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匱玉函要略輯義》~ 卷四 (1)
卷四 (1)
1. 論二首、脈證十四條、方七首
寸口脈浮而緩。浮則為風。緩則為痹。痹非中風。四肢苦煩。脾色必黃。瘀熱以行。(苦。徐本。脈經。作若。)
〔程〕脈得浮緩者。必發黃。故傷寒脈浮而緩者。系在太陰。太陰者。必發身黃。今浮為風。緩為痹。非外證之中風。乃風熱蓄於脾土。脾主四肢。故四肢苦煩。瘀熱行於外。則發黃也。
〔沈〕風濕鬱結。邪正為痹。痹者。閉也。因風拒閉。營衛為痹。非內經風寒濕三氣之痹。
案痹非中風。文義不屬。恐有脫誤。
趺陽脈緊而數。數則為熱。熱則消穀。緊則為寒。食即為滿。尺脈浮。為傷腎。趺陽脈緊。為傷脾。風寒相搏。食谷即眩。穀氣不消。胃中苦濁。濁氣下流。小便不通。陰被其寒。熱流膀胱。身體盡黃。名曰谷疸。額上黑。微汗出。手足中熱。薄暮即發。膀胱急。小便自利。
白話文:
如果把脈時摸到寸口脈浮而緩,浮代表風,緩代表痹。痹不是中風,而是風熱停留在脾臟,導致四肢感到不舒服,脾臟的顏色也會變黃,熱氣會往外擴散。
名曰女勞疸。腹如水狀不治。心中懊憹而熱。不能食。時欲吐。名曰酒疸。(脈經。女勞疸酒疸。各為別條。徐沈魏尤並同。疸。沈尤。作癉。)
〔程〕趺陽。胃脈也。數為熱。緊為寒。此胃中陰陽不分。清濁相干。寒熱混雜。雖消穀不能傳導。故食即滿也。尺脈以候腎。浮為風。則傷腎。趺陽以候胃。緊則寒不傷胃。而傷於脾。風寒相搏。邪不消穀。得穀氣則熏蒸頭目。故作眩也。谷不消。則胃中之濁氣下流。而小便又不通利。
正以腎為胃關。脾寒被於少陰。則不能行宣泄之令。胃熱流於膀胱。則熱瘀蓄而不行。一身盡黃。因作谷疸也。
〔尤〕腎勞而熱。黑色上出。猶脾病而黃外見也。額於部為庭。靈樞云。庭者。顏也。又云。腎病者。顴與顏黑。微汗出者。腎熱上行。而氣通於心也。手足心熱。薄暮即發者。病在裡在陰也。膀胱急者。腎熱所逼也。小便自利。病不在腑也。此得之房勞過度。熱從腎出。故名曰女勞癉。
白話文:
女子勞累導致的黃疸,腹部像水腫一樣,無法治療。心裡煩躁發熱,吃不下飯,時常想吐,稱為酒疸。這是因為胃部陰陽失調,清濁混雜,寒熱交錯,雖然吃進食物卻無法消化吸收,所以吃一點就覺得飽。腎經脈浮則為風,代表腎臟受損,胃經脈緊則為寒,代表脾臟受損。風寒交雜,邪氣無法消解食物,食物氣味薰蒸頭部,所以出現頭暈。食物無法消化,胃裡的濁氣向下流,小便也不通暢。
因為腎臟是胃部的關口,脾臟寒氣入侵少陰經,導致無法正常運作,胃熱流入膀胱,熱氣積聚無法排出,全身發黃,形成黃疸。
這是因為腎臟勞累導致的熱氣,黑色氣息上浮,就像脾臟病導致黃色外顯一樣。額頭上稱為庭,靈樞經說庭是指臉部,又說腎臟病患者臉頰和顴骨會發黑,微微出汗,代表腎熱上行,氣息通到心臟。手腳心發熱,傍晚加重,代表病在內在陰分。膀胱急迫,是因為腎熱逼迫。小便自利,則病不在腑臟。這是因為房事過度,熱氣從腎臟出來,所以稱為女勞黃疸。
若腹如水狀。則不特陰傷。陽亦傷矣。故曰不治。懊憹。鬱悶不寧之意。熱內蓄。則不能食。熱上衝。則時欲吐。酒氣熏心。而味歸脾胃也。此得之飲酒過多所致。故名酒癉。
巢源云。黃疸之病。此由酒食過度。腑臟未和。水穀相併。積於脾胃。復為風濕所搏。瘀結不散。熱氣鬱蒸。故食已如飢。令身體面目。及爪甲小便盡黃。而欲安臥。黃疸也。谷疸之狀。食畢頭眩。心忪怫鬱不安。而發黃。由失飢大食。胃氣衝熏所致也。女勞疸之狀。身目皆黃。
發熱惡寒。少腹滿急。小便難。由大勞大熱而交接。交接竟入水所致也。案本經云。小便自利。可疑。
白話文:
如果肚子像水一樣,不僅陰氣受傷,陽氣也受傷了,所以說是不治之症。懊憹指的是心裡煩躁不安。體內熱氣積聚,就吃不下東西;熱氣往上衝,就會想吐。酒氣熏心,而酒的味道會歸於脾胃。這都是因為喝酒過量引起的,所以叫做酒癉。
巢源說,黃疸病是由於過度飲酒飲食,導致內臟失和,水谷積聚在脾胃,又受到風濕侵襲,瘀結不散,熱氣鬱積蒸騰,所以吃飽了還像飢餓一樣,身體、面容、指甲、小便都發黃,而且想要安臥,這就是黃疸。谷疸的表現是,吃飽了頭昏眼花,心慌意亂,不安,並且發黃,是由於空腹暴食,胃氣衝擊熏蒸引起的。女勞疸的表現是,身體和眼睛都發黃,發燒怕冷,下腹部脹滿疼痛,小便困難,這是因為勞累過度,又貪圖性交,性交後又下水引起的。根據本經記載,小便自利,值得懷疑。
陽明病脈遲者。食難用飽。飽則發煩頭眩。小便必難。此欲作谷疸。雖下之。腹滿如故。所以然者。脈遲故也。(發。陽明篇。作微。)
〔鑑〕谷疸屬胃熱。脈當數。今脈遲。脾臟寒也。寒不化谷。所以雖飢欲食。食難用飽。飽則煩悶。胃中填塞。健運失常也。清者阻於上升。故頭眩。濁者阻於下降。故小便難也。此皆欲作谷疸之徵。其證原從太陰寒濕鬱黷而生。若誤以為陽明熱濕發黃下之。雖腹滿暫減。頃復如故。所以然者。脈遲寒故也。此發明欲作谷疸屬脾陰寒化。而不可下者也。
張氏傷寒心印云。按金匱谷疸有二證。此則虛寒而冷𪑳者也。傷寒纘論云。脈遲胃虛。下之無益。則發汗利小便之法。用之無益。惟當用和法。如甘草乾薑湯。先溫其中。然後少與調胃。微和胃氣是也。
白話文:
陽明病脈搏遲緩的人,吃東西很難吃飽,吃飽了就頭昏腦脹,煩躁不安,小便也排不出來。這是要發展成谷疸的徵兆。即使瀉下,肚子仍然脹滿。原因是脈搏遲緩,脾臟寒涼的緣故。脾臟寒涼不能消化食物,所以雖然肚子餓想吃東西,卻很難吃飽,吃飽了就覺得胃脹不舒服,消化功能失常。清氣被阻礙上升,所以頭昏腦脹;濁氣被阻礙下降,所以小便困難。這些都是要發展成谷疸的徵兆。這些症狀原本是因太陰寒濕鬱結而引起的。如果誤認為是陽明熱濕發黃,而用瀉下法治療,雖然肚子脹滿暫時減輕,但很快又會復發。這是因為脈搏遲緩,脾臟寒涼的緣故。這段文字闡明了要發展成谷疸是因為脾陰寒涼,不能瀉下的道理。
張氏傷寒心印說,金匱谷疸有兩種症狀,這種就是虛寒而冷凝的症狀。傷寒纘論說,脈搏遲緩,胃虛弱,瀉下沒有益處。所以發汗利小便的方法也沒有用,只能用溫和的方法,例如甘草乾薑湯,先溫暖脾胃,然後再稍微調理胃氣,使胃氣溫和。
夫病酒黃疸。必小便不利。其候心中熱。足下熱。是其證也。
〔程〕夫小便利則濕熱行。不利則熱留於胃。胃脈貫膈。下足跗。上熏胃脘。則心中熱。下注足跗。則足下熱也。
酒黃疸者。或無熱。靖言了。腹滿欲吐。鼻燥。其脈浮者先吐之。沉弦者先下之。(趙本。了。作小。程本。金鑑同。脈經。千金。徐沈魏。並作靖言了了。徐沈云。靖。恐是清字。外臺同千金。作靜。尤同。程本。金鑑。作譫。案了。作小。靖。作譫。並繫於後人改定。故今仍脈經等。作靖言了了。吐。趙本作嘔。非。)
〔尤〕酒黃癉者。心中必熱。或亦有不熱。靜言了了者。則其熱不聚於心中。而或從下積為腹滿。或從上衝為欲吐鼻燥也。腹滿者。可下之。欲吐者。可因其勢而越之。既腹滿且欲吐。則可下。亦可吐。然必審其脈。浮者邪近上。宜先吐。脈沉弦者。則邪近下。宜先下也。
白話文:
患有酒黃疸的人,一定會小便不順暢,同時伴隨心口發熱、腳底發熱,這些都是疾病的症狀。
因為小便順暢,濕熱就能順利排出,若小便不順暢,濕熱就會停留在胃部。胃經連通橫膈膜,向下通往腳踝,向上則熏蒸胃脘,所以會心口發熱。濕熱向下流注腳踝,則會導致腳底發熱。
酒黃疸患者,有的並不會發熱,反而會神志不清,腹部脹滿想吐,鼻子乾燥。如果脈象浮,就要先催吐;如果脈象沉弦,就要先瀉下。
〔沈〕詳先字。要知吐下之後。再以清解餘熱。不待言矣。(案靖。本作竫。靜同。見後漢崔駰傳注。)
千金云。夫人病酒疸者。或無熱。靖言了了。腹滿欲吐嘔者。宜吐之方苦參散七味者是。
苦參散,治人無漸忽然振寒發黃。皮膚黃麴塵出。小便赤少。大便時秘。氣力無異。食飲不妨。已服諸湯散。餘熱不除。久黃者。宜吐下方。
苦參,黃連,瓜蒂,黃柏,大黃,黃芩(各一兩○千金缺今據翼方補之),葶藶(二兩)
白話文:
沈氏說,依照前面的文字,要了解到吐下之後,還要用清涼的方法來消除餘熱,這是不需要多說的。千金方說,婦女患酒疸,有時沒有發熱,靜明先生說得清楚明白,腹部脹滿想吐想嘔的,應該用苦參散來催吐,這七味藥的方子就是這樣。苦參散,用來治療沒有明顯病症,突然發寒發黃,皮膚泛黃,像麴塵一樣的,小便顏色赤紅且少,大便時而秘結,氣力沒有明顯變化,飲食不受影響,已經服用過各種湯劑和散劑,餘熱未除,久久發黃的病症,可以用這個催吐方。方中含有苦參、黃連、瓜蒂、黃柏、大黃、黃芩(各一兩,千金方中缺少,現在根據翼方補上),葶藶(二兩)。
上六味。治下篩。飲服方寸匕。當大吐。吐者日一服。不吐日再亦得下。服五日知。可消息。不覺退更服之。
酒疸。心中熱欲吐者。吐之愈。(趙。吐。作嘔。非。)
〔程〕前證熱深。則懊憹欲吐。今熱微則心中熱。亦欲吐。病屬上焦。故一吐之可愈。
酒疸。下之久久為黑疸。目青面黑。心中如啖蒜齏狀。大便正黑。皮膚爪之不仁。其脈浮弱。雖黑微黃。故知之。(巢源。外臺。無雖黑微黃四字。程。爪。作抓。)
〔尤〕酒疸。雖有可下之例。然必審其腹滿脈沉弦者。而後下之。不然。濕熱乘虛。陷入血中。則變為黑疸。目青面黑。皮膚不仁。皆血變而瘀之徵也。然雖曰黑疸。而其原則仍是酒家。故心中熱氣熏灼。如啖蒜狀。一如懊憹之無奈也。且其脈當浮弱。其色雖黑當微黃。必不如女勞疸之色純黑。而脈必沉也。
白話文:
上六味藥,用來治療下篩症。每次服用方寸匕,應該會引起嘔吐。如果吐了,每天服用一次。如果沒有吐,可以服用兩次,也可以服用瀉藥。服用五天後就會知道效果。如果症狀沒有減輕,就繼續服用。
酒疸患者,如果心中發熱想要嘔吐,就讓他們嘔吐,這樣病就會好了。 (趙註:嘔吐,不是指作嘔,而是真的要吐出來。)
(程註:之前的症狀是熱氣深入體內,所以感到煩躁、想吐。現在熱氣較輕,只是心中發熱,也想要嘔吐。因為病症在於上焦,所以只要吐出來就能治癒。)
酒疸患者,如果長期服用瀉藥就會變成黑疸。眼睛發青,臉色發黑,心中感覺像吃蒜泥一樣,大便呈黑色,皮膚和指甲失去知覺。脈象浮弱,雖然顏色偏黑,但還是帶點微黃。所以能判斷是黑疸。(巢源:《外臺秘要》中沒有「雖黑微黃」四字。程註:爪,應該寫作抓。)
(尤註:酒疸患者,雖然有可以服用瀉藥的案例,但一定要先檢查他們的腹部是否脹滿、脈象是否沉而弦。只有符合這些條件才能服用瀉藥。否則,濕熱之氣乘虛而入,就會進入血液,變成黑疸。眼睛發青,臉色發黑,皮膚失去知覺,都是血液變化瘀積的徵兆。雖然叫做黑疸,但其本質仍然是酒疸。所以心中熱氣熏灼,就像吃蒜泥一樣,就像煩躁時無奈的感覺。而且脈象應該浮弱,顏色雖然偏黑,但應該帶點微黃,不像女勞疸的顏色完全是黑色,而且脈象應該是沉的。)
〔鑑〕趙良曰。便如黑漆。其目青與脈浮弱。皆血病也。
〔魏〕黃變為黑。如物之初被火灼則黃。久被火熏則黑也。
巢源云。黑疸之狀。苦小腹滿。身體盡黃。額上反黑。足下熱。大便黑是也。夫黃疸。酒疸。女勞疸。久久多變為黑疸。千金。茵陳大黃等七味方云。夫黃髮已久。變作桃皮色。心下有堅。嘔逆不下飲食。小便極赤色少。四肢逆冷。脈深沉極微細遲者。不宜服此方。得下必變啘也。
案桃皮色。蓋謂帶黑不明潤。故附記備考。案汪氏醫學原理云。雖黑微黃者。難治。未知何據。
師曰。病黃疸。發熱煩喘。胸滿口燥者。以病發時。火劫其汗。兩熱所得。然黃家所得。從濕得之。一身盡發熱。面黃肚熱。熱在裡當下之。(兩熱所得之所字。程金鑑作相。面黃。趙本。脈經。作而黃。徐程沈魏尤並同。案面當作而。)
白話文:
趙良說,如果病人皮膚像黑漆一樣,眼睛青綠,脈象浮弱,都是血病。
黃疸顏色會從黃變黑,就像東西剛被火燒時是黃色的,時間久了被熏就會變黑。
巢源說,黑疸的症狀是腹痛、腹脹,全身發黃,額頭反而發黑,腳底發熱,大便黑色。黃疸、酒疸、女勞疸,時間久了都會變成黑疸。《千金方》中茵陳大黃等七味藥的方子說,如果黃疸已經很久了,變成桃皮色,心口有硬塊,嘔吐,吃不下東西,小便顏色鮮紅且少,四肢冰冷,脈象沉深、細小、遲緩,就不適合服用這個方子,因為服藥後病情可能會加重。
這裡的桃皮色指的是帶黑色,不光亮、不潤澤,所以特別記錄備查。汪氏醫學原理中說,即使是黑中帶黃的黃疸也很難治,但不知道這句話的依據是什麼。
老師說,黃疸患者如果發熱、呼吸急促、胸悶口渴,說明病情發作時,體內熱氣過盛,導致汗液減少,這就是「兩熱所得」。但黃疸的根本原因是濕氣過盛,所以患者全身發熱、臉黃、肚子熱,熱氣在體內,需要用藥物來排泄出去。(「兩熱所得」中的「所」字,程金鑑版本作「相」,「面黃」一詞,趙本、脈經作「而黃」,徐程沈魏尤等版本都一樣。這裡「面」應該改成「而」。)
〔魏〕此病發時。乃風寒外感之病發也。
〔尤〕煩滿燥渴。病發於熱。而復以火劫之。以熱遇熱。相得不解。則發黃疸。然非內兼濕邪。則熱與熱相攻。而反相散矣。何癉病之有哉。故曰黃家所得。從濕得之。明其病之不獨因於熱也。而治此病者。必先審其在表在裡。而施或汗或下之法。若一身盡熱。而腹熱尤甚。則其熱為在裡。里不可從表散。故曰當下。
〔鑑〕但捫其肚熱。其熱在裡。當下之。
〔沈〕即梔子大黃湯之意也。
脈沉。渴欲飲水。小便不利者。皆發黃。
〔鑑〕脈沉。主裡也。渴欲飲水。熱瘀也。小便不利。濕鬱也。熱瘀濕鬱於裡。故發黃也。首條謂脈浮緩緊數。皆令發黃。是得之於外因也。此條脈沉。亦令發黃。是得之於內因也。故治黃有汗下二法也。李彣曰。脈沉而渴。渴欲飲水。小便不利。則濕熱內蓄。無從分消。故發黃也。
白話文:
魏氏曰:
此病發作時,乃因風寒外感而發病。
尤氏曰:
病人感到煩躁、肚子飽滿、口渴,這是因熱病而發作,並且又被火氣所傷害。熱氣遇上熱氣,相互交纏,無法化解,就會導致發黃疸。然而,若不兼有濕邪,熱氣與熱氣互相攻擊,反而會互相消散,怎麼會有黃疸病呢?所以說,黃疸病的病因,是由濕氣所致,由此可見,黃疸病不單單是因熱氣所致。治療此病,必須先辨明病情是屬於表症還是裡症,再決定用汗法或下法治療。若病人全身都發熱,而腹部尤其熱,則熱氣在裡,裡症不可從表散,故應該用下法治療。
鑑氏曰:
只要摸病人肚子很熱,就知道熱氣在裡,應該用下法治療。
沈氏曰:
這就如同梔子大黃湯的藥性。
脈沉、口渴想喝水、小便不順暢,都會導致發黃。
鑑氏曰:
脈沉,主裡症。口渴想喝水,熱氣瘀積。小便不順暢,濕氣鬱結。熱氣、瘀血、濕氣鬱結在裡,就會導致發黃。第一條提到脈浮緩緊數,皆可導致發黃,這是因外因所致。而這一條提到脈沉,也導致發黃,這是因內因所致。所以治療黃疸有汗法和下法兩種方法。李彣說,脈沉而口渴,想喝水,小便不順暢,說明濕熱內蓄,無法消散,所以才會發黃。
腹滿舌痿黃。躁不得睡。屬黃家。(〔原注〕舌痿。疑作身痿。○案舌痿。諸注並云。作身痿。但尤仍原文釋之非。魏云。痿當作委。舌苔色正黃。無間色。亦非。躁。趙徐沈作燥。非。)
〔徐〕腹滿。里證也。乃有腹滿。而如身痿黃。躁不得睡。瘀熱外行。此發黃之漸也。故曰屬黃家。見當圖治於將成。不得俟既成。而後藥之也。
案痿黃。即萎黃。謂身黃不明潤。沈云。濕熱鬱蒸。則腹滿身痿。津血枯燥。土色外越。故黃躁不得眠。此以痿為痿弱之義。且黃躁連讀。謬亦太甚。
黃疸之病。當以十八日為期。治之十日以上瘥。反劇為難治。(劇。趙本作極。)
白話文:
肚子脹滿,舌頭萎縮發黃,心煩意亂睡不著,這是黃疸的症狀。應該及早治療,避免病情加重。黃疸病程大約十八天,治療十天以上就會好轉,如果病情反覆加重則難以治療。
〔鑑〕高世栻曰。十八日。乃脾土寄旺於四季之期。十日。土之成數也。黃疸之病。在於脾土。故當以十八日為期。然治之宜先。故治之十日以上。即當瘥。至十日以上不瘥。而疸病反劇者。是謂難治。謂土氣虛敗。不可治也。
疸而渴者。其疸難治。疸而不渴者。其疸可治。發於陰部。其人必嘔。陽部。其人振寒而發熱也。(陽部上。脈經。千金。程本。金鑑。有發於二字。是發熱之發。巢源千金作微。)
〔沈〕此言表病易治。里病難治也。胃中濕熱。蒸越皮膚。則一身盡黃。雖發於外。當以表裡陰陽辨證。則知可治與難治。若疸而渴者。邪雖外越。胃中濕熱。半居於內。耗竭津液。則渴。津枯血燥。陽火亢極。表裡皆邪。故曰難治。不渴者。熱邪一發。盡越於表。里無餘蘊。
白話文:
高世栻說,十八日是脾土在四季中旺盛的時期,十日是土的成數。黃疸病在脾土,所以應該以十八日為期治療。但治療應該提前,所以十日以上就能痊癒。如果十日以上還沒好,反而更嚴重,這就是難治,說明脾土氣虛敗,不可治。
如果黃疸病人感到口渴,則黃疸難治;如果沒有口渴,則黃疸可治。黃疸發於陰部,病人必會嘔吐;發於陽部,病人則會發冷發熱。
這段話的意思是,表病容易治,里病難治。胃中濕熱蒸發到皮膚,就會全身發黃。雖然發於外,但要從表裡陰陽的角度辨證,才能知道是否可治。如果黃疸病人口渴,邪氣雖然外越,但胃中濕熱有一半還在裡面,消耗了津液,所以口渴。津液枯竭,血液乾燥,陽火亢盛,表裡都有邪氣,所以難治。如果沒有口渴,說明熱邪全部發到外面,裡面沒有餘留,所以可以治。
一解表而即散。故曰可治。然邪在胸膈胃腑之裡。為發陰部。內逆上衝。其人必嘔。其邪盡發皮殼之表為陽部。乃太陽所主。故振寒而發熱也。
案疸。本作癉。癉熱也。故有消癉癉瘧等之稱。而熱鬱發黃。謂之黃疸。疸乃非黃病之謂。字書。注疸字云。黃病也。誤。然如本條單言疸者。蓋省黃字也。亦不必拘耳。
谷疸之為病。寒熱不食。食即頭眩。心胸不安。久久發黃。為谷疸。茵陳蒿湯主之。(黃下。肘後。有失飢大食胃氣衝熏所致十字。)
〔程〕濕熱與宿谷相搏。留於胃中。因作谷疸。
〔尤〕谷疸為陽明濕熱瘀郁之證。陽明既郁。榮衛之源。壅而不利。則作寒熱。健運之機。窒而不用。則為不食。食入則適以助濕熱。而增逆滿。為頭眩心胸不安而已。
白話文:
如果能解開表面的寒邪,那麼病就會散去,所以說可以治癒。但是邪氣如果停留在胸膈、胃腑之內,就會發於陰部,內逆上衝,病人就會嘔吐。如果邪氣全部發散到皮殼表面,就屬於陽部,這是太陽經所主,所以就會出現發冷發熱的症状。
「疸」這個字,原本寫作「癉」,「癉」是指熱病,所以有「消癉」、「癉瘧」等稱呼。當熱邪鬱結而導致皮膚發黃時,就叫做黃疸。而「疸」並不是指黃病,字書上注釋「疸」字說它是黃病,這是錯誤的。但是像這篇文章中單獨說「疸」時,其實是省略了「黃」字,也不用拘泥於字面。
谷疸這種病,患者會有寒熱交加、不想吃飯的症状,吃飯就會頭暈目眩,心胸不安,時間久了就會發黃,這就是谷疸。茵陳蒿湯可以治療這種疾病。(黃下:肘後,有失飢大食胃氣衝熏所致十字。)
程氏說:濕熱與宿穀互相搏擊,停留在胃中,就會引起谷疸。
尤氏說:谷疸是陽明經濕熱鬱結的症状。陽明經鬱結,榮衛之源阻塞不通暢,就會出現寒熱交加的症状;運化食物的功能受阻,就會不想吃飯;吃東西反而會加重濕熱,更加逆滿,所以會頭暈目眩、心胸不安。
〔徐〕頭眩。為谷疸第一的據也。觀方下注云。一宿腹減。此亦必小便不快。而腹微脹可知。
茵陳蒿湯方
茵陳蒿(六兩),大黃(二兩),梔子(十四枚○陽明篇有擘字)
上三味。以水一斗。先煮茵陳。減六升。內二味。煮取三升。去滓分溫三服。小便當利。尿如皂角汁狀。色正赤。一宿腹減。黃從小便去也。
〔程〕茵梔以導之。則濕熱行矣。大黃以下之。則宿谷去矣。苦以泄之之劑也。
徐氏傷寒類方云。先煮茵陳。則大黃從小便出。此秘法也。
千金茵陳湯。傷寒七八日。內實瘀熱結。身黃如橘。小便不利。腹微脹滿。宜下之方。(即本方○與陽明篇文少異。故附載之。)
白話文:
頭昏眼花,是膽囊炎初期的一個徵兆。如果一夜之間肚子減小,就一定尿液排泄不暢,並且肚子微微脹滿,可以由此判斷。
茵陳蒿湯的組成:茵陳蒿六兩,大黃二兩,梔子十四枚。
將這三味藥用一斗水先煮茵陳,煮到只剩下六升時,加入大黃和梔子,繼續煮到剩下三升,去渣,分三次溫服。服用後應該小便通暢,尿液像肥皂水一樣,顏色鮮紅。一夜之間肚子減小,黃疸從尿液中排出。
茵陳和梔子引導濕熱排出體外,大黃向下引導,將積聚的穀食排泄出去。這是一個苦寒瀉下的方劑。
徐氏《傷寒類方》記載,先煮茵陳,大黃就會從尿液中排出,這是秘訣。
《千金方》的茵陳湯用於傷寒發病七、八天,內實瘀熱結聚,身體發黃像橘子一樣,小便不利,肚子微微脹滿,需要下瀉的患者。這個方子與《陽明篇》中的方子略有差異,所以附載在此。
外臺範汪療谷疸。茵陳湯。(即本方。)
又小品三物茵陳蒿湯。療黃疸身目皆黃。皮膚麴塵出。
茵陳蒿(一把),梔子(二十四枚),石膏(一斤),○千金加大黃(二兩)
上三味。以水八升。煮取二升半。去滓。以猛火燒石膏。令正赤。投湯中。沸定取清汁。適寒溫服一升。自覆令汗出。
又廣濟。茵陳丸。療黃疸遍身面悉黃。小便如濃梔子汁。
於本方。去梔子。加黃芩枳實。蜜丸。
又必效茵陳湯。及丸。療一切黃。蔣九處得其父遠使得黃。服此極效。
白話文:
外臺範汪治療黃疸,用茵陳湯,也就是這個方子。
另外,小品方中也有三物茵陳蒿湯,治黃疸,全身和眼睛都發黃,皮膚上像長了麴塵。
藥方是:茵陳蒿一把、梔子二十四枚、石膏一斤,千金方中還加了二兩大黃。
將三味藥用八升水煎煮成二升半,去渣。用猛火燒石膏,燒到通紅,放入湯中,沸騰後取清汁,趁溫服下一升,蓋好被子讓汗出。
另外,廣濟方中還有茵陳丸,治療黃疸,全身和臉都發黃,小便像濃梔子汁。
這個方子去掉梔子,加入黃芩和枳實,做成蜜丸。
此外,必效茵陳湯和丸,能治各種黃疸。蔣九曾用此方治好他父親的黃疸,效果極佳。
於本方加黃芩。
千金茵陳湯。主黃疸酒疸酒癖。身體面目盡黃方。(按外臺云。太醫校尉史脫處。)
於本方。加黃芩黃連人參甘草。
又治發黃。身面目悉黃如金色。小便如濃煮柏汁。
於本方。加黃芩柴胡升麻龍膽。
又治發黃方。
於本方。加黃柏黃連。丸方更加黃芩。
黃家日晡所發熱。而反惡寒。此為女勞得之。膀胱急少腹滿。身盡黃。額上黑。足下熱。因作黑疸。其腹脹如水狀。大便必黑。時溏。此女勞之病非水也。腹滿者難治。硝石礬石散主之。(之病。千金。作疸一字。)
白話文:
這個方子中加入黃芩,叫做千金茵陳湯,主要用來治療黃疸、酒疸、酒癖,患者全身和臉都發黃。另外,這個方子也可以加入黃芩、黃連、人參、甘草來治療發黃,患者全身和臉都發黃,像是金色的,小便像濃煮的柏樹汁。再者,這個方子還可以加入黃芩、柴胡、升麻、龍膽來治療發黃。此外,這個方子也可以加入黃柏、黃連,如果做成丸藥的話,還要再加入黃芩。黃家在下午發熱,反而會畏寒,這是因為勞累所導致的,膀胱急迫、小腹脹滿、全身發黃、額頭發黑、腳底發熱,所以叫做黑疸,肚子脹滿像充滿水一樣,大便一定是黑的,而且時常稀軟,這是勞累所致的病,不是水腫,肚子脹滿很難治癒,用硝石礬石散來治療。
〔鑑〕此詳申女勞疸之為病。黃疸日晡所發熱。乃陽明熱症。當不惡寒也。而反惡寒者。非陽明熱症。此或為女勞得之也。女勞得之疸證。雖膀胱急少腹滿。而小便自利。身雖盡黃。而額上則黑。雖發熱惟足下甚。此少陰熱。因作黑疸也。故腹脹如水狀。而大便必黑時溏。知非水脹病。
乃為女勞得之疸脹病也。時溏黑色者。亦臟病及血之徵也。血病者顏必變。豈有色黑而血不病者乎。女勞疸腹滿者。為難治。以其脾胃兩敗也。以硝石入血消堅。礬石入氣勝濕。然此方治標固宜。非圖本之治。世久書訛。姑辨其理也。
〔尤〕黃家日晡所。本當發熱。乃不發熱。而反惡寒者。此為女勞。腎熱所致。與酒疸谷疸不同。酒疸谷疸。熱在胃。女勞疸熱在腎。胃淺而腎深。熱深則外反惡寒也。膀胱急。額上黑。足下熱。大便黑。皆腎熱之徵。雖少腹滿脹。有如水狀。而實為腎熱。而氣內蓄。非脾濕而水不行也。
白話文:
【鑑】此詳細說明瞭婦人勞累引起的黃疸病症。黃疸在下午時分發熱,這是陽明經的熱症狀,通常不會感到畏寒。如果反而感到畏寒,則不是陽明經的熱症狀,這可能是婦人勞累導致的黃疸。婦人勞累引起的黃疸,雖然膀胱緊張、小腹飽滿,但尿液卻自行通暢。全身雖然黃染,但額頭卻呈黑色。即使發熱,但腳底特別嚴重,這是少陰經熱症引起的黑色黃疸。因此腹部膨脹如水一樣,大便必然是黑色且時常溏薄,可以知道這並非水脹病。
這是婦人勞累引起的黃疸脹病。時常溏出黑色,也是內臟疾病影響血液的表現。血液病變時,臉色必然會改變,怎會有黑色的臉色而血液沒有問題呢?婦人勞累引起的黃疸,腹部飽滿,這比較難治療,因為脾胃都已衰弱。使用硝石進入血液消除堅硬,礬石進入氣體勝過濕氣。然而,這種方劑是針對表面的治療,而非根本的治療。時代久遠後,書寫有誤,暫且辨明其中的道理。
【尤】黃疸患者在下午時分,原本應該發熱,卻不發熱,反而畏寒,這是由於婦人勞累所導致的腎熱。與酒疸和谷疸不同,酒疸和谷疸的熱在胃部,而婦人勞累引起的黃疸的熱在腎部。胃淺而腎深,熱度越深,外在反而畏寒。膀胱緊張、額頭呈黑色、腳底熱、大便呈黑色,都是腎熱的表現。雖然少腹飽滿,有如水狀,但實際上是腎熱,而氣體內蓄積,而不是脾濕導致水分無法運行。
硝石礬石散方(外臺。引仲景傷寒論云。肘後。小品。崔氏。文仲。千金。範汪深師並同。)
硝石,礬石(燒等分○硝石下外臺尤本有熬黃二字)
上二味。為散。以大麥粥汁。和服方寸匕。日三服。病隨大小便去。小便正黃。大便正黑。是候也。(候上。徐沈尤。有其字。○外臺云。大麥則須是無皮麥者。)
〔程〕內經曰。中滿者泄之於內。潤下作咸。硝石之苦鹹。礬石之酸鹹。皆所以泄中滿。而潤下。使其小便黃。而大便黑也。然硝石。主胃脹閉。滌蓄結。礬石主熱在骨髓。而經言勞者溫之。是方得無太峻歟。然所服者。方寸匕耳。和以大麥粥汁。正所以寬胃而益脾也。(案硝石。即火硝。時珍辨之。詳矣。下大黃硝石湯同。)
白話文:
硝石礬石散方
(此方出自《外臺秘要》,引自《傷寒論》、《肘後備急方》、《小品方》、《崔氏》、《文仲》、《千金方》、《範汪深師》等書,內容一致。)
方劑:
硝石、礬石(各燒成粉末,等量混合。硝石部分,外臺秘要版本中另有「熬黃」二字。)
服法:
將上述二味藥材研成細末,以大麥粥汁調和,每次服用方寸匕(約現代一湯匙),一日三次。疾病會隨著大小便排出,小便呈正黃色,大便呈正黑色,即為痊癒之兆。(徐沈尤版本中,在「候」字後,另有「其」字。外臺秘要版本中,另註明「大麥須是無皮麥」。)
註解:
程氏註:
《內經》云:「中滿者泄之於內,潤下作咸。」硝石苦鹹,礬石酸鹹,皆能泄去腹中積聚之物,潤下通便,使其小便呈黃色,大便呈黑色。然而硝石主治胃脹閉塞,滌除積聚;礬石主治熱在骨髓。而經書又云「勞者溫之」,此方是否過於峻猛呢?但所服藥量僅為方寸匕,且以大麥粥汁調和,正是為了緩和胃氣,滋養脾胃。
(硝石即火硝,李時珍在《本草綱目》中已有詳盡辨析,下文大黃硝石湯亦同。)
喻氏法律云。硝石礬石散。從來不解用硝石之義。方書俱改為滑石礬石散。且並改大黃硝石湯。為大黃滑石湯。醫學之陋。一至此乎。夫男子血化為精。精動則一身之血俱動。以女勞而碩其精。血必繼之。故因女勞而尿血者。其血尚行。猶易治也。因女勞而成疸者。血瘀不行。
為難治矣。甚者血瘀之久。大腹盡滿。而成血蠱。尤為極重。而難治矣。味仲景之文。及制方之意。女勞疸。非亟去其膀胱少腹之瘀血。萬無生路。在傷寒熱瘀膀胱之證。其人下血乃愈。血不下者。用抵當湯下之。亦因其血之暫結。可峻攻也。此女勞疸。蓄積之血。必匪朝夕。
白話文:
喻氏法典說:硝石、礬石散,一直以來都不明白使用硝石的道理,所以藥書都把配方改成滑石、礬石散,甚至連大黃、硝石湯也被修改成了大黃、滑石湯。醫學的淺薄竟然到了這種地步嗎?男人的血液會轉化為精液,如果精液流動,全身的血液也會跟著流動。因為性交過度導致精液大量流失,血液就會接替它。因此,由於性交過度而出現尿血的人,他的血液還能流通,相對較容易治療。但是如果是因為性交過度而患上黃疸病的人,血液淤堵不能流通,就非常難治了。更嚴重的是,如果血液淤堵時間長達數日,腹部腫脹到極點,就成了血癥,更是極端嚴重而且很難治療。根據張仲景的文章和他制定處方的意思,對於女性勞累引起的黃疸病,如果不立即去除膀胱和小腹中的淤血,是沒有生存希望的。在《傷寒論》中提到,有熱症並且膀胱出血的人,在排泄出血液後才能康復;如果不出血的話,就要服用抵當湯進行強力攻擊,也是因為血液只是短暫凝固而已。但對於女性勞累引起的黃疸病來說,淤血已經堆積了很久,不可能在一兩天內解決掉。
峻攻無益。但取石藥之悍。得以疾趨。而下達病所。硝石。鹹寒走血。可消逐其熱瘀之血。故以為君。礬石。本草。謂其能除痼熱在骨髓。用以清腎及膀胱臟腑之熱。並建消瘀除濁之功。此方之極妙者也。以陳無擇之賢。模稜兩可。其說謂無發熱惡寒。脈滑者用此湯。若發熱惡寒。
其脈浮緊。則以滑石石膏治之。青天白日。夢語喃喃。況其他乎。世豈有血蓄下焦。反見浮滑且緊之脈者乎。妄矣妄矣。何氏醫碥云。傷寒陽明證。發熱者。必不惡寒。乃濕與熱瘀痹於內。表陽不宣。故惡寒也。此乃辨證之法。額最高。火氣之所熏。故黑。先則額黑。後則周身皆黑。
白話文:
急着猛攻病情毫无益处,反而要用石药的强劲力量,迅速抵达病灶。硝石性寒凉,走入血脉,能消散热瘀积血,因此作为主药。矾石,本草书中记载能去除骨髓中的顽固热症,用来清热肾脏和膀胱等内脏,并能消散瘀血、去除浊气。此方最为精妙之处在于,陈无择以其高明医术却模棱两可,他说若无发热恶寒、脉象滑利者可用此方,若发热恶寒、脉象浮紧则用滑石、石膏治疗。青天白日,梦语喃喃,更何况其他?世上岂有血瘀积在下焦,反而出现浮滑紧脉的人呢?真是荒谬!何氏医碥书中说,伤寒阳明证,发热者必然不恶寒,而是湿气与热瘀阻滞于内,表阳不宣,所以才会恶寒。这就是辨证的方法。额头最高处是火气熏蒸之处,所以会发黑,一开始额头发黑,后来全身都会发黑。
故作黑疸。硝石。鹹寒除熱。礬石。除痼熱在骨髓。大麥粥調服。恐傷胃也。然此方難用。
肘後方云。女勞疸。身目皆黃。發熱惡寒。小腹滿急。小便難。由大勞大熱交接後入水所致。治之方。(即本方。)
又治交接勞復。陰卵腫。或縮入腹。腹中絞痛。或便絕。(即本方。)
千金云。濕疸之為病。始得之一身盡疼。發熱面色黑黃。七八日後壯熱。熱在裡。有血當下。去之如豚肝狀。其小腹滿者。急下之。亦治一身盡黃。目黃腹滿。小便不利方。
於本方。硝石。代滑石。(王氏準繩。載滑石散。治女勞疸。即此方。注云。按此即前硝石方。硝與滑字形相近。未知孰是。兩存之。)
白話文:
黑色疸病可以使用硝石治療,硝石性寒,可以去除熱症。礬石則可以去除骨髓中的頑固熱症,用大麥粥調和服用,但要注意避免傷胃。這個方子比較難用。
《肘後方》記載,女勞疸症,身體和眼睛都發黃,發熱怕冷,小腹脹滿急痛,小便困難,是由於過度勞累和發熱後接觸水所致。治療方法就是這個方子。
這個方子也能治療勞累後陰部腫脹、縮入腹中,腹部絞痛,或便秘的症狀。
《千金方》記載,濕疸病剛開始時全身疼痛,發熱,臉色發黑發黃,七八天後發熱加重,熱氣深入體內,有血塊排出,形狀像豬肝一樣。如果小腹脹滿,要及時排泄。這個方子也用於治療全身發黃,眼睛發黃,小腹脹滿,小便不利的症狀。
這個方子中,硝石可以用滑石代替。王氏準繩記載,滑石散可以用於治療女勞疸,就是這個方子。注釋中說,這個方子就是之前提到的硝石方,硝和滑兩個字形狀相似,難以辨別,所以兩個都保留。
又黃疸之為病。日晡所發熱惡寒。小腹急。身體黃額黑。大便溏黑。足下熱。此為女勞。腹滿者難治。治之方。
滑石,石膏(各等分),服法與本方同(外臺。引千金翼云。小品。千金。備急。文仲並同。)
千金翼。瀉腎散。主男女諸虛不足。腎氣之方。
即本方。不用大麥粥。用粳米粥。
酒黃疸。心中懊憹。或熱痛。梔子大黃湯主之。
〔徐〕前酒疸正條。尚有不能食欲吐。後各變證。如小便不利。足下熱。腹滿不一。此獨舉心中懊憹。為酒疸第一的據也。
白話文:
黃疸病患者,常在下午發燒怕冷,下腹部疼痛,身體發黃、額頭發黑,大便稀軟且黑,腳底發熱,這是勞損所致。如果腹脹,就難以治療。治療方法是,滑石、石膏各等份,服用方法與其他方劑相同。
千金翼中的瀉腎散,主要針對男女虛弱、腎氣不足。
這個方子不需要用大麥粥,改用粳米粥即可。
酒黃疸患者,常感到心煩意亂,或胸口發熱疼痛,可以用梔子大黃湯治療。
之前的酒疸篇章,還提到了食慾不振、嘔吐等症狀,以及小便不利、腳底發熱、腹脹等後續變化。而這裡單獨列出心煩意亂作為酒疸的首要症狀,是有道理的。
〔魏〕為實熱之邪立法也。梔子大黃。大苦寒之品。以泄之。枳實以開破之。香豉以升散之。酒家積鬱成熱。非此不當其施也。
喻氏法律云。此治酒熱內結。昏惑懊憹之劑。然傷寒證中有云。陽明病。無汗。小便不利。心中懊憹者。身必發黃。是則諸凡熱甚於內者。皆足致此。非獨酒也。
梔子大黃湯方(外臺。引仲景傷寒論云。肘後。千金同。名梔子枳實豉大黃湯。千金翼。名梔子湯。)
梔子(十四枚),大黃(一兩),枳實(五枚),豉(一升)
上四味。以水六升。煮取二升。分溫三服。
肘後云。酒疸者。心懊痛。足脛滿。小便黃。飲酒發赤斑黃黑。由大醉當風。入水所致。治之方。(即本方。)
白話文:
這個方子是針對實熱邪氣造成的疾病而設計的。梔子和大黃都是苦寒的藥物,可以瀉熱;枳實可以開破積滯;香豉則可以升散鬱氣。酒家積鬱成熱,只有用這個方子才能有效治療。
喻氏在醫書中提到,這個方子治療酒熱內結,昏惑懊憹的症狀。傷寒論中也有記載,陽明病患者,無汗,小便不利,心中懊憹,身體會發黃。所以,凡是內熱過盛的人,都可能出現這種症狀,不只是喝酒的人。
梔子大黃湯的藥方如下:梔子十四枚,大黃一兩,枳實五枚,豉一升。以上四味,用水六升,煮取二升,分溫三服。
肘後醫書記載,酒疸患者會出現心懊痛、足脛滿、小便黃、飲酒後發赤斑黃黑等症狀,這是由於大醉後當風或入水所導致。治療方法就是用這個方子。
千金。枳實大黃湯。治傷寒飲酒。食少飲多。痰結髮黃。酒疸心中懊憹。而不甚熱。或乾嘔方。(即本方。)
諸病黃家。但利其小便。假令脈浮。當以汗解之。宜桂枝加黃耆湯主之。(方見水氣病中。○千金。載本方。用黃耆五兩。)
〔沈〕此風多濕少。邪機向表。通治之方也。諸病黃家。乃胃中濕熱釀成。而濕性下流。當從下驅為順。故但利小便。而為常法。假令脈浮。則濕少風多。而風性通揚。邪機在表。當以汗解。不可拘利小便為常矣。故用桂枝。和營衛而解肌表之邪。風為表虛。加黃耆而實腠理。啜熱稀粥為助。使周身微微小汗。則肌表之邪去。而雖有里濕。亦從下滲矣。
白話文:
《千金方》中的「枳實大黃湯」可以治療傷寒、飲酒後食慾不振、飲水過多、痰結發黃、酒疸、心煩意亂,但又不發熱,或乾嘔的情況。
對於各種黃疸症,通常以利尿為主要治療方法。但如果脈象浮,則應以發汗的方式治療,可以使用《千金方》中的「桂枝加黃耆湯」。
沈氏認為,這種黃疸症是濕氣較多而風氣較少,邪氣侵犯肌表,因此用發汗解表的方法來治療。而各種黃疸症,主要是胃中濕熱積聚而導致,濕氣的特性是向下流動,所以利尿是常用的治療方法。但如果脈象浮,則濕氣較少而風氣較多,風氣容易上揚,邪氣在肌表,就需要用發汗的方法治療,不能一味地利尿。因此使用桂枝來調和營衛,解表散邪,黃耆來補虛固表,配合熱稀粥,使全身微微出汗,將肌表邪氣排出,即使有內濕也會隨之向下滲出。
徐云。黃疸家。不獨谷疸酒疸女勞疸有分別。即正黃疸病邪。乘虛所著不同。予治一黃疸。百藥不效。而垂斃者。見其偏於上。令服鮮射干一味。斤許而愈。又見一偏於陰者。令服鮮益母草一味。數斤而愈。其凡黃疸初起。非系谷疸酒疸女勞疸者。輒令將車前根葉子。合搗取自然汁。
酒服數碗而愈。甚有臥床不起者。令將車前一味。自然汁數盂。置床頭。隨意飲之而愈。然則汗下之說。亦設言以啟悟。其可無變通耶。案此等治法。出於繩墨之外。所謂草頭藥者。亦有效驗。故附載之。
白話文:
徐雲說:黃疸病症,不只是谷疸、酒疸、女勞疸有差別,即使是正黃疸,病邪乘虛所著的不同,也會導致不同的表現。我曾經治療一位黃疸病人,百藥無效,病情危重,眼看就要不行了。我觀察到他的病症偏在上焦,就讓他服用鮮射干一味,約一斤左右,就治好了。還有一位病人,病症偏於下焦,我讓他服用鮮益母草一味,數斤左右就治好了。
凡是黃疸初起,不是谷疸、酒疸、女勞疸的,我都會讓他們將車前草的根和葉搗碎取汁,用酒服用數碗,就可以治好。有些病人臥床不起,我就讓他們將車前草的汁液裝在碗裡,放在床頭,隨意飲用,也能治好。所以,古人關於汗下治法的說法,也只是用來啟發我們思考,難道就不能有變通嗎?
這些治療方法,都超出了傳統醫書的範疇,屬於民間偏方,但卻有奇效。所以,我把這些記載下來,供大家參考。
外臺。許仁則。療急黃。始得大類天行病。經三兩日。宜合麻黃等五味湯服之。發汗以泄黃勢方。
麻黃(三兩),葛根(五兩),石膏(八兩),生薑(六兩),茵陳(二兩)
上以水八升。煮取二升七合。去滓。分溫三服。覆被微取汗以散之。案黃家脈浮熱盛者。桂枝加黃耆湯非所宜。此方有大青龍之意。當隨證撰用。故附於此。
白話文:
外臺書中許仁則治療急黃症,認為起初類似天行病,持續三兩天後,應該服用麻黃等五味湯,透過發汗來洩去黃疸。方劑中包含麻黃三兩、葛根五兩、石膏八兩、生薑六兩、茵陳二兩。將藥材以八升水煮成二升七合,去渣後分三次溫服,蓋被微微出汗散熱即可。需要注意的是,如果患者脈象浮熱盛,則桂枝黃耆湯並不適用。此方有類似大青龍湯的功效,應根據患者實際症狀靈活運用,所以在此附上。
諸黃。豬膏發煎主之。
〔程〕扁鵲有療黃經。明堂。有烙三十六黃法。皆後人所未見。唯聖濟總錄。載三十六黃。方論詳明治法始備。今豬膏發煎。能治諸黃。當是黃之輕者。可從小便而去。至若陰黃急黃女勞之屬。豈豬膏發煎。所能治乎。醫者審之。
〔尤〕此治黃疸。不濕而燥者之法。按傷寒類要云。男子女人。黃疸飲食不消。胃脹。熱生黃衣在胃中。有燥屎使然。豬膏煎服則愈。蓋濕熱經久。變為堅燥。譬如盒曲。熱久則濕去而干也。本草豬脂利血脈。解風熱。亂髮消瘀開關格。利水道。故曰病從小便出。
白話文:
諸黃。豬膏發煎主之。
**〔程〕**扁鵲有治療黃疸的經典《明堂》,其中記載了烙治三十六種黃疸的方法,這些方法都是後世醫家未曾見過的。只有《聖濟總錄》中記載了三十六種黃疸的方論,詳盡闡述治療方法,才算是完備。現在的豬膏發煎能治諸黃,應該是黃疸較輕的症狀,可從小便排出。至於陰黃、急黃、女勞等黃疸,豈是豬膏發煎所能治療的嗎?醫者應當慎重考慮。
**〔尤〕**此法用於治療不濕而燥的黃疸。根據《傷寒類要》記載,男子女人患黃疸,飲食不消化,胃脹,熱氣生黃衣在胃中,是因為有燥屎引起的。用豬膏煎服就能治癒。這是因為濕熱久久不消,就會變成堅燥,就像麴一樣,熱久了就會失去水分而乾燥。本草記載豬脂能利血脈,解風熱,亂髮消瘀開關格,利水道。所以說病從小便排出。
豬膏(發煎方外臺。引仲景傷寒論云。肘後。備急。文仲。千金。古今錄驗。深師。範汪同。)
豬膏(半斤○外臺。作八兩。),亂髮(如雞子大三枚○肘後外臺作一枚)
上二味。和膏中煎之。發消藥成。分再服。病從小便出。(味下。外臺有內發二字。藥成。作盡研絞去膏細滓七字。方後云。大醫校尉史脫家婢再病。胃中干糞下。便瘥。神驗。)
案外臺。引肘後。療黃疸者。一身面目悉黃。如橘柚。暴得熱。外以冷迫之。熱因留胃中。生黃衣。熱熏上所致方。豬脂一斤。上一味。煎成者。溫令熱。盡服之。日三。燥屎當下。下則稍愈便止。證類本草。引傷寒類要。尤則採之於證類也。今本肘後無考。外臺。又引近效。主療亦同。
白話文:
古代醫書記載,治療黃疸的方子是用豬膏和頭髮煎煮而成。豬膏半斤或八兩,頭髮如雞蛋般大小三枚,將兩者混合煎煮至頭髮溶解,分成兩份服用,病症會隨著小便排出。此方據說是出自《肘後備急方》,也見於其他醫書如《傷寒論》、《千金方》等。
肘後。女勞疸者。身目皆黃。發熱惡寒。小腹滿急。小便難。由大勞大熱。交接後入水所致治之方。(即本方○喻氏法律引肘後云。蓋女勞疸。血瘀膀胱。非直入血分之藥。必不能開。然虻蛭過峻。礬石過燥。明是治血燥矣。)
徐云。予友駱天遊黃疸腹大如鼓。百藥不效。用豬膏四兩。發灰四兩。一劑而愈。仲景豈欺我哉。
黃疸病。茵陳五苓散主之。(〔原注〕一本云。茵陳湯。及五苓散並主之。)
〔徐〕此表裡兩解之方。然五苓中有桂術。乃為稍涉虛者設也。
〔尤〕此正治濕熱成疸者之法。茵陳散結熱。五苓利水去濕也。
白話文:
肘後醫書記載,女子勞累後患黃疸,全身和眼睛都發黃,發燒畏寒,小腹脹痛,小便困難,這是因為過度勞累,在性交後又入水所導致的。治療方法是……
徐某說,我的朋友駱天遊患了黃疸,肚子像鼓一樣大,百般藥物都無效,後來用豬膏四兩,發灰四兩,一劑就痊癒了。張仲景的醫術果然沒有欺騙我啊!
黃疸病可以用茵陳五苓散治療。
有人認為,茵陳湯和五苓散都可以治療黃疸。
徐某說,這兩種藥方都是表裡雙解,但五苓散裡有桂枝和術,適合稍微虛弱的人。
尤某說,這兩種藥方是針對濕熱導致的黃疸,茵陳散清熱解毒,五苓散利水除濕。
〔鑑〕黃疸病之下。當有小便不利者之五字。茵陳五苓散方有著落。必傳寫之遺。
茵陳五苓散方(外臺。引仲景傷寒論。文同。云小品。古今錄驗。張文仲。經心錄同。)
茵陳蒿末(十分),五苓散(五分○方見痰飲中)
上二味和。先食飲方寸匕。日三服。(外臺。作上二味和。先食白飲和方寸匕。服之日三。)
外臺。又五苓散。利小便。治黃疸方。(即本方。不用茵陳。云千金。深師。範汪同。)
三因方。五苓散。治伏暑郁發黃。小便不利煩渴。用茵陳煎湯調下。
嚴氏濟生方。加減五苓散。治飲食伏暑。郁發黃。煩渴小便不利。○於本方。去桂枝加茵陳。
白話文:
如果黃疸病人出現小便不利的症狀,就應該使用茵陳五苓散,一定要把它記住。
準繩。茵陳五苓散。治傷寒溫濕。熱病感冒。後發為黃疸。小便黑赤。煩渴發熱。不得安寧。此蓋汗下太早。服藥不對證。因感濕熱病。以致遍身發黃。○上用生料五苓散一兩。加入茵陳半兩。車前子一錢。木通柴胡各一錢半。酒後得證。加乾葛二錢。燈心五十莖。水一碗。煎八分。連進數服。小便清利為愈。
黃疸腹滿。小便不利而赤。自汗出。此為表和裡實。當下之。宜大黃硝石湯。(宋本。硝石。作滑石。下同。非。脈經。作大黃黃柏梔子芒硝湯。)
〔鑑〕李彣曰。腹滿。小便不利而赤。里病也。自汗出。表和也。里病者。濕熱內甚。用梔子清上焦濕熱。大黃瀉中焦濕熱。黃柏清下焦濕熱。硝石則於苦寒瀉熱之中。而有燥烈發散之意。使藥力無所不至。而濕熱悉消散矣。
白話文:
茵陳五苓散可以用來治療傷寒溫濕、熱病感冒,以及之後發展成黃疸、小便黑赤、煩渴發熱、不得安寧的症狀。這些症狀通常是因為過早使用汗藥,服藥不對症,導致濕熱入侵而引起的全身發黃。治療時,可以用生料五苓散一兩,加入茵陳半兩、車前子一錢、木通、柴胡各一錢半,酒後服用。如果症狀明顯,可以加乾葛二錢、燈心五十莖,用水一碗煎成八分,連續服用幾次,小便清利即可痊癒。
如果出現黃疸腹滿、小便不利而赤、自汗出等症狀,則屬於表和裡實,應該及時治療。可以使用大黃硝石湯,因為腹滿、小便不利而赤是裡病,自汗出則是表和。裡病是由於濕熱內盛,用梔子清上焦濕熱,大黃瀉中焦濕熱,黃柏清下焦濕熱,硝石則在苦寒瀉熱的同時,具有燥烈發散的作用,使藥力無所不及,濕熱就會徹底消散。
大黃硝石湯方(千金。名大黃黃柏湯。翼。名大黃湯。外臺。引仲景傷寒論。名大黃黃柏皮梔子硝石湯。小品。千金翼。深師。範汪並同。)
大黃,黃柏,硝石(各四兩),梔子(十五枚)
上四味。以水六升。煮取二升。去滓。內消。更煮取一升。頓服。
喻氏法律云。濕熱鬱蒸。而發黃。其當從下奪。亦須仿治傷寒之法。裡熱者始可用之。重則用大黃硝石湯。盪滌其濕熱。如大承氣湯之例。稍輕則用梔子大黃湯。清解而兼下奪。如三黃湯之例。更輕則用茵陳蒿湯。清解為君。微加大黃為使。如梔豉湯中加大黃。如博棋子大之例。是則汗法固不敢輕用。下法亦在所慎施。以疸證多夾內傷。不得不迴護之耳。
白話文:
大黃硝石湯方出自多本古醫籍,配方包括大黃、黃柏、硝石各四兩,梔子十五枚。將藥材用水六升煮取二升,去渣後再煮取一升,一次服用。此方適用於濕熱鬱蒸導致發黃的症狀,根據病情輕重程度,可選擇大黃硝石湯、梔子大黃湯或茵陳蒿湯,下法需謹慎,因疸證常伴隨內傷,需小心護理。
外臺。必效大黃湯。療急黃疸內等黃方。
大黃(三兩),芒硝(二兩)
上二味。以水二升。生漬大黃。一宿。平旦絞汁一升半。內芒硝。攪服。須臾當快利瘥。
聖惠。治黃病腹脹滿。小便澀而赤少。
於本方中。加冬葵子。
黃疸病。小便色不變。欲自利。腹滿而喘。不可除熱。熱除必噦。噦者。小半夏湯主之。(方見痰飲中○外臺。引仲景傷寒論云。範汪同。)
〔尤〕便清自利。內無熱徵。則腹滿非裡實。喘非氣盛矣。雖有疸熱。亦不可以寒藥攻之。熱氣雖除。陽氣則傷。必發為噦。噦。呃逆也。魏氏謂胃陽為寒藥所墜。欲升而不能者是也。小半夏。溫胃止噦。噦止然後溫理中臟。使氣盛而行健。則喘滿除。黃病去。非小半夏能治疸也。
白話文:
這段文字描述的是一種治療黃疸的方劑,叫做「必效大黃湯」。方劑由大黃和芒硝組成,功效是瀉熱利水,適用於急性的黃疸,以及伴隨腹脹、小便澀赤等症狀的黃疸。另外,如果黃疸患者伴隨腹滿喘息,小便顏色沒有變化,並且想要腹瀉,但不能用寒涼藥物治療,因為會導致呃逆,這時可以用小半夏湯來治療呃逆。
聖惠。小半夏散。陰黃小便色不變。欲自利而不利。腹滿而喘者。必噦;噦者宜服此方。
半夏(一兩),人參(二兩),葛根(二兩)
上件藥。搗粗羅為散。每服四錢。以水一中盞。入生薑半分。煎至六分。去滓。不計時候溫服。
諸黃。腹痛而嘔者。宜柴胡湯。(〔原注〕必小柴胡湯。方見嘔吐中。○原本。黃。作勞。今據諸本改定。魏作勞解之。非。)
〔程〕經曰。嘔而腹滿。視其前後。知何部不利。利之則愈。今黃家腹痛而嘔。應內有實邪。當是大柴胡以下之。若小柴胡。則可止嘔。未可療腹痛也。明者詳之。
白話文:
聖惠 [小半夏散] 方劑說明
症狀: 陰黃(黃疸),小便顏色無變化,想拉肚子卻拉不出來,腹部脹滿且喘不過氣,必定會反胃,反胃者宜服此方。
藥物:
- 半夏(一兩)
- 人參(二兩)
- 葛根(二兩)
製法: 上述藥物搗碎過篩,製成散劑。
用法: 每次服用四錢,以一杯水(約半碗),加入生薑半片,煎煮至六分,去渣,不拘時辰溫服。
其他:
- 諸黃(泛指黃疸)伴隨腹痛嘔吐者,宜服用[柴胡湯]。(註:應為[小柴胡湯],方劑見嘔吐篇。原本記載為“勞”,今根據多數版本改為“黃”。魏注釋為“勞解之”,不妥。)
程氏註解:
經書說:嘔吐且腹部脹滿,觀察其前后(嘔吐、腹脹),就知道哪個部位不順暢,疏通它就會痊癒。現在黃家患者腹痛嘔吐,應當是內有實邪,應當服用大柴胡湯以下的方劑。如果服用小柴胡湯,雖然可以止嘔,但不能治療腹痛。明智之人應當仔細思考。
〔鑑〕嘔而腹痛。胃實熱也。然必有潮熱便硬。始宜大柴胡湯兩解之。若無潮熱。便軟則當用小柴胡湯。去黃芩。加芍藥和之可也。(案玉機。小柴胡湯。加梔子。)
男子黃。小便自利。當與虛勞小建中湯。(方見虛勞中。)
〔鑑〕高世栻曰。女為陰。男為陽。陰主血。陽主氣。男子黃。陽氣虛也。黃者。土之色。陽氣虛。而土色外呈。中無濕熱。故小便自利。此為虛也。
〔尤〕小便利者。不能發黃。以熱從小便去也。今小便利。而黃不去。知非熱病。乃上虛而色外見。宜補中。而不可除熱者也。夫黃疸之病。濕熱所郁也。故在表者汗而發之。在裡者攻而去之。此大法也。乃亦有不濕而燥者。則變清利為潤導。如豬膏發煎之治也。不熱而寒。
白話文:
如果出現嘔吐且腹部疼痛,可能是胃部積熱。但是必須伴隨著潮熱和便祕,才能使用大柴胡湯來治療。如果沒有潮熱,且大便軟,就應該使用小柴胡湯,並且去除黃芩,加入芍藥調和。
男子出現黃疸,而且小便自利,就應該使用小建中湯治療虛勞。
高世栻說:女人屬陰,男人屬陽。陰主血,陽主氣。男子出現黃疸,是陽氣虛弱。黃色是土的颜色,陽氣虛弱,所以土色外顯。因為體內沒有濕熱,所以小便自利,這是虛症。
小便自利的人,不會出現黃疸,因為熱氣已經隨著小便排出了。現在小便自利,黃疸卻沒有消退,就知道這不是熱病,而是身體虛弱,導致黃色外顯。應該補益中氣,而不是去除熱氣。黃疸病是濕熱鬱結引起的,所以表症可以用發汗來治療,裡症可以用攻下藥來治療,這是主要的治療方法。也有一些黃疸病不是濕熱引起的,而是乾燥引起的,就需要用清利轉為潤導的方法來治療,就像用豬油煎熬的方法一樣。如果黃疸不是熱症,而是寒症,就應該用溫補的方法治療。
不實而虛者。則變攻為補。變寒為溫。如小建中之法也。其有兼證錯出者。則先治兼證。而後治本證。如小半夏。及小柴胡之治也。仲景論黃疸一證。而於正變虛實之法。詳盡如此。其心可謂盡矣。
王氏陰證略例云。內感傷寒。勞役形體。飲食失節。中州變寒之病。生黃非傷寒壞之而得。只用建中。理中大建中。足矣。不必用茵陳也。何氏醫碥曰。陰黃。小便清白。大便不實。喜靜能臥。脈遲弱無力。身冷自汗。當以虛寒治之。仲景所謂男子黃。小便自利。與小建中湯。
王海藏謂中州寒生黃。用大小建中。不必茵陳。皆氣虛之陰黃也。氣虛則脾不運。久瘀於裡。則脾敗而色外見。故黃。其黃色必淡。戴復庵謂失血後多令面黃。或遍身黃。血不榮也。如竹木春夏葉潤則綠。至秋則干黃。宜養榮湯。十全大補湯。此血虛之陰血也。此為干黃。小便利。
白話文:
身體虛弱且不真實,就要用補益的方法來治療,用溫和的藥物來治療寒症,就像小建中湯的治療方法一樣。如果病人同時出現其他症狀,就應該先治療這些兼症,然後再治療主要的病症,就像小半夏湯和小柴胡湯的治療方法一樣。仲景在論述黃疸這個病症時,對於正治、變治、虛實之法都講解得非常詳細,可見他的用心良苦。
王氏的《陰證略例》中說,內感傷寒、過度勞累、飲食不節,導致中焦變寒而引起的疾病,出現黃疸不是因為傷寒引起的,只需要用建中湯、理中湯、大建中湯就可以了,不需要用茵陳。何氏的《醫碥》中說,陰黃症,小便清澈,大便不成形,喜歡安靜,能躺著休息,脈象遲緩微弱,身體寒冷,容易出汗,應該用溫補的方法來治療。仲景所說的男子黃疸,小便自利,可以用小建中湯治療。
王海藏認為,中焦寒冷會導致黃疸,可以用大小建中湯治療,不需要用茵陳,這都是氣虛引起的陰黃。氣虛則脾臟運化無力,長期瘀積在體內,導致脾臟功能衰敗,黃色顯露於外,因此出現黃疸,這種黃色通常較淡。戴復庵認為,失血後容易導致面部黃色,甚至全身發黃,這是由於血液不足,不能滋養身體造成的。就像竹木在春夏時節葉子水分充足,呈綠色,到了秋天,水分蒸發,葉子就變黃了。這種情況應該用養榮湯、十全大補湯來治療。這屬於血虛引起的陰黃,也就是干黃,小便清利。
四肢不沉重也。○案治陰黃。醫學綱目。用理中加茯苓湯。喻氏治女勞疸屬虛者。用八味腎氣丸。聖惠治房黃。用鹿茸散(鹿茸。熟地。山茱。五味。黃耆。牡蠣。)之類。皆不用茵陳。然如韓氏小茵陳湯。(附子。甘草。茵陳。)茵陳四逆湯。茵陳附子湯。茵陳茱萸湯。羅氏茯苓梔子茵陳湯之類。
白話文:
四肢不會感到沉重。
案例解析:
治療陰黃病,《醫學綱目》中記載,可用理中湯加茯苓湯。喻氏治療屬於虛證的女勞疸,則用八味腎氣丸。聖惠方治房黃,則用鹿茸散(鹿茸、熟地、山茱萸、五味子、黃芪、牡蠣等)。
這些治療方案都未採用茵陳。
然而,如韓氏的小茵陳湯(附子、甘草、茵陳)、茵陳四逆湯、茵陳附子湯、茵陳茱萸湯,以及羅氏的茯苓梔子茵陳湯等方劑,則都使用茵陳。
皆附子茵陳並用。蓋本於千金翼。治黃疸小便赤黃方(前胡。茯苓。椒目。附子。茵陳。)之意。寒熱錯雜者。亦宜隨證而選用。不必執拘矣。
附方
瓜蒂湯。治諸黃。(方見暍病中。)
〔沈〕瓜蒂湯。吐藥也。若邪衝於胸膈。或心煩懊憹。欲吐而無他病者。當用此湯。吐去黃水。因其高而越之也。
外臺。刪繁。療天行毒熱。通貫臟腑。沉鼓骨髓之間。或為黃疸黑疸赤疸白疸谷疸馬黃等疾。喘急須臾而絕方。
瓜蒂(二七枚)
上一味。以水一升。煮取五合。作一服。○案此方。與暍病所載同。北史麥鐵杖傳。瓜蒂噴鼻。療黃不瘥。考千金外臺。用瓜蒂等二三味者。凡八方。多繫於吹兩鼻中出黃水。正是別法。故此不錄出。當考原書。
白話文:
運用附子與茵陳一起使用,這是源自《千金翼》治療黃疸、小便赤黃的方子,其中包含前胡、茯苓、椒目、附子、茵陳等藥材。如果患者寒熱錯雜,也要根據實際情況選用藥物,不必拘泥於固定的方劑。
瓜蒂湯用於治療各種黃疸,詳細方劑見《暍病中》。
瓜蒂湯屬於吐藥,若邪氣衝擊胸膈,或心煩懊惱,想要嘔吐卻沒有其他病症,可以服用此湯,吐出黃水,因為瓜蒂性高而能將邪氣向上驅散。
《外台秘要》中記載瓜蒂湯可以治療天行毒熱,通暢臟腑,深入骨髓,治療黃疸、黑疸、赤疸、白疸、谷疸、馬黃等疾病,以及因喘急而隨時可能死亡的病症。
方劑:瓜蒂二十七枚
將瓜蒂用一升水煮至五合,服用一次。
這個方劑與《暍病》中記載的相同。北史中記載麥鐵杖用瓜蒂噴鼻治療黃疸,效果很好。考證《千金翼》和《外台秘要》中使用瓜蒂等二三味藥的方劑共有八個,多用於吹入兩鼻中排出黃水,屬於另一種治療方法,因此這裡沒有列出。想要了解詳細內容,請參閱原著。
千金。清解。治黃疸。(外臺。引仲景傷寒論云。小品。古今錄驗。張文仲。經心錄同。千金云。治傷寒熱出表。發黃疸方。外臺煮法後。引古今方。文同。)
麻黃(三兩○外臺作一大把去節肘後同)
上一味。以美清酒五升。煮取二升半。頓服盡。冬月用酒。春月用水煮之。
〔沈〕外感風寒。濕熱在表。郁盦成黃。或脈自浮。當以汗解者。用此一味。煮酒使其徹上徹下。行陽開腠。而驅營分之邪。則黃從表解矣。
白話文:
千金方中記載治療黃疸的方子,外台秘要引用傷寒論、古今錄驗、張文仲經心錄等醫書的記載,都說明了這個方子的功效。千金方中提到,這個方子可用於治療傷寒熱邪外出,導致黃疸的病症。外台秘要根據千金方的記載,並參考古今方,列出詳細的藥方。
藥方:麻黃三兩(外台秘要記載為一大把,去節肘後相同)。
用法:將麻黃用五升美清酒煮至二升半,一次服用完。冬季用酒煮,春季用水煮。
沈氏注釋:此方主要針對外感風寒,濕熱在表,郁積成黃疸的患者,若脈象浮,則可用汗法治療。此方以麻黃煮酒,使其藥力暢達上下,疏通陽氣,開通腠理,驅散表邪,使黃疸由表而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