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匱玉函要略輯義》~ 卷一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10)

1. 論一首、脈證十二條、方十一首

太陽病,發汗太多,因致痓。

〔鑑〕太陽病,當發汗。若發汗太過,腠理大開,表氣不固,邪氣乘虛而入,因成痙者,乃內虛所召入也。宜以桂枝加附子湯主之,固表溫經也。由此推之,凡病出汗過多,新產,金瘡破傷,出血過多,而變生此證者,皆其類也。

溯源集云:生氣通天論云:陽氣者,精則養神,柔則養筋。陽氣衰微,不能噓養其筋骨,故筋脈勁急,而成痓。所以太陽篇云:太陽病,醫發汗,遂漏不止,四肢拘急,難以屈伸者,桂枝加附子湯主之。痓之見症,雖又甚焉,亦理之相似者也。

張氏醫通云:真武湯。

夫風病下之則痓;復發汗必拘急。

〔程〕風傷於衛;若下之,虛其陰血;風乘其虛而陷於營血之中,血不榮筋,因作痓。四肢為諸陽之本;復發汗以虛其陽,必令四肢拘急。

張氏醫通云:附子湯。

瘡家雖身疼痛,不可發汗;汗出則痓。

〔鑑〕瘡家初起,毒熱未成,法當汗散;已經潰後,血氣被傷,雖有身痛表證,亦不可發汗。恐汗出血液愈竭,筋失所養,因而成痙;或邪風乘之,亦令痙也。

〔徐〕產後多致痙,陰虛液脫之故;產後誤汗下而致,或亦有之。故仲景不另出方,聽人消息。

張氏醫通云:芍藥甘草附子湯。

巢源。金瘡中風痙候云:夫金瘡痙者,此由血脈虛竭,飲食未復,未滿月日,營衛傷穿,風氣得入,五臟受寒則痙。其狀口急背直,搖頭馬鳴,腰為反折,須臾大發,氣息如絕,汗出如雨。不及時救者,皆死。凡金瘡卒無汗者,中風也;邊自出黃汁者,中水也。並欲作痙,急治之。

又腕折中風痙候云:夫腕折傷皮肉作瘡者,慎不可當風及自扇。若風入瘡內,犯諸經絡,所致痙。痙者,脊背強直,口噤不能言也。案此,後世所謂破傷風也。其中水者,謂之破傷濕。(見三因方。)巢源又有產後中風痙候。(附載於婦人產後病。)

病者:身熱足寒,頸項強急,惡寒時頭熱,面赤目赤,獨頭動搖,卒口噤背反張者,痓病也。若發其汗者,寒濕相得,其表益虛,即惡寒甚。發其汗已,其脈如蛇。(〔原注〕一云:其脈浛浛。○傷寒論作目脈赤。獨頭面搖。無若發其汗以下二十五字。痓病也。作為痓也。玉函脈經無若發其汗以下十七字。脈經作痓病發其汗已。其脈浛浛如蛇。相得,程徐作相搏。浛浛,趙本作滄滄。)

〔鑑〕諸家以剛柔二痙,列為首條;今以此為第一條者,蓋剛柔之辨,俱從此條分出;痙病之最備者,宜冠諸首。

〔程〕身熱頭熱,邪在太陽也;面赤目赤(足陽明之正系目系),邪在陽明也。頸屬陽明,項屬太陽;邪在二經,則頸項強急惡寒也。陽明之脈挾口,故卒口噤;太陽之脈循背上頭,故頭獨搖,背反張也。此其人必汗下亡血之後,正氣已虛,而邪氣但勝於上,其足則寒;此痙病之證具見也。

白話文:

論一首、脈證十二條、方十一首

太陽病因發汗過多導致痙攣。

太陽病應該發汗,但若發汗過度,則導致皮膚毛孔大開,表層氣機不固,邪氣乘虛而入,因而引起痙攣,這是由於內虛所導致的。宜用桂枝加附子湯治療,以固表溫經。以此推論,凡是因出汗過多、產後、金瘡破傷出血過多而導致此症者,皆屬同類。

據《溯源集》、《生氣通天論》記載:陽氣充足則滋養精神,溫和則滋養筋脈。陽氣衰微,不能滋養筋骨,故筋脈緊急而致痙攣。因此《傷寒論·太陽篇》記載:太陽病,若治療時發汗過多,導致汗液不止,四肢拘緊,難以屈伸,則可用桂枝加附子湯治療。此症雖比之前述更為嚴重,但其道理是相似的。

《張氏醫通》記載:真武湯可用。

風邪入裡則導致痙攣,再次發汗必然導致四肢拘緊。

風邪侵犯衛氣,若服用瀉下藥則損傷陰血,風邪乘虛而入侵營血,血液不能滋養筋脈,因而產生痙攣。四肢是諸陽之本,再次發汗則耗傷陽氣,必然導致四肢拘緊。

《張氏醫通》記載:附子湯可用。

瘡瘍患者即使身痛,也不可發汗,發汗則會導致痙攣。

瘡瘍初期,毒熱尚未形成,可以發汗散邪。但潰瘍之後,血氣受損,即使有身痛等表證,也不可發汗,以免汗出導致血液更加虧損,筋脈失養,因而產生痙攣;或者邪風乘虛而入,也會導致痙攣。

產後容易導致痙攣,是因為陰虛液脫。產後誤用發汗或瀉下藥而導致痙攣的情況也存在,因此《傷寒論》未另立方劑,需根據患者情況判斷。

《張氏醫通》記載:芍藥甘草附子湯可用。

《巢氏病源》中關於金瘡中風痙攣的記載:金瘡導致痙攣,是因為血脈虛竭、飲食未恢復、未滿月,營衛受損,風邪入侵五臟受寒而致痙攣。其症狀表現為口緊、背直、搖頭、馬鳴狀、腰部反折,很快發作,呼吸若絕,汗出如雨,不及時救治者,皆會死亡。凡金瘡患者突然沒有汗出者,屬於中風;從傷口自行流出黃色液體者,屬於中水,兩種情況都可能導致痙攣,需緊急治療。

《巢氏病源》中關於腕部骨折中風痙攣的記載:腕部骨折傷及皮肉而形成瘡瘍者,應避免風寒及自行扇風。若風邪入侵瘡瘍內,犯及經絡則導致痙攣。痙攣時,脊背強直,口噤不能言語,這也就是後世所稱的破傷風。其中水,則稱為破傷濕(見《三因方》)。《巢氏病源》還記載了產後中風痙攣(載於婦人產後病)。

患者身熱足寒、頸項強直、惡寒時而頭熱、面赤目赤、單獨頭部搖動、突然口噤、背部反張,這是痙攣病。如果發汗,則寒濕相合,表證更加虛弱,則惡寒加重。發汗之後,脈象如蛇形。(原注:一作脈象浛浛。傷寒論作目脈赤,獨頭面搖,無“若發其汗以下二十五字”,“痓病也”作“為痓也”。玉函脈經無“若發其汗以下十七字”,脈經作“痓病發其汗已,其脈浛浛如蛇,相得”,程徐作“相搏”,浛浛,趙本作滄滄。)

諸家將剛柔二種痙攣列為首條,今以此為第一條的原因是:剛柔之別皆由此條分出,痙攣病症最為全面的,應該列為首位。

身熱頭熱,邪氣在太陽經;面赤目赤(足陽明經循行經目),邪氣在陽明經;頸屬陽明,項屬太陽,邪氣在二經,則頸項強直惡寒;陽明經脈循行經口,故突然口噤;太陽經脈循行背上達頭部,故頭部單獨搖動,背部反張。此病人必是汗下亡血之後,正氣已虛,邪氣則盛於上,足部則寒。這是痙攣病的症狀全部顯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