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匱玉函要略輯義》~ 卷一 (11)
卷一 (11)
1. 論一首、脈證十二條、方十一首
〔鑑〕李彣曰:「手三陽之筋,結入於頷頰;足陽明之筋,上挾於口。風寒乘虛,入其筋則攣,故牙關急而口禁。」
〔尤〕寒濕相得者,汗液之濕,與外寒之氣,相得不解,而表氣以汗而益虛,寒氣得濕而轉增,則惡寒甚也。
〔沈〕其脈堅勁,動猶如蛇,乃譬掙紐奔迫之狀。
溯源集云:「上文有脈無證,此條有證無脈,合而觀之,痓病之脈證備矣。身熱者,風寒在表也。足寒者,陰邪在下也。頸項強急,背反張者,太陽之經脈四行,自巔下項,夾背脊,而行於兩旁。寒邪在經,諸寒收引,其性勁急,邪發則筋脈抽掣,故頸項強急,背如角弓之反張,所謂筋所生病也。惡寒者,寒邪在表,則當惡寒。在下焦而陽氣虛衰,亦所當惡也。時頭熱面赤目脈赤者,頭為諸陽之會,陽邪獨盛於上,所以足寒於下也。時者,時或熱炎於上,而作止有時也。頭面為諸陽之所聚,乃元首也,不宜動搖。因風火扇動於上,故獨頭面動搖,卒然口噤而不言也。
案金鑑云:「若發其汗」六句,與上文義不屬,與後之「為欲解脈如故反伏弦者痙」句,文義相屬,宜分於彼。然今考此六句,其意不明晰,疑是他篇錯簡,傷寒論亦無之,宜刪。
暴腹脹大者,為欲解。脈如故反伏弦者痓。(沈本,脈上有其字。伏,《玉函脈經》作復。)
〔程〕暴腹脹大為欲解,於理不順。脈伏弦,即後條伏堅之意。
〔鑑〕暴腹脹大者句,衍文也,當刪之。
夫痓脈,按之緊如弦,直上下行。(〔原注〕一作築築而弦。《脈經》云:「痓家,其脈伏堅,直上下。」○案脈經云十二字,舊本大書,與原文同。今依趙本為細注。《玉函脈經》作築築而弦。)
〔尤〕緊如弦,即堅直之象。李氏曰:「上下行者,自寸至尺,皆見緊直之脈也。」
〔鑑〕痙之為病,其狀勁急強直,故其脈亦勁急強直。按之緊,勁急之象也。如弦,直行之象也。
案緊,不散也。弦,不緩也。如字,當讀為而。《玉函脈經》可證。
痓病,有灸瘡難治。
〔徐〕治痓,終以清表為主。有灸瘡者,經穴洞達,火熱內盛,陰氣素虧。即後栝蔞桂枝湯、葛根湯,嫌不遠熱;大承氣湯,更慮傷陰,故曰難治。
〔尤〕有灸瘡者,膿血久潰,穴俞不閉。婁全善云:「即破傷風之意。」蓋陰傷而不勝風熱,陽傷而不任攻伐也,故曰難治。
《玉函經》栝蔞桂枝湯後,出一條云:「脊強者,五痙之總名,其證卒口噤,背反張而瘛瘲。諸藥不已,可灸身柱、大椎、陶道。」案依此則痙病不必禁灸也。
太陽病,其證備,身體強𠘧𠘧然,脈反沉遲,此為痓。
栝蔞桂枝湯主之。(《玉函》無反字。)
〔尤〕太陽證備者,趙氏謂太陽之脈,自足上行,循背至頭項,此其所過之部,而為之狀者,皆是其證是也。𠘧𠘧背強連頸之貌。沉本痓之脈,遲非內寒,乃津液少,而營衛之行不利也。傷寒項背強𠘧𠘧,汗出惡風者,脈必浮數,為邪風盛於表。此證身體強𠘧𠘧然,脈反沉遲者。
白話文:
論一首、脈證十二條、方十一首
手三陽經的筋絡連接到頷部和面頰,足陽明經的筋絡則上行至口部。風寒乘虛而入,侵犯筋絡就會導致筋絡攣縮,所以牙關緊閉,口不能言。
寒濕相合,汗液的濕氣與外來的寒氣交結不散,表氣因出汗而更加虛弱,寒氣遇到濕氣則更加嚴重,所以惡寒的症狀會加劇。
脈象堅硬有力,跳動像蛇一樣,如同掙扎扭動,急促奔迫的樣子。
《溯源集》記載,前面幾條只論述脈象,沒有臨床證狀;而這一條有證狀卻沒有脈象。將兩者合起來看,痓病的脈象和臨床證狀就完整了。身體發熱是風寒在表證;腳冷則是陰邪在下的表現。頸項僵硬、背部反弓,是因為太陽經脈從頭頂向下經過項部,沿著脊柱兩側而行,寒邪侵犯經脈,寒邪收引經脈,使其勁急,邪氣發作就會導致筋脈抽搐,所以頸項僵硬,背部像角弓一樣反弓。
所謂筋絡病變。惡寒是因為寒邪在表,所以會惡寒;如果在下焦陽氣虛衰,也會惡寒。有時頭熱面赤、目赤脈赤,是因為頭為諸陽之會,陽邪獨盛於上,所以腳部會寒冷。所謂「時」,指有時熱盛在上,發作和停止都有時間規律。頭面是諸陽聚集之處,是人體的元首,不宜搖晃。因風火上擾,所以頭面獨自搖晃,突然口噤不能說話。
據《金鑑》記載,關於「若發其汗」的六句話,與上文意思不相連貫,卻與後面「為欲解,脈如故,反伏弦者,痙」一句文意相通,應當分開。然而,考證這六句話,意思不明,懷疑是從其他篇章錯抄進來的,《傷寒論》中也沒有記載,應當刪除。
腹部脹大,是為欲解之症,脈象如常卻反而內陷,弦急,這是痓病。(沈本,脈上有「伏」字;《玉函脈經》作「復」。)
腹部脹大為欲解,於理不順,脈伏弦,即後條「伏堅」之意。
「暴腹脹大者」一句是贅述,應當刪除。
痓病的脈象,按之緊如弦,直上直下。(原注:一作「築築而弦」。《脈經》云:「痓家,其脈伏堅,直上下」。案:《脈經》云「十二字」,舊本大書,與原文相同,今依趙本為細注。《玉函脈經》作「築築而弦」。)
緊如弦,就是堅直的樣子。李氏曰:「上下行」,從寸口到尺口,都能見到緊直的脈象。
痙病的症狀勁急強直,所以其脈象也勁急強直,按之緊,勁急是像弦,直行是像弦。
「緊」是不散的意思,「弦」是不緩的意思。「如」字,應當讀作「而」,《玉函脈經》可以佐證。
痓病,有灸瘡難治。
治療痓病,最終要以清解表邪為主。有灸瘡者,經穴通達,內有火熱,陰氣素虛,所以後面的栝蔞桂枝湯、葛根湯,怕加重熱邪;大承氣湯,更怕傷陰,所以說難治。
有灸瘡者,膿血久潰,穴位不通,婁全善云:「即破傷風之意。」大概是陰氣受損,不能抵禦風熱,陽氣受損,不能承受攻伐,所以說難治。
《玉函經》在栝蔞桂枝湯後面,有一條記載:「脊強者,五痙之總名,其證卒口噤,背反張而瘛瘲,諸藥不已,可灸身柱、大椎、陶道。」根據此條,痙病並非一定禁止灸治。
太陽病,其證狀齊全,身體僵硬,脈象反而沉遲,這是痓病。
用栝蔞桂枝湯治療。(《玉函》無「反」字。)
太陽證狀齊全,趙氏認為太陽經脈從足部上行,循背至頭項,經脈經過的部位,所表現出來的症狀,都是其證狀。僵硬的背部強直連接著頸部,沉遲的脈象,不是內寒,而是津液不足,營衛運行不利。傷寒項背僵硬,汗出惡風者,脈象必定浮數,是邪風盛於表。這個證候,身體僵硬,脈象反而沉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