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丹波元簡

《金匱玉函要略輯義》~ 卷二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11)

1. 論一首、脈證九條、方九首

上二十一味。末之。煉蜜和丸如彈子大。空腹酒服一丸。一百丸為劑。

〔魏〕蓋人之元氣在肺。元陽在腎。既剝削則難於遽復矣。全賴後天之穀氣。資益其生。是榮衛非脾胃。不能通宣。而氣血非飲食。無由平復也。仲景故為虛勞諸不足。而帶風氣百疾。立此方。以薯蕷為主。耑理脾胃。上損下損。至此可以撐持。以人參。白朮。茯苓。乾薑。

豆黃卷。大棗。神麯。甘草助之。除濕益氣。而中土之令得行矣。以當歸。芎藭。芍藥。地黃。麥冬。阿膠。養血滋陰。以柴胡。桂枝。防風。升邪散熱。以杏仁。桔梗。白蘞。下氣開鬱。惟恐虛而有熱之人。資補之藥。上拒不受。故為散其邪熱。開其逆郁。而氣血平順。補益得納。

勿以其迂緩而舍之。

案風氣。蓋是兩疾。唐書張文仲曰。風狀百二十四。氣狀八十。治不以時。則死及之。是也。此方千金。載風眩門。有黃芩。云。治頭目眩冒。心中煩郁。驚悸狂癲。外臺。引古今錄驗。大薯蕷丸。療男子五勞七傷。晨夜氣喘急。內冷身重。骨節煩疼。腰背強痛。引腹內。羸瘦不得飲食。

婦人絕孕。疝瘕諸病。服此藥。令人肥白。補虛益氣。凡二十四味云。張仲景方。有大豆黃卷曲柴胡白蘞芎藭。無附子黃芩石膏黃耆前胡。為二十一味。(外臺。更有大黃。五味子。澤瀉。乾漆。合廿四味。和劑局方。大山蕷丸。與本書同。)

虛勞虛煩。不得眠。酸棗湯主之。

〔尤〕人寤則魂寓於目。寐則魂藏於肝。虛勞之人。肝氣不榮。則魂不得藏。魂不藏。故不得眠。酸棗仁。補肝斂氣。宜以為君。而魂既不歸容。必有濁痰燥火。乘間。而襲其舍者。煩之所由作也。故以知母甘草。清熱滋燥。茯苓川芎。行氣除痰。皆所以求肝之治。而宅其魂也。

三因云。外熱曰燥。內熱曰煩。虛煩之證。內煩身不覺熱。頭目昏疼。口乾咽燥不渴。清清不寐。皆虛煩也。

葉氏統旨云。虛煩者。心中擾亂。鬱郁而不寧也。良由津液去多。五內枯燥。或榮血不足。陽勝陰微。

張氏醫通云。虛煩者。肝虛而火氣乘之也。故特取棗仁以安肝膽為主。略加芎藭。調血以養肝。茯苓甘草。培土以榮木。知母。降火以除煩。此平調土木之劑也。

案虛煩。空煩也。無熱而煩之謂。千金。惡阻半夏茯苓湯。主療空煩吐逆。婦人良方。作虛煩。可證。

酸棗湯方

酸棗仁(二升),甘草(一兩),知母(二兩),茯苓(二兩),芎藭(二兩,〔原注〕深師有生薑二兩○深師名小酸棗湯。療虛勞不得眠煩不寧者。出於外臺。煮法後云一方加桂二兩。)

上五味。以水八升。煮酸棗仁。得六升。納諸藥。煮取三升。分溫三服。

千金翼大酸棗湯,主虛勞煩悸。奔氣在胸中。不得眠方。

白話文:

論一首、脈證九條、方九首

此方包含二十一種藥材,磨成粉末後,用蜂蜜調和製成彈子大小的丸藥。空腹服用一丸,每次服用一百丸為一劑。

魏晉時期醫家認為,人體的元氣存在於肺部,元陽則存在於腎臟。如果元氣和元陽受損,則難以迅速恢復。因此,必須依靠後天飲食攝取的穀氣來滋養生命。榮衛之氣的運行,離不開脾胃的運化;氣血的調和,也離不開飲食的滋養。張仲景因此制定此方,用於治療虛勞、各種不足以及伴隨風邪的百種疾病。此方以薯蕷為主藥,著重調理脾胃,無論上焦或下焦受損,都能藉此方來維持身體機能。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乾薑等藥材則輔助薯蕷,健脾益氣。豆黃卷、大棗、神麴、甘草等藥材,則能除濕益氣,使脾土之氣得以正常運作。當歸、芎藭、芍藥、地黃、麥冬、阿膠等藥材,則能養血滋陰;柴胡、桂枝、防風則能疏散風邪,升散邪氣,散熱解表;杏仁、桔梗、白蘞則能下氣開鬱。此方針對虛弱而伴有熱症的患者,擔心補益之藥難以吸收,故先使用疏散邪熱、開通鬱結的藥物,使氣血通暢後,再進行補益,以利於藥物吸收。切勿因其療效緩慢而放棄治療。

關於風氣,是一種包含兩種疾病的總稱。唐代醫家張文仲記載,風邪的症狀有百二十餘種,氣虛的症狀也有八十餘種。如果不根據時機和病症對症下藥,則可能導致死亡。因此,此方價值千金。此方出自《千金方》風眩門,原方中含有黃芩,用於治療頭目眩暈、胸悶煩躁、驚悸狂癲等症狀。《外台秘要》記載,此大薯蕷丸可以治療男子五勞七傷(勞傷五臟)、晨夜氣喘、身體沉重、骨節疼痛、腰背酸痛、腹部脹滿、消瘦乏力、食慾不振等症狀,以及婦女不孕、疝氣、腫塊等疾病,服用此藥可以使人肥胖白皙,補虛益氣。此方共有二十四味藥材。張仲景的原方則只有二十一種藥材,缺少附子、黃芩、石膏、黃耆、前胡等藥材。《外台秘要》中記載的藥方則增加了大黃、五味子、澤瀉、乾漆等藥材,共計二十四味。和劑局方的山藥丸與本書所載方劑相同。

虛勞、虛煩、失眠者,可用酸棗湯治療。

人清醒時,魂魄寄託於眼睛;睡覺時,魂魄藏於肝臟。虛勞患者肝氣不足,則魂魄不能歸藏,因此導致失眠。酸棗仁可以補肝斂氣,是方中的君藥。而如果魂魄不能歸藏,則濁痰燥火會乘虛而入,導致煩躁。因此,方中加入知母、甘草清熱潤燥,茯苓、川芎行氣化痰,都是為了治療肝臟,使魂魄歸位。

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記載:外熱表現為乾燥,內熱表現為煩躁。虛煩的症狀是內部煩躁,但身體不覺得發熱,頭目昏沉疼痛,口乾咽燥但不渴,睡不著覺,這些都是虛煩的症狀。

葉氏《醫學統旨》記載:虛煩是指心中煩亂,鬱鬱不安。這是由於津液損耗過多,五臟乾燥,或營血不足,陽盛陰虛所致。

張景岳《景岳全書》記載:虛煩是肝虛而火氣乘之。因此,此方特別選用酸棗仁來安神,並佐以川芎,以調血養肝;茯苓、甘草培土以生木;知母則降火以除煩,這是調節脾土和肝木的藥方。

虛煩是指無熱而煩躁。 《千金要方》中的惡阻半夏茯苓湯,可以治療空腹煩躁、嘔吐;《婦人良方》中也記載了虛煩的治療方法,可以佐證此點。

酸棗湯方:

酸棗仁(二升)、甘草(一兩)、知母(二兩)、茯苓(二兩)、川芎(二兩)(原注:深師方加生薑二兩。深師所作小酸棗湯,用於治療虛勞、失眠、煩躁不安,出自《外台秘要》。煮法後云一方加桂二兩。)

將以上五味藥材,用八升水煎煮酸棗仁,至六升,再加入其他藥材,煎煮至三升,分三次溫服。

《千金翼方》中的大酸棗湯,用於治療虛勞、心煩、心悸、胸悶氣急、失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