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匱玉函要略輯義》~ 卷一 (2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23)

1. 論一首、脈證十二條、方十一首

案直指方:竹葉石膏湯,治伏暑內外熱熾,煩躁大渴,正是與本條用白虎之證同。

太陽中暍,身熱疼重,而脈微弱,此以夏月傷冷水,水行皮中所致也。一物瓜蒂湯主之。(傷寒論、玉函、脈經,無「一物瓜蒂湯主之」七字。)

〔程〕脈虛身熱,得之傷暑,此證先中於熱,再傷冷水,水氣留於腠理皮膚之中,則身熱疼重也。與瓜蒂湯,以散水氣。

〔鑑〕李彣曰:中暍邪在表,故身熱;傷冷水,故身疼重;暑傷氣,氣虛故脈微弱也。

溯源集云:暍症三條,有本證、變證之不同。此條言其變證,身熱太陽之證也。不言汗出惡寒者,邪氣較輕於前也。疼重者,身體重而疼痛也。傷寒則有身疼腰痛、骨節疼痛之證,而濕家亦有筋骨煩疼、一身盡疼、關節疼痛之證。此以中暑之陽邪,而亦有此寒濕之證,是或飲冷水,或以冷水盥濯,水寒留著,滲入皮中所致也。中暑之脈本虛,又以水寒所傷,故尤見微弱也。論中不立治法,而金匱要略,有一物瓜蒂湯主之。王肯堂云:瓜蒂一物散,或曰:五苓散。愚竊以理推之:若暑邪盛,而表證甚者,當以瓜蒂之苦寒,上湧下泄,使水去而表邪亦去,以因吐得汗,有發散之義故也。若身熱微而表證少,但脈微弱,而疼重,水行皮中者,則水寒較勝,自當用五苓散,使從水道氣化而出可也。

一物瓜蒂湯方

瓜蒂(二七個。趙本七作十)

上銼,以水一升,煮取五合,去滓頓服。

〔程〕本草云:瓜蒂味苦寒,主大水身面四肢浮腫,用之以散皮膚水氣,苦寒又可勝熱也。

案此方與證不對,恐是錯出。《傷寒論》、《玉函》、《脈經》並不載,可以為佐證矣。

白話文:

論一首、脈證十二條、方十一首

這篇記載參考直指方。竹葉石膏湯治療中暑後內外熱盛,煩躁口渴,症狀與白虎湯證相同。

太陽中暑,身體發熱疼痛沉重,脈象卻微弱,這是夏季飲用冷水,寒水停留在皮膚所導致的。一物瓜蒂湯主治。(《傷寒論》、《玉函》、《脈經》都沒有「一物瓜蒂湯主治」這七個字的記載。)

程氏註解:脈象虛弱,身體發熱,是因中暑所致。此證先受暑熱之邪,之後又傷了冷水,水氣停留在皮膚腠理之間,所以身體發熱疼痛沉重。使用瓜蒂湯,可以散去水氣。

鑑氏註解:李彣說,中暑之邪在表,所以身體發熱;傷了冷水,所以身體疼痛沉重;暑熱傷了氣,氣虛所以脈象微弱。

《溯源集》記載,中暑的症狀有三種,有本證和變證之分,此條是講變證,身體發熱是太陽病的症狀。沒有提到汗出惡寒,說明邪氣比之前的症狀輕一些。疼痛沉重,是指身體沉重且疼痛。傷寒會有身痛、腰痛、骨節疼痛的症狀,而濕病也有筋骨煩痛、渾身疼痛、關節疼痛的症狀。這是中暑的陽邪,卻也有寒濕的症狀,可能是飲用冷水,或者用冷水洗漱,寒水停留在體內,滲入皮膚所導致的。中暑的脈象本來就虛弱,又因寒水所傷,所以更加微弱。原文沒有提出治療方法,但是《金匱要略》記載了一物瓜蒂湯主治。王肯堂說,是瓜蒂單味散,也有人說是五苓散。我私下推測,如果暑邪盛,表證明顯,應該用瓜蒂的苦寒之性,上行下瀉,使水氣排出,表邪也隨之而去,因為它能引吐,有發散的作用。如果身體發熱輕微,表證少,只有脈象微弱,疼痛沉重,水停留在皮膚的情況,則寒水較盛,應該用五苓散,使水氣從水道排出。

一物瓜蒂湯方:

瓜蒂(二十七個,趙本七作十個)

上藥切碎,加水一升,煮至五合,去渣,溫服。

程氏註解:《本草》記載,瓜蒂味苦寒,主治大水腫,身體、面部、四肢浮腫。用它來散去皮膚的水氣,苦寒又能勝熱。

分析:此方與證候不符,可能是錯誤記載。《傷寒論》、《玉函》、《脈經》都沒有記載這個方劑,可以作為佐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