出現這種情況,應該及早治療。《千金方》、《外台秘要》引述崔氏的記載,都相同。
巢源鬼注候說:“注”是停留的意思,指氣血瘀滯停留。人原本無病,突然被鬼邪侵襲,當時可能心腹刺痛,或昏倒在地,像中惡一樣。痊癒後,餘邪不盡,停留積久,有時發作,氣血瘀滯停留,以至於死亡,死後傳染給旁人,所以稱之為鬼注。劉熙《釋名》說:“注,灌注也;疰,注之從疒者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