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丹波元簡

《金匱玉函要略輯義》~ 卷二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12)

1. 論一首、脈證九條、方九首

於本方去知母。加人參生薑桂心。(千金。去芎藭。用知母。更加石膏。名酸棗湯。主療同。)

又酸棗湯,主傷寒及吐下後。心煩乏氣不得眠方。

於本方。加麥門冬乾薑。

五勞虛極。羸瘦腹滿。不能飲食。食傷。憂傷。飲傷。房室傷。飢傷。勞傷。經絡榮衛氣傷。內有乾血。肌膚甲錯。兩目黯黑。緩中補虛。大黃䗪蟲丸主之。

〔程〕此條單指內有乾血而言。夫人或因七情。或因飲食。或因房勞。皆令正氣內傷。血脈凝積。致有乾血積於中。而尫羸見於外也。血積則不能以濡肌膚。故肌膚甲錯。不能以營於目。則兩目黯黑。與大黃䗪蟲丸。以下乾血。乾血去則邪除正旺。是以謂之緩中補虛。非大黃䗪蟲丸。能緩中補虛也。

案金鑑云。緩中補虛四字。當在不能飲食之下。必是傳寫之訛。然內有乾血。故腹滿。若虛勞證。而無腹滿。則大黃䗪蟲丸不中與也。巢源云。五勞。志勞。思勞。憂勞。瘦勞。方言郭注。極。疲也。喻氏法律云。甲錯者。皮間枯澀。如鱗甲錯出也。樓氏綱目云。索澤。即仲景所謂皮膚甲錯。山海經。羬羊可以己臘。郭璞注。臘。體皴甲錯。謂皮皴如鱗甲也。

張氏醫通云。舉世皆以參耆歸地等為補虛。仲景獨以大黃䗪蟲等補虛。苟非神聖。不能行是法也。夫五勞七傷。多緣勞動不節。氣血凝滯。鬱積生熱。致傷其陰。世俗所稱乾血勞是也。所以仲景乘其元氣未漓。先用大黃䗪蟲水蛭虻蟲蠐螬等。蠕動啖血之物。佐以乾漆生地桃杏仁。

行去其血。略兼甘草芍藥。以緩中補虛。黃芩以開通熱瘀。酒服以行藥勢。待乾血行盡。然後純行緩中補虛收功。其授陳大夫百勞丸一方。亦以大黃䗪蟲水蛭虻蟲為主。於中除去幹漆蠐螬桃杏仁。而加當歸乳香沒藥。以散血結。即用人參。以緩中補虛。兼助藥力。以攻乾血。

梔子以開通熱鬱。服用勞水者。取其行而不滯也。仲景按證用藥。不慮其峻。授人方術。已略為降等。猶恐誤施。故方下注云。治一切勞瘵積滯。疾不經藥壞者宜服。可見慎重之至也。(此係於抄節喻氏法律之文。百勞丸。非仲景之方。出於醫學綱目。而吳氏方考亦云。百勞丸。

齊大夫傳張仲景方也。未見所據。)

大黃䗪蟲丸

大黃(十分蒸),黃芩(一兩),甘草(三兩),桃仁(一升),杏仁(一升),芍藥(四兩),乾地黃(十兩),乾漆(一兩),虻蟲(一升),水蛭(百枚),蠐螬(一升),䗪蟲(半升)

上十二味。末之。煉蜜和丸小豆大。酒飲服五丸。日三服。

倪氏本草匯言云。仲景方。治五勞虛極羸瘦。腹滿不能飲食。內有乾血。肌膚甲錯者。用乾漆(一兩。炒煙盡。)䗪蟲(十個。去足。焙燥。共為細末。)大黃(一兩),酒煮半日。搗膏為丸。如黍米大。每服十丸。白湯送下。案此蓋後人以意減味者。李氏綱目䗪蟲條所收。大黃䗪蟲丸。乃本書婦人產後病篇下瘀血湯也。雖是似誤。然二方並單捷。亦不可廢焉。

白話文:

論一首、脈證九條、方九首

此方去知母,加人參、生薑、桂心。(《千金方》去芎藭,用知母,更加石膏,名酸棗湯,主治相同。)

又酸棗湯,主治傷寒及吐瀉後心煩乏力、失眠。

此方加麥門冬、乾薑。

五勞虛極,消瘦腹脹,不能進食,因飲食、憂慮、飲酒、房事、飢餓、勞累、經絡氣血受損等引起的疾病,體內有瘀血,皮膚粗糙,雙目昏暗,緩解脾胃虛弱,大黃蟲丸主治。

(程氏註解)此條專指體內瘀血而言。婦女因七情(喜怒哀樂憂思恐),或飲食不節,或房事過度,皆可導致正氣內傷,血液凝滯,形成瘀血積聚於內,而外現消瘦。瘀血積聚則不能濡養肌膚,故皮膚粗糙;不能滋養眼睛,則雙目昏暗。大黃蟲丸能化瘀血,瘀血去除則邪氣消除,正氣旺盛,故稱之為「緩中補虛」,並非大黃蟲丸本身能直接補益脾胃。

考證:《金匱要略》中「緩中補虛」四字,應在「不能飲食」之下,可能是抄寫錯誤。但因有瘀血,故腹脹。若為虛勞症而無腹脹,則大黃蟲丸不適用。巢氏註解:「五勞」指志勞、思勞、憂勞、體勞、倦勞。「極」指疲憊。「甲錯」指皮膚乾燥粗糙,如同魚鱗般隆起。《山海經》中「羬羊可以己臘」,郭璞註解:「臘」指皮膚粗糙如鱗甲。

張氏《醫通》云:世人皆以人參、黃耆、生地等藥物補虛,而仲景獨以大黃、蟲類藥物補虛,非聖賢不能為此。五勞七傷多因勞動過度,氣血凝滯,鬱積生熱,傷及陰氣,俗稱「乾血勞」。仲景在元氣未損時,先用大黃、蟲類藥物(水蛭、虻蟲、蠐螬等),佐以乾漆、生地黃、桃仁、杏仁等,以驅除瘀血,略加甘草、芍藥以緩和脾胃,黃芩以疏通熱瘀,酒服以促進藥效。待瘀血清除後,再純粹使用補益脾胃的藥物以收功。其所授陳大夫的百勞丸,也以大黃、蟲類藥物為主,去除了乾漆、蠐螬、桃仁、杏仁,而加當歸、乳香、沒藥以散瘀血,用人參以緩解脾胃虛弱,並輔助藥力攻除瘀血。

梔子以疏通熱鬱,服用於勞傷引起的腹水,取其通利而不滯留。仲景根據病情用藥,不顧其峻猛,傳授醫術時,已略為減輕藥性,仍擔心誤用,故方下註明:「治一切勞傷積滯,病情未經藥物損害者宜服」,可見其謹慎之至。(此段摘錄自喻氏《法律》;百勞丸非仲景之方,出自《醫學綱目》,而吳氏《方考》也說百勞丸是齊大夫傳張仲景之方,未見記載依據。)

大黃蟲丸

大黃(十分蒸)、黃芩(一兩)、甘草(三兩)、桃仁(一升)、杏仁(一升)、芍藥(四兩)、生地黃(十兩)、乾漆(一兩)、虻蟲(一升)、水蛭(百枚)、蠐螬(一升)、䗪蟲(半升)

以上十二味,研磨成粉,煉蜜和成小豆大小的丸藥,酒送服五丸,每日三次。

倪氏《本草匯言》云:仲景方治五勞虛極、消瘦、腹脹、不能進食、體內有瘀血、皮膚粗糙者,用乾漆(一兩,炒至煙盡)、䗪蟲(十個,去足,焙乾,共研細末)、大黃(一兩,酒煮半日,搗成膏)製成丸藥,如黍米大小,每次服十丸,白湯送服。此方可能是後人根據意願減少藥物劑量。李氏《綱目》䗪蟲條所收載的大黃蟲丸,是本書婦人產後病篇下瘀血湯,雖然似有錯誤,但兩個方子都簡便有效,不可廢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