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匱玉函要略輯義》~ 卷一 (12)
卷一 (12)
1. 論一首、脈證十二條、方十一首
為風淫於外。而津傷於內。故用桂枝則同。而一加葛根。以助其散。一加栝蔞根。兼滋其內。則不同也。
〔沈〕此出柔痙之方也。雖不言有汗之柔痙。此用桂枝湯和營衛。而解太陽衛分之邪。栝蔞能清胸膈之熱。不出有汗風傷衛之大法。可以意會。
〔程〕𠘧𠘧。俯仰不自如之貌。(按說文。𠘧字。無鉤挑。有鉤挑者。乃几案之幾字也。𠘧。乃鳥之短羽。象小鳥毛羽未盛之形。飛𠘧𠘧也。故鳧字從𠘧。蓋形容其頸項強急之意。○簡案明理論。○𠘧音殊。𠘧。引頸之貌。𠘧。短羽鳥也。短羽之鳥。不能飛騰。動則先伸引其頭爾。
項背強者。動亦如之。非若几案之幾而偃屈也。程注本於此為是。本事方。為幾足之義。三因方。作兀兀。證治準繩。引詩幽風。赤鳥几几為解。並不可從。)
栝蔞桂枝湯方
栝蔞根(二兩○程沈作三兩),桂枝(三兩),芍藥(三兩),甘草(二兩○徐沈有炙字),生薑(三兩○徐沈有切字),大棗(十二枚○徐沈有擘字)
上六味。以水九升。煮取三升。分溫三服。取微汗。汗不出。食頃啜熱粥發。
案神農本經云。栝蔞根。治消渴身熱。煩滿大熱。
三因。栝蔞桂枝湯。治柔痓身體強兀兀然。脈反沉遲。自汗。(即本方。)
又桂枝栝蔞根湯。治傷風汗下不解。鬱於經絡。隨氣湧泄。衄出清血。或清氣道閉。流入胃管。吐出清血。遇寒泣之。色必瘀黑者。
於本方。加川芎等分。
太陽病。無汗而小便反少。氣上衝胸。口噤不得語。欲作剛痓。葛根湯主之。
〔尤〕無汗而小便反少者。風寒濕甚。與氣相持。不得外達。亦並不下行也。不外達。不下行。勢必逆而上衝。為胸滿。為口噤不得語。馴至面赤頭搖。項背強直。所不待言。故曰欲作剛痙。葛根湯。即桂枝湯。加麻黃葛根。乃剛痙無汗者之正法也。
葛根湯方(三因。名葛根麻黃湯。)
葛根(四兩),麻黃(三兩去節),桂(二兩去皮○傷寒論作桂枝當補枝字),芍藥(二兩○趙作三兩非),甘草(二兩炙),生薑(三兩○傷寒論有切字),大棗(十二枚○傷寒論有擘字)
上七味。㕮咀。以水一斗。先煮麻黃葛根。減二升。去沫。納諸藥。煮取三升。去滓溫服乙升。覆取微似汗。不須啜粥。余如桂枝湯法。將息及禁忌。(一斗。趙作七升非。)
柯氏來蘇集云。葛根味甘氣涼。能起陰氣。而生津液。滋筋脈而舒其牽引。故以為君。麻黃生薑。能開玄府腠理之閉塞。祛風而去汗。故以為臣。寒熱俱輕。故少佐桂芍。同甘棗以和里。此於麻桂二湯之間。衡其輕重。而為調和表裡之劑也。葛根與桂枝。同為解肌和里之藥。
故有汗無汗。下利不下利。皆可用。與麻黃專於治表者不同。案神農本經曰。葛根氣味甘辛平。治消渴身大熱。起陰氣。柯氏以為發表生津之品。全本於本經。而剛痙所主。亦在乎此。實卓見也。徐沈諸家。皆以為解陽明之邪者。非。
白話文:
論一首、脈證十二條、方十一首
因外受風邪,內傷津液,故用桂枝湯,但加葛根以助散邪,又加栝蔞根以滋養內裡,故與桂枝湯不同。
沈氏認為此方是治療柔痙的,雖然沒有明說是有汗的柔痙,但此方用桂枝湯調和營衛,以解太陽衛分之邪氣,栝蔞能清胸膈之熱,符合治療有汗風傷衛的原則,可自行揣摩理解。
程氏解釋「𠘧𠘧」為頸項抬不起、俯仰不自在的樣子。(按《說文解字》記載,「𠘧」字沒有鉤挑,有鉤挑的是「幾」字,意指几案的幾;「𠘧」指鳥類短小的羽毛,像小鳥羽毛未豐滿的樣子,飛「𠘧𠘧」地飛;因此「鳧」字從「𠘧」,大概形容頸項僵硬之意。簡案明理論、𠘧音殊,𠘧,引頸之貌;𠘧,短羽鳥也。短羽之鳥不能飛騰,動作時先伸長脖子。項背強硬者,動作也像這樣,不像几案的「幾」字那樣偃臥屈曲。程氏注釋以此為準確。本事方以「幾足」解釋,三因方作「兀兀」,證治準繩引詩經《幽風》「赤鳥几几」來解釋,這些說法都不妥。)
栝蔞桂枝湯方
栝蔞根(二兩,程、沈二家作三兩)、桂枝(三兩)、芍藥(三兩)、甘草(二兩,徐、沈二家有「炙」字)、生薑(三兩,徐、沈二家有「切」字)、大棗(十二枚,徐、沈二家有「擘」字)
以上六味藥,用水九升,煮至三升,分三次溫服,服藥後微微出汗即可。若不出汗,服用後一會兒喝點熱粥幫助發汗。
神農本草經記載,栝蔞根可治療消渴、身熱、煩滿、大熱。
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記載,栝蔞桂枝湯主治柔痙,身體強硬、僵直,脈象反而沉遲,自汗。(即本方)
又,桂枝栝蔞根湯主治傷風後汗出不止,邪氣鬱滯經絡,隨氣機湧泄,鼻涕出血,或清氣通道阻塞,流入胃管,嘔吐清水樣血液,遇寒則哭泣,血液顏色必定烏黑者。此方加川芎等分。
太陽病,無汗而小便反少,氣往上衝胸,口噤不能說話,將要變成剛痙,用葛根湯治療。
尤氏認為,無汗而小便反少,是風寒濕邪較重,與氣機相持,不能向外疏通,也不能向下運行。不能外達,不能下行,勢必逆流而上,導致胸滿,口噤不能說話,進而臉紅頭搖,項背強直,不言而喻。所以說將要變成剛痙。葛根湯,即桂枝湯加麻黃、葛根,是治療剛痙無汗的正治方法。
葛根湯方(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名葛根麻黃湯)
葛根(四兩)、麻黃(三兩,去節)、桂枝(二兩,去皮,傷寒論作桂枝,當補「枝」字)、芍藥(二兩,趙氏作三兩,非)、甘草(二兩,炙)、生薑(三兩,傷寒論有「切」字)、大棗(十二枚,傷寒論有「擘」字)
以上七味藥,切碎,用水一斗,先煮麻黃、葛根,減少二升,去沫,加入其他藥物,煮至三升,去渣,溫服一升,蓋好被子,微微出汗即可,不必喝粥,其他如同桂枝湯的服藥方法,休養以及禁忌。(一斗,趙氏作七升,非)
柯氏《來蘇集》記載,葛根味甘氣涼,能振奮陰氣,生津液,滋養筋脈,舒緩筋脈牽引,故為君藥;麻黃、生薑能開啟肌膚腠理的閉塞,祛風發汗,故為臣藥;寒熱都較輕,故少用桂枝、芍藥,配伍甘草、大棗以調和脾胃。此方在麻黃湯、桂枝湯之間,衡量輕重,調和表裡。葛根與桂枝,同為解肌和里的藥物,故無論有汗無汗、腹瀉與否,皆可應用,與麻黃專治表證不同。神農本草經記載,葛根味甘辛平,治消渴、身大熱,振奮陰氣,柯氏認為它是發表生津的藥物,完全基於本草經,而其治療剛痙的功效,也在於此,確實是精闢的見解。徐、沈諸家都認為它是治療陽明經邪氣的藥物,這是錯誤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