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丹波元簡

《金匱玉函要略輯義》~ 卷一 (3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34)

1. 證二條、方六首

案聖濟總錄。知母湯。治溫瘧骨節疼痛。時嘔朝發暮解。暮發朝解。(即本方。)

活人白虎加蒼朮湯,治濕溫多汗。於白虎湯中。加蒼朮三兩。(此方出傷寒微旨。亦仿金匱白虎加桂湯。)

瘧多寒者。名曰牡瘧。蜀漆散主之。(程作牝瘧。金鑑同。)

〔尤〕瘧多寒者。非真寒也。陽氣為痰飲所遏。不得外出肌表。而但內伏心間。心牡臟也。故名牡瘧。蜀漆吐瘧痰。痰去則陽伸。而寒愈。取雲母龍骨者。以蜀漆上越之猛。恐並動心中之神與氣也。

案尤注詳備。第牡瘧之解。本於喻氏法律。此恐非也。外臺引本條云。張仲景傷寒論。瘧多寒者。名牝瘧。吳氏醫方考云。牝陰也。無陽之名。故多寒名牝瘧。此說得之金鑑云。此言牝瘧。其文脫簡。內經已詳。不復釋。今考內經。無牝瘧證。亦誤。(蘭臺軌範云。似當作牝字。諸本皆作牡。存考。)

蜀漆散方

蜀漆(洗去腥○案趙本洗作燒非),雲母(燒二日夜),龍骨(等分)

上三味。杵為散。未發前以漿水服半錢。○溫瘧。加蜀漆半分。臨發時。服一錢匕。(〔原注〕一方雲母。作雲實。○漿水。千金。作酢漿。外臺。作清漿水。尤本刪溫瘧以下十四字。千金注云。要略不用雲母。用雲實。)

〔程〕蜀漆。常山苗也。得漿水。能吐瘧之頑痰。三陰者。其道遠。故於未發之先服。令藥入陰分。以祛其邪。屬心肺者。其道近。故於臨發之時服。令藥力入心肺。以祛其邪。此方乃吐頑痰。和陰陽之劑。故牝瘧溫瘧。俱可服。

醫通云。方後有云。濕瘧。加蜀漆半分。而坊本誤作溫瘧。大謬。此條本以邪伏髓海。謂之牝瘧。趙以德不辨亥豕。注為邪在心而為牡。喻嘉言亦仍其誤而述之。非智者之一失歟。案危氏得效方云。寒熱身重。煩疼脹滿。名濕瘧。丹溪纂要云。在三陰。總謂之濕瘧。濕瘧之稱。古經方無所考。僅見於此。則其言不可從。況邪伏髓海之說。未見所據。

仁齋直指云。凡瘧方來與正發。不可服藥。服藥在於未發兩時之先。否則藥病交爭。轉為深害。

案以未發前服之語觀之。即是後世所謂截瘧之藥也。外臺。載廣濟常山湯。常山三兩。以漿水三升。浸經一宿。煎取一升。欲發前頓服之。後微吐瘥止。與本方。其意殆同矣。

附外臺秘要方(程本金鑑。並不載附方。以下各篇同。)

牡蠣湯,治牡瘧。

牡蠣(四兩熬),麻黃(去節四兩),甘草(二兩),蜀漆(三兩○外臺云若無用常山代之)

上四味。以水八升。先煮蜀漆麻黃。去上沫。得六升。納諸藥。煮取二升。溫服一升。若吐則勿更服。

〔尤〕案此係宋孫奇等所附。蓋亦蜀漆散之意。而外攻之力較猛矣。趙氏云。牡蠣。軟堅消結。麻黃。非獨散寒。且可發越陽氣。使通於外。結散陽通。其病自愈。

白話文:

證二條、方六首

知母湯治療溫瘧伴隨骨節疼痛,時而嘔吐,早晨發病傍晚缓解,或傍晚發病早晨缓解。

活人白虎加蒼朮湯治療濕溫伴隨多汗,在白虎湯的基礎上,加入蒼朮三兩。

寒邪較盛的瘧疾,稱為牡瘧,用蜀漆散治療。(也有人稱之為牝瘧)

寒邪較盛的瘧疾,並非真正的寒邪,而是陽氣被痰飲阻遏,無法到達肌膚表面,只停留在心臟部位。心臟屬火,故名牡瘧。蜀漆可以吐出瘧疾的痰飲,痰飲去除後,陽氣就能舒展,寒邪也就消退了。加入雲母和龍骨,是因為蜀漆藥性過於峻猛,擔心會同時傷及心臟的神氣。

上述關於牡瘧的解釋,來源於喻氏的說法,這可能是不準確的。《外臺秘要》引述此條記載時說,張仲景《傷寒論》中提到,寒邪較盛的瘧疾稱為牝瘧,牝是陰的意思,沒有陽氣,所以寒邪較盛而稱為牝瘧。這個說法得到了《金匱要略》的印證。但《內經》中並無牝瘧的記載,因此也是錯誤的。(《蘭臺軌範》認為應作牝字,但其他版本都作牡字,值得考證)

蜀漆散方:

蜀漆(洗淨或燒),雲母(燒二日夜),龍骨(等分)

以上三味藥,研磨成粉末。瘧疾未發作前,用漿水送服半錢。溫瘧加蜀漆半分,瘧疾將要發作時服用一錢匕。(一方用雲實代替雲母,漿水,有的方劑用醋漿,有的用清漿水)

蜀漆是常山苗,用漿水送服,能吐出瘧疾的頑痰。三陰經的病邪較深,所以要在發作前服用,使藥物進入陰經,祛除邪氣。心肺的病邪較淺,所以在發作時服用,使藥力進入心肺,祛除邪氣。此方是吐出頑痰、調和陰陽的藥劑,所以牝瘧、溫瘧均可服用。

《醫通》記載,方後有提到濕瘧加蜀漆半分,但坊間版本誤作溫瘧,是大錯特錯。此條本意是邪氣伏藏於髓海,稱為牝瘧,趙以德不辨亥豕,註解為邪氣在心臟而稱牡瘧,喻嘉言也沿用了這個錯誤的說法,難道不是智者的一大失誤嗎?《危氏得效方》記載,寒熱、身重、煩悶疼痛脹滿,稱為濕瘧,《丹溪心法》記載,在三陰經的瘧疾,都稱為濕瘧。濕瘧的稱謂,古經方並無記載,僅見於此,則其說法不可信。況且邪氣伏藏於髓海的說法,也沒有根據。

《仁齋直指》記載,凡是瘧疾將要發作或正發作時,不可服用藥物,服藥應該在發作前兩時。否則藥物與疾病相爭,反而會加重病情。

從發作前服用藥物來看,這就是後世所說的截瘧藥。《外臺秘要》記載廣濟常山湯,用常山三兩,用三升漿水浸泡一夜,煎取一升,在發作前頓服,稍後嘔吐,病就好了,與本方用意大致相同。

附外臺秘要方

牡蠣湯,治療牡瘧:

牡蠣(四兩熬),麻黃(去節四兩),甘草(二兩),蜀漆(三兩,若無蜀漆可用常山代替)

以上四味藥,用水八升,先煮蜀漆麻黃,去掉浮沫,取六升,加入其他藥物,煮取二升,溫服一升,如果嘔吐則不要再服用。

此方是宋代孫奇等人所附,大概也是蜀漆散的用意,但外攻之力較強。牡蠣能軟堅消結,麻黃不僅能散寒,還能發越陽氣,使之通達於外,結塊消散,陽氣通暢,疾病自然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