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丹波元簡

《金匱玉函要略輯義》~ 卷三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3)

1. 論二首、脈證十七條

〔尤〕邪哭者。悲傷哭泣。如邪所憑。此其標有稠痰濁火之殊。而其本則皆心虛。而血氣少也。於是寤寐恐怖。精神不守。魂魄不居。為癲為狂。勢有必至者矣。

〔程〕內經言重陽者狂。重陰者癲。此陰氣衰者為癲。陽氣衰者為狂。似與彼異。然經亦有上實下虛。為厥癲疾。陽重脫者易狂。則知陰陽俱虛。皆可為癲為狂也。

脾中風者。翕翕發熱。形如醉人。腹中煩重。皮目瞤瞤而短氣。(目。千金。作肉。是。)

〔程〕風為陽邪。故中風必翕翕發熱。脾主肌肉四肢。風行於肌肉四肢之間。則身懈惰四肢不收。故形如醉人。腹為陰。陰中之至陰脾也。故腹中煩重。內經曰。肌肉蠕動。命曰微風。以風入於中。搖動於外。故皮目為之瞤動。腹中煩重。隔其息道。不能達於腎肝。故短氣也。

〔尤〕李氏曰。風屬陽邪。而氣疏泄。形如醉人。言其面赤。而四肢軟也。皮目。上下眼胞也。

脾死臟。浮之大堅。按之如覆杯。潔潔狀如搖者死。(〔原注〕臣億等。詳五臟各有中風中寒。今脾只載中風。腎中風中寒。俱不載者。以古文簡亂極多。去古既遠。無文可以補綴也○潔潔。千金。作絜絜。千金。標脾中寒三字。不載病狀。知其缺遺已久也。)

〔鑑〕李彣曰。脈弱以滑。是有胃氣。浮之大堅。則胃氣絕。真臟脈見矣。覆杯則內空。潔潔者。空而無有之象也。狀如搖者。脈躁疾不寧。氣將散也。故死。

趺陽脈浮而澀。浮則胃氣強。澀則小便數。浮澀相搏。大便則堅。其脾為約。麻子仁丸主之。(千金。約下。有脾約者大便堅小便利而不渴也十三字。)

〔鑑〕趺陽。胃脈也。若脈澀而不浮。脾陰虛也。則胃氣亦不強。不堪下矣。今脈浮而澀。胃陽實也。則為胃氣強。脾陰亦虛也。脾陰虛。不能為胃上輸精氣。水獨下行。故小便數也。胃氣強。約束其脾。不化津液。故大便難也。以麻仁丸主之。養液潤燥。清熱通幽。不敢恣行承氣者。蓋因脈澀終是虛邪也。

麻子仁丸方(明理論。名脾約丸。)

麻子仁(二升),芍藥(半斤),枳實(一斤),大黃(一斤),厚朴(一斤),杏仁(一升,陽明篇用枳實半斤,厚朴一尺)

上六味。末之。煉蜜和丸梧子大。飲服十丸。日三。以知為度。

〔程〕內經曰。脾為孤臟。中央土。以灌四旁。為胃而行津液。胃熱則津液枯。而小便又偏滲。大腸失傳送之職矣。內經曰。燥者濡之。潤以麻子芍藥杏仁。結者攻之。下以大黃枳實厚朴。共成潤下之劑。

外臺。古今錄驗麻子仁丸。療大便難。小便利。而反不渴者。脾約方。

即本方。云此本仲景傷寒論方。

肘後。療脾胃不和。常患大便堅強難。

於本方中。去杏仁。

產育寶慶集。麻仁丸。治產後大便秘澀者。

白話文:

論二首、脈證十七條

邪哭者,因悲傷而哭泣,如同被邪氣所侵襲。雖然症狀表現為痰濁火盛,但根本原因皆在於心虛血氣不足。因此,患者會在醒睡之間感到恐懼,精神不守,魂魄不安,甚至發展成癲狂,病情嚴重者難以避免。

內經記載,陽氣過盛則為狂,陰氣過盛則為癲。癲證是陰氣衰弱所致,狂證是陽氣衰弱所致。這似乎與前述的說法不同。但經文中也有提到上實下虛導致厥癲之疾,陽氣過盛而脫落容易導致狂證。由此可知,陰氣陽氣俱虛皆可導致癲狂。

脾中風者,會發熱,身體發抖,狀如醉人,腹部沉重煩悶,皮膚和眼瞼抽搐,並且呼吸短促。(注:「目」據《千金方》作「肉」)。

風為陽邪,所以中風必發熱而身體發抖。脾主肌肉四肢,風邪行於肌肉四肢之間,則身體倦怠,四肢無力,故形如醉人。腹部屬陰,而脾為陰中至陰,故腹部沉重煩悶。《內經》說:「肌肉蠕動,名曰微風。」風邪入於體內,在外表則引起震顫,故皮膚和眼瞼抽搐,腹部沉重,阻礙呼吸,氣血難以到達腎肝,所以呼吸短促。

李氏認為,風屬陽邪,氣機疏泄,所以形如醉人,面赤肢軟。皮目,指上下眼瞼。

脾臟病變致死,腹部膨脹堅硬,按之如覆蓋著杯子,凹凸不平,搖晃不定,則為死症。(注:臣等詳細考證五臟各有中風、中寒之症,但此處只記載脾中風,而腎中風、中寒均未記載,因古文簡略混亂,年代久遠,無可考證之文獻補綴。潔潔,《千金方》作絜絜。《千金方》標註「脾中寒」三字,卻未記載病症,可見其記載已久缺失。)

李彣說:脈象虛弱而滑利,說明胃氣尚存;腹部膨脹堅硬,則胃氣已絕,臟腑脈象顯露;腹部如覆杯狀,則內部空虛;凹凸不平,則表示空虛無物;搖晃不定,則脈象躁動不安,氣將散失,故而死亡。

趺陽脈浮而澀,脈浮則胃氣強盛,脈澀則小便頻數,浮澀並見則大便秘結,脾氣受阻。麻子仁丸主治此症。(注:《千金方》記載:「脾約者大便堅,小便利而不渴也」)。

趺陽,乃胃經之脈。若脈澀而不浮,則脾陰虛弱,胃氣亦不強盛,不宜服用下瀉藥物。現脈浮而澀,則胃陽實盛,胃氣強盛,而脾陰亦虛。脾陰虛弱,不能上輸精氣於胃,水分獨自行下,故小便頻數;胃氣強盛,約束脾臟,不能化生津液,故大便堅硬。用麻子仁丸治療,可滋養津液,潤燥通便,清熱通利,不敢濫用承氣湯,是因為脈澀終歸是虛邪。

麻子仁丸方:(又名脾約丸)

麻子仁(二升),芍藥(半斤),枳實(一斤),大黃(一斤),厚朴(一斤),杏仁(一升,陽明篇用枳實半斤,厚朴一尺)

以上六味藥,磨成粉末,用煉蜜和成梧子大小的丸藥,每次服用十丸,一日三次,根據病情調整用量。

內經記載,脾為孤臟,居於中央,如同土壤,滋養四旁,為胃臟運化津液。胃熱則津液耗竭,小便又偏多,大腸失去傳送廢物的功能。《內經》說:「燥者濡之」,用麻子仁、芍藥、杏仁滋潤;「結者攻之」,用大黃、枳實、厚朴攻下,共同組成潤下通便的藥劑。

《外台秘要》、《古今錄驗》記載麻子仁丸治療大便困難,小便通利,而不口渴的脾約證。

此方出自《傷寒論》。

《肘後方》用此方治療脾胃不和,經常大便乾燥堅硬難以排出,去杏仁。

《產育寶慶集》用麻子仁丸治療產後大便秘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