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匱玉函要略輯義》~ 卷二 (17)
卷二 (17)
1. 論三首、脈證四條、方十五首
射干麻黃湯方
射干(十三枚一法三兩),麻黃(四兩),生薑(四兩),細辛,紫菀,款冬花(各三兩),五味子(半升),大棗(七枚),半夏(大者洗八枚一法半升)
上九味。以水一斗二升。先煮麻黃兩沸。去上沫。納諸藥。煮取三升。分溫三服。(千金。用射干三兩。半夏半升。外臺。水上。有東流二字。)
案此治肺脹之方。凡本篇諸條。肺痿肺癰之外。悉屬肺脹。讀者宜自知耳。
千金麻黃湯,治上氣脈浮。咳逆喉中水雞聲。喘急不通。呼吸欲死。(外臺。引深師。同。)
於本方內。去生薑細辛紫菀款冬花五味半夏。
聖惠射干散,治小兒咳嗽。心胸痰壅。攻咽喉作呀呷聲。
於本方。去大棗細辛款冬五味。加桂心。臨用入蜜。
咳逆上氣。時時唾濁。但坐不得眠。皂莢丸主之。(唾。趙本。作吐。)
〔徐〕此比水雞聲。乃咳而上氣中之逆甚者也。
〔尤〕濁。濁痰也。時時吐濁者。肺中之痰。隨上氣而時出也。然痰雖出。而滿不減。則其本有固而不拔之勢。不迅而掃之不去也。皂莢味辛入肺。除痰之力最猛。飲以棗膏。安其正也。
〔魏〕皂莢驅風理痹。正為其有除瘀滌垢之能也。如今用皂莢澡浴。以除垢膩。即此理也。
〔沈〕皂莢能開諸竅。而驅風痰最疾。服三丸者。是取峻藥緩散之意也。
皂莢丸方
皂莢(八兩刮去皮用酥炙○外臺引深師作長大皂莢一挺去皮子炙不用酥炙)
上一味。末之。蜜丸梧子大。以棗膏和湯。服三丸。日三夜—服。(外臺。三丸。作一丸云。千金。經心錄。延年同。此本仲景傷寒論方。一名棗膏丸。○案酥。本草。除胸中客熱。)
蘭臺軌範云。稠痰黏肺。不能清滌。非此不可。
外臺。必效。療病喘息氣急。喉中如水雞聲者。無問年月遠近方。
肥皂莢(兩挺),好酥(一兩)
上二味。於火上炙。去火高一尺許。以酥細細塗之。數翻覆令得所。酥盡止。以刀輕刮去黑皮。然後破之。去子皮筋脈。搗篩蜜和為丸。每日食後服一丸。如熟豆。日一服訖。取一行微利。如不利。時細細量。加以微利為度。日止一服。
咳而脈浮者。厚朴麻黃湯主之。脈沉者。澤漆湯主之。(脈沉上。尤補咳而二字。原本脈沉以下。別列於厚朴麻黃湯方後。今依徐程諸家注本移於此。)
〔尤〕此不詳見證。而但以脈之浮沉為辨。而異其治。按厚朴麻黃湯。與小青龍加石膏湯大同。則散邪蠲飲之力居多。而厚朴辛溫。亦能助表。小麥甘平。則同五味斂安正氣者也。澤漆湯。以澤漆為主。而以白前黃芩半夏佐之。則下趨之力較猛。雖生薑桂枝之辛。亦只為下氣降逆之用而已。
不能發表也。仲景之意。蓋以咳皆肺邪。而脈浮者氣多居表。故驅之使從外出為易。脈沉者氣多居里。故驅之使從下出為易。亦因勢利導之法也。
白話文:
論三首、脈證四條、方十五首
射干麻黃湯:
此方用射干、麻黃、生薑、細辛、紫菀、款冬花、五味子、大棗、半夏等藥材。先將麻黃煮沸兩次,去除浮沫,再加入其他藥材一起煎煮,取三升藥汁分三次溫服。 此方主治肺脹,本篇所述諸方,除肺痿、肺癰外,皆屬肺脹。
千金麻黃湯:
此方治療上氣、脈浮、咳嗽逆氣、喉中痰鳴如水雞聲、呼吸急促、喘不過氣等症狀。 此方去除了射干麻黃湯中的生薑、細辛、紫菀、款冬花、五味子、半夏。
聖惠射干散:
此方治療小兒咳嗽、胸悶痰多、咽喉痰鳴作聲等症狀。 此方去除了射干麻黃湯中的大棗、細辛、款冬花、五味子,並加入桂心,服用時加入蜂蜜。
皂莢丸:
此方用皂莢製成蜜丸,每日服用三次,每次三丸,用棗膏送服。此方主治咳嗽逆氣,經常吐出濁痰,坐臥不安。 多位醫家對此方藥理進行了闡述,認為皂莢辛味入肺,能強力祛痰;棗膏則能安撫正氣。
咳而脈浮者,厚朴麻黃湯主之;脈沉者,澤漆湯主之。
多位醫家對此論述進行了闡釋,認為咳嗽皆因肺邪,脈浮者邪氣在表,宜發散;脈沉者邪氣在裡,宜向下引導排出。 這也是順勢治療的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