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丹波元簡

《金匱玉函要略輯義》~ 卷一 (1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13)

1. 論一首、脈證十二條、方十一首

痓為病。(〔原注〕一本。痓字上。有剛字。)胸滿口噤。臥不著席。腳攣急。必齘齒。可與大承氣湯。(玉函脈經。作剛痙為病。必上有其人二字。徐沈齘。作介。)

〔程〕胸滿。即氣上衝胸之互文。臥不著席。亦反張之互詞也。龐安常曰。痓病臥不著席者。小兒腰背去席二指。大人手側掌。為難治。邪在太陽則攣急。邪在陽明則口噤。靈樞經曰。熱而痙者死。腰折瘛瘲噤齒也。(出熱病篇。)齘。切齒也。噤之甚者則切。靈樞熱病篇。有齧齒。當是齘齒之類。痓病屬表屬虛。未可與承氣下也。當詳之。

〔鑑〕此申痙病入里。以明其治也。痙病而更胸滿。裡氣壅也。臥不著席。反張甚也。腳攣急。勁急甚也。必齘齒。牙緊甚也。此皆陽明熱盛灼筋。筋急而甚之象。故以大承氣湯。直攻其熱。非攻陽明之實也。

柯氏傷寒論翼云。六氣為病。皆能發熱。然寒與熱相因。暑與濕相從。獨燥與濕相反。濕病多得之地氣。燥病多得之內因。此病因之殊也。病機十九條。燥症獨無。若諸痙項強。皆屬於濕。愚竊疑之。今本論有痙濕之分。又曰。太陽病。發汗太多。因致痓。則痓之屬燥無疑也。

夫痓以狀命名。因血虛而筋急耳。六氣為患。皆足以致痓。然不熱則不燥。不燥則不成痓矣。又云。治風寒。不惜津液。所以發汗太多。因致痓者多矣。夫痓本有由來。一經妄治。即奇形畢現。項背強𠘧𠘧。是痓之徵兆。故用葛根。身體強。是痓之已著。故用栝蔞根。臥不著席。

腳攣急。口噤齒齘。是痓之劇甚。故用大黃芒硝。無非取多津液之品。以滋養陰血。不得與當汗不汗者同例也。

大承氣湯方

大黃(四兩酒洗),厚朴(半斤炙去皮),枳實(五枚炙),芒硝(三合)

上四味。以水一斗。先煮二物。取五升。去滓。納大黃。煮取二升。去滓。納芒硝。更上火微一二沸。分溫再服。得下止服。(火微。宋版傷寒論。作微火。)

三因。大承氣湯。治剛痓云云。以陽明養宗筋。陽明者胃也:風濕寒入於胃。則熱甚。宗筋無以養故急。直利陽明。以治其能養也。

案甲乙經云。剛痙。太陽中風。感於寒濕者也。其脈往來進退。以沉遲細。異於傷寒熱病。巢源千金並云。風邪傷於太陽經。復遇寒濕。則發痙也。於是成無己以降。皆宗其說。無復異論焉。特至張介賓則云。病在筋脈。筋脈拘急。所以反張。其病在血液。血液枯燥。所以筋攣也。柯氏因而以燥證斷之。其說固確矣。故徐沈諸家。凡以寒濕注之者。皆不可憑也。

徐氏蘭臺軌範云。痓病乃傷寒壞證。小兒得之。猶有愈者。其餘則百難療一。其實者。或有因下而得生。虛者竟無治法。金匱諸方。見效絕少。

白話文:

痓病症狀為胸部滿悶、口不能張開、臥床不能平躺、腳部抽搐且僵硬,並伴隨磨牙。可以使用大承氣湯治療。 不同醫家對此病症的理解有差異,有人認為是氣上衝胸導致,也有人認為是陽明熱盛灼傷筋脈所致。

程氏認為,痓病屬於表證兼虛證,不宜輕易使用承氣湯瀉下,需仔細辨證。臥床不能平躺的程度,小兒為腰背離床二指寬,成人則為一手掌寬,難以治療。邪氣在太陽經則導致肢體抽搐,在陽明經則導致口噤。 磨牙是牙齒緊咬的嚴重情況。

鑑氏認為,此病是痙攣病邪入里,胸悶是裡氣壅塞,臥床不能平躺是反張嚴重,腳抽搐是筋脈緊急,磨牙是牙齒緊咬,這些都是陽明經熱盛灼傷筋脈的表現,故可用大承氣湯直攻其熱。

柯氏認為,六氣皆能致熱,但寒熱相因,暑濕相伴,唯燥濕相反。濕病多由地氣,燥病多由內因。但柯氏對痓病的燥證有所懷疑,因其他痙攣病多屬濕邪,而本論中又有痙濕之分。 他認為,太陽病發汗過度也可導致痓病,此時痓病屬燥。

痓病以其症狀命名,是因血虛筋急所致。六氣皆可致痓,但必須有熱方有燥,無燥則不成痓。 發汗過度,耗損津液,也可導致痓病。痓病的發生有其原因,若治療不當,則會出現各種奇特的症狀,如項背強直等。因此,治療痓病需根據不同症狀選用葛根、栝樓根、大黃、芒硝等藥物,以滋養陰血。 這與因汗出不暢而導致的疾病不同。

大承氣湯的組成和用法:大黃、厚朴、枳實、芒硝。

三因方認為,大承氣湯治療痓病是因陽明經主管宗筋,風寒濕邪入胃則生熱,宗筋失養而急,故直利陽明以恢復其養護功能。

多數醫家認為,剛痙是太陽經中風,感寒濕所致,脈象沉遲細弱。但張介賓認為病在筋脈,筋脈拘急導致反張,血液枯燥導致筋攣,柯氏也因此以燥證論之,這比將痓病歸因於寒濕更為準確。

徐氏認為,痓病是傷寒的壞證,小兒尚有痊癒的可能,成人則難以治療,只有實證者可能因瀉下而活,虛證則無治法。金匱要略中的方劑,對此病的療效甚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