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匱玉函要略輯義》~ 卷一 (9)
卷一 (9)
1. 痓濕暍病脈證第二
2. 論一首、脈證十二條、方十一首
太陽病,發熱無汗,反惡寒者,名曰剛痓。(〔原注〕一作痙,餘同。沈、柯、魏並作痙是。玉函、千金翼「反」上有「而」字。)
〔徐〕此條與下條,即《傷寒論》辨寒傷榮、風傷衛法也。取以為痓病剛柔之別,省文也。蓋痓即痙,強直之謂也。痓病必有背項強直等的證,故曰痓,即省文不言。但治痓病,剛柔之辨最為吃緊,故特首拈無汗反惡寒為剛,有汗不惡寒為柔,以示辨證之要領耳。
〔程〕痓病者,以太陽病發汗太多,榮血已亡,風寒易中,故筋脈勁急,作剛柔二痓也。寒邪內入於營,鬱於肌膚,則發熱;凝其血脈,則無汗。無汗為表實,不應惡寒;今反惡寒者,以寒邪嚴厲,從衛入營,衛亦因之而不闔,故反惡寒也。其痓故名曰剛。
案:成無己曰:「痓當作痙,傳寫之誤也。」痓,惡也,非強也。今考:痓,惡也,見張揖《廣雅》;而《說文》曰:「痙,強急也。」成說為是。《聖濟總錄》云:「痓又謂之痙者,痙痓一類,古人特以強直名之。」郭白雲云:「痓是病名,痙是病證。」楊氏《直指方》、李氏《永類鈐方》,遂立痙痓門,皆不考耳。
《金鑑》云:「『反惡寒』之『反』字,衍文也。玩痙病之條,自知當惡寒也。」今考《甲乙經》引本條文,無「反」字,則知《金鑑》之說,有所據也。然錢氏《溯源集》云:「發熱無汗,本應惡寒,而曰『反惡寒』者,不當惡之詞也。」然而非也。以時頭熱面赤、目脈皆赤之見證,似乎熱甚,而仍身熱足寒、頭項強急而惡寒,故曰「反」也。「反」者,甚之之詞。依此解,則「反」字不必刪,而義自通。龐安時作「反不惡寒」,亦不可從。
太陽病,發熱汗出,而不惡寒,名曰柔痓。
〔程〕風傷於衛,則發熱;開其腠理則汗出。汗出當惡寒;今不惡寒者,以風為陽邪,木性曲直和耎,雖汗出,亦不惡寒。其痓故名曰柔。
案:程剛柔之解誤。徐則為柔軟之義。痙病以強急得名,豈有柔軟者乎?其說尤非。《金鑑》云:「太陽病,發熱無汗惡寒,為實邪,名曰剛痙者,強而有力也;發熱汗出不惡寒,為虛邪,名曰柔痙者,強而無力也。」此注近是。然以有力無力分剛柔者,未為得矣。蓋剛柔乃陰陽之義;陰陽乃虛實之謂。表實故稱以剛;表虛故稱以柔。《神巧萬全方》云:「太陽病,發熱不惡寒無汗,為陽痙;發熱不惡寒汗出,為陰痙。」又《活人書》云:「剛痙屬陽痙,柔痙屬陰痙。」《活人續集解惑論》云:「合面而臥,為陰痙;仰目者,為陽痙。」其義可見耳。
太陽病,發熱脈沉而細者,名曰痓,為難治。(《傷寒論》、《玉函經》、《脈經》並無「為難治」三字。)
〔徐〕古人以強直為痓。外證與傷寒相似,但其脈沉細,而項背反張,強硬如發癇狀為異耳。如前二條既以無汗有汗分剛柔為辨,此復以脈沉細為辨。
《溯源集》云:「邪在太陽,若中風之脈,則當浮緩;傷寒之脈,則當浮緊。此則同是太陽發熱之表症,而其脈與中風、傷寒特異,反見沉細者,因邪不獨在太陽之表也。則表裡皆有風寒邪氣,浸淫於皮膚筋骨、臟腑經絡之間,非若中風傷寒之邪先表后里、以次傳變之可比,乃邪之甚,而病之至者,乃難治危惡之證也。所以《金匱》此條之下,有『為難治』三字。」
白話文:
論一首、脈證十二條、方十一首
太陽病發燒沒汗,反而惡寒,稱為「剛痓」。 古籍對「痓」字的解釋有不同說法,有人認為與「痙」同義,指肌肉強直。 此條與下一條,是區分寒邪傷及營氣與風邪傷及衛氣的辨證方法,簡潔地說明了痓病的剛柔之別。痓病必有背項強直等症狀,以無汗反而惡寒為剛,有汗不惡寒為柔,這是辨證的關鍵。
痓病是因為太陽病發汗過多,損傷了營血,導致風寒容易侵入,筋脈緊急,形成剛柔兩種痓。寒邪侵入營氣,鬱結在肌膚,所以發熱;凝滯血脈,所以無汗。無汗表示表證實證,不應該惡寒,但反而惡寒,是因為寒邪嚴重,從衛氣侵入營氣,衛氣也因此不能閉合,所以反而惡寒,故稱為「剛」。 古籍中對「痓」、「痙」及「反惡寒」中的「反」字,有不同解釋,有的認為是傳抄錯誤,有的則認為「反」字是強調惡寒症狀嚴重。
太陽病發燒出汗,但不惡寒,稱為「柔痓」。 風邪傷及衛氣,所以發燒;腠理開洩所以出汗。出汗後應該惡寒,但現在不惡寒,是因為風邪屬陽邪,性質溫和,即使出汗也不惡寒,故稱為「柔」。 關於剛柔的解釋,有不同的說法,有人認為是陰陽虛實的區分:表證實證稱之為剛,表證虛證稱之為柔。
太陽病發燒,脈沉細,稱為痓,難治。 古人認為強直為痓,外在症狀與傷寒相似,但脈沉細,項背反張,強硬如同發癇,則有所不同。 前兩條以有無汗區分剛柔,此條則以脈沉細來辨證。 脈沉細是因為邪氣不僅在太陽經表,而且表裡都有風寒邪氣浸淫於皮膚筋骨、臟腑經絡之間,所以難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