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丹波元簡

《金匱玉函要略輯義》~ 卷二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9)

1. 論一首、脈證九條、方九首

及冒涉濕寒。賊風入腹。拘急切痛。加附子三分。名附子建中湯。疝氣發作。當於附子建中湯。煎時加蜜一箸頭許。名蜜附子湯。(易簡小建中湯。無飴。)

張氏醫說云。養生必用方。論虛勞不得用涼藥。如柴胡鱉甲青蒿麥門冬之類。皆不用服。唯服黃耆建中湯。有十餘歲女子。因發熱咳嗽喘急。小便少。後來成腫疾。用利水藥得愈。然虛羸之甚。遂用黃耆建中湯。日一服。三十餘日遂愈。蓋人稟受不同。虛勞小便白濁。陰臟人。

服橘皮煎黃耆建中湯。獲愈者甚眾。至於陽臟人。不可用暖藥。雖建中湯不甚熱。然有肉桂。服之稍多。亦反為害。要之用藥亦量其所稟。審其冷熱。而不可一概以建中湯。治虛勞也。(出醫余。)

聖濟總錄。結陰門芍藥湯。治非時便血。

小建中湯。去大棗。

直指方。黃耆建中湯。治傷濕鼻塞身痛。

即本方。不用膠飴。

又加味建中湯。治諸虛自汗。

於本方。加炒浮小麥。

又黃耆建中湯。加川藭當歸。治血刺身痛。

危氏得效方。黃耆建中湯。治汗出汙衣。甚如坯染。皆由大喜傷心。喜則氣散。血隨氣行。兼服妙香散。金銀器麥子麥門冬煎湯下。病名紅汗。

王氏準繩云。小建中湯。治痢不分赤白久新。但腹中大痛者神效。其脈弦急。或澀浮大。按之空虛。或舉按皆無力者是也。

示兒仙方。建脾散。治脾痞脅痛。

即小建中湯加縮砂。

徐氏醫法指南。小建中湯。治失血虛者。

本方。阿膠。代膠飴。

虛勞腰痛。少腹拘急。小便不利者。八味腎氣丸主之。(方見婦人雜病中。)

〔程〕腰者腎之外候。腎虛則腰痛。腎與膀胱為表裡。不得三焦之陽氣以決瀆。則小便不利。而少腹拘急。州都之官。亦失其氣化之職。此水中真陽已虧。腎間動氣已損。與是方以益腎間之氣。氣強則便溺行。而小腹拘急亦愈矣。

案抱朴子云。今醫家通明腎氣之丸。內補五絡之散。骨填枸杞之煎。黃耆建中之湯。將服之者。皆致肥。腎氣丸黃耆建中湯。出於晉以前。可以知矣。

肘後云。乾地黃四兩。茯苓。薯蕷。桂。牡丹。山茱萸。各二兩。附子。澤瀉。一兩。搗蜜丸如梧子。服七丸。日三加至十丸。此是張仲景八味腎氣丸方。療虛勞不足。大傷飲水。腰痛小腹急。小便不利。又云。長服即去附子。加五味子。治大風冷。(千金。補腎門同。用乾地黃。

八兩。山茱萸。薯蕷。各四兩。澤瀉。牡丹皮。茯苓。各三兩。桂心。附子。各二兩。注。仲景云。常服去附子。加五味子。姚公云。加五味子。二兩。蓯蓉四兩。張文仲云。五味子。蓯蓉。各四兩。)

和劑局方。八味丸。治腎氣虛乏。下元冷憊。臍腹疼痛。夜多漩溺。腳膝緩弱。肢體倦怠。面色黧黑。不思飲食。又治腳氣上衝。少腹不仁。及虛勞不足。渴欲飲水。腰重疼痛。少腹拘急。小便不利。或男子消渴。小便反多。婦人轉胞。小便不通。(即本方。用茯苓。牡丹皮。

白話文:

論一首、脈證九條、方九首

若遇外感濕寒,風邪入侵腹部,導致腹痛拘急,可在建中湯中加附子三分,稱為附子建中湯。疝氣發作時,也可用附子建中湯,煎煮時加一匙蜜,稱為蜜附子湯(簡易小建中湯則不加飴糖)。

張氏醫書說,養生必用溫補之方,虛勞忌用寒涼藥物,如柴胡、鱉甲、青蒿、麥門冬等都不宜服用,只宜服用黃耆建中湯。曾有一十多歲女子,因發熱咳嗽、呼吸急促、小便減少,後來患上水腫,用利水藥治癒,但身體極度虛弱,於是服用黃耆建中湯,每日一劑,三十多天後痊癒。這說明體質不同,治療方法也要有所區別。若虛勞伴隨小便白濁,屬陰虛體質者,可服用加橘皮的黃耆建中湯,療效甚佳。但陽虛體質者,不宜服用溫熱藥物,雖然建中湯不算很熱,但含有肉桂,服用過量也會產生副作用。總之,用藥需根據患者體質寒熱虛實而定,不能一概而論。

《聖濟總錄》記載,結陰門芍藥湯可治療非經期便血。

小建中湯去大棗。

《直指方》記載,黃耆建中湯可治療傷濕導致的鼻塞、身痛。此方不用膠飴。

加味建中湯,治療各種虛弱導致的自汗,是在原方基礎上添加炒浮小麥。

黃耆建中湯加川芎、當歸,治療血瘀導致的刺痛。

危氏驗方記載,黃耆建中湯可治療汗出濕透衣物,如同染漬一般,這多因大喜傷心所致,喜則氣散,血隨氣行。同時服用妙香散及金銀花、麥子、麥門冬煎湯,治療紅汗。

《王氏準繩》記載,小建中湯治療久痢,無論赤白、新舊,只要腹痛劇烈者,療效神奇。其脈象為弦急,或澀或浮大,按之空虛,或按壓皆無力者,均適用。

《示兒仙方》記載,建脾散治療脾痞脅痛,即小建中湯加縮砂仁。

《徐氏醫法指南》記載,小建中湯治療失血導致的虛弱,方中用阿膠代替膠飴。

虛勞腰痛、少腹拘急、小便不利者,可用八味腎氣丸(方劑見婦人雜病)。

程氏曰:腰為腎之府,腎虛則腰痛;腎與膀胱互為表裡,三焦陽氣不足則小便不利,而少腹拘急,這是因為臟腑氣化功能失常,腎陽不足,腎氣受損。此方益腎氣,腎氣充足則大小便通暢,少腹拘急自愈。

據《抱朴子》記載,現今醫家常用的腎氣丸、補五絡散、枸杞煎、黃耆建中湯,服用後都能使人肥胖,由此可見腎氣丸和黃耆建中湯至少在晉朝以前就已經存在了。

《肘後備急方》記載:生地黃四兩,茯苓、薯蕷、桂枝、牡丹皮各二兩,附子、澤瀉各一兩,搗碎蜜丸,梧子大小,每次服七丸,每日三次,逐漸加至十丸。此即張仲景八味腎氣丸方,治療虛勞不足、大傷飲水、腰痛腹痛、小便不利。又云,長期服用可去附子,加五味子,治療大風寒。(《千金要方》補腎門相同,用量略有不同)。

《和劑局方》記載,八味丸治療腎氣虛衰、下元虛冷、臍腹疼痛、夜尿頻多、腳膝酸軟、肢體倦怠、面色晦暗、食慾不振,又治腳氣上衝、少腹不仁及虛勞不足、口渴飲水、腰痛、少腹拘急、小便不利,或男子消渴、小便反多,婦女胞轉、小便不通。(此方用茯苓、牡丹皮……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