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匱玉函要略輯義》~ 卷三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2)

1. 論二首、脈證十七條

肝著。其人常欲蹈其胸上。先未苦時,但欲飲熱。旋覆花湯主之。(〔原注〕臣億等校諸本,旋覆花湯皆同。○案注十二字,程作「方見婦人雜病」六字,非也。同恐缺字訛。《千金》無「旋覆花湯主之」六字。徐、沈改「蹈」作「搯」,非。)

〔尤〕肝臟氣血鬱滯,著而不行,故名肝著。然肝雖著,而氣反注於肺,所謂橫之病也。故其人常欲蹈其胸上。胸者肺之位;蹈之欲使氣內鼓而出肝邪。以肺猶橐龠,抑之則氣反出也。先未苦時,但欲飲熱者,欲著之氣,得熱則行。迨既著則亦無益矣。

〔鑑〕「旋覆花湯主之」六字,與肝著之病不合,當是衍文。

案旋覆花湯,徐、程諸家為婦人雜病中方。然《千金》不載;《金鑑》為衍文,今從之。

心中風者,翕翕發熱,不能起,心中飢,食即嘔吐。(《千金》「飢」下有「則飲」二字;「即」上,有「飲食」二字。)

〔程〕心主熱。中於風則風熱相搏,而翕翕發熱不能起。心中雖飢,以風擁逆於上,即食亦嘔吐也。

〔徐〕「翕翕」,言驟起而均齊,即《論語》所謂「始作翕如」也。

心中寒者,其人苦病心如啖蒜狀。劇者心痛徹背,背痛徹心,譬如蠱注。其脈浮者,自吐乃愈。(「蒜」下,《千金》有「齏」字。「蠱」,徐作「蟲」云;注恐是「蛀」字,非。沈、魏、尤亦作「蟲注」。)

〔程〕《內經》曰:「心惡寒。」寒邪干心,心火被斂而不得越,則如啖蒜狀,而辛辣憒憒然而無奈。故甚則心痛徹背,背痛徹心,如蠱注之狀也。若其脈浮者,邪在上焦,得吐則寒邪越於上,其病乃愈。

巢源云:「蠱注,氣力羸憊,骨節沉重。發則心腹煩懊而痛。令人所食之物,亦變化為蠱。急者十數日,緩者延引歲月,漸侵食腑臟盡而死。死則病流注,染著旁人,故為蠱注也。」案諸家不知蠱注為病名,便解為蟲蛀不息,為蟲之往來交注,抑亦妄矣。

心傷者,其人勞倦,即頭面赤而下重;心中痛而自煩發熱,當臍跳。其脈弦。此為心臟傷所致也。(「跳」下,《千金》有「手」字。)

〔尤〕其人若勞倦,則頭面赤而下重。蓋血虛者其陽易浮,上盛者下必無氣也。心中痛而自煩發熱者,心虛失養,而熱動於中也。當臍跳者,心虛於上,而腎動於下也。心之平脈,累累如貫珠,如循琅玕;又胃多微曲曰心平。今脈弦,是變溫潤圓利之常,而為長直勁強之形。故曰:「此為心臟傷所致也。」

心死臟。浮之實如丸豆,按之益躁疾者死。(「丸」,趙、徐、沈、尤並作「麻」;《千金》「豆」下,有「擊手」二字。)

〔程〕《內經》曰:「真心脈至堅而搏,如循薏苡子累累然;即浮之實如丸豆,按之益躁疾之脈。」

案「丸」,謂彈丸;「豆」,謂菽也。

邪哭使魂魄不安者,血氣少也。血氣少者屬於心。心氣虛者,其人則畏,合目欲眠,夢遠行而精神離散,魂魄妄行。陰氣衰者為癲,陽氣衰者為狂。(案徐云「哭恐是入字」;沈同;《金鑑》云「癲狂互誤」,皆不可從。)

白話文:

論二首、脈證十七條

肝著:患者經常想踩踏自己的胸部上方。病發前並不痛苦,只是想喝熱水。旋覆花湯主治。(注:臣等校對多種版本,旋覆花湯皆相同。程氏版本註解十二字,作「方見婦人雜病六字」,此說不對,恐有缺字或誤寫。千金方無「旋覆花湯主之」六字,徐、沈二氏將「蹈」改作「搯」,亦非。)

肝臟氣血鬱結不通,停滯不散,故名為肝著。但肝臟雖然鬱結,氣卻反而逆流至肺部,這是橫逆之病。因此患者經常想踩踏胸部上方(胸為肺部所在),想藉此讓體內之氣鼓動而出,以排出肝臟的邪氣。因為肺部猶如風箱,壓迫它則氣體反而會排出。病發前只想喝熱水,是因為鬱結的氣受熱則能運行,但一旦鬱結已成,喝熱水就無效了。

「旋覆花湯主治」六字與肝著之症不相符,應為後人增補的文字。

旋覆花湯,徐氏、程氏諸家皆列於婦科雜病方中,但千金方未載,金鑑方認為是後人增補的文字,今從之。

心中風:患者身體發熱,忽冷忽熱,不能起身,心中飢餓,但一吃東西就嘔吐。(千金方「飢下」有「則飲」二字,「即上」有「飲食」二字。)

心主熱,遇風則風熱相搏,因此忽冷忽熱,不能起身。雖然心中飢餓,但因風氣逆上,一吃東西就嘔吐。

「翕翕」形容熱氣驟然而起,均勻一致,如同《論語》所言「始作翕如」。

心中寒:患者感到心臟冰冷,如同咀嚼生蒜一般,嚴重者心痛徹背,背痛徹心,如同蠱毒侵入,脈象浮者,嘔吐後即可痊癒。(千金方「蒜下」有「齏」字,「蠱」徐氏作「蟲」注,注釋中「蛀」字恐是錯誤,「非」,沈氏、魏氏、尤氏亦作「蟲注」。)

內經云:「心惡寒」。寒邪侵犯心臟,心火被抑制而不能外達,故如同咀嚼生蒜一般,辛辣刺痛而無可奈何。因此嚴重時,心痛徹背,背痛徹心,如同蠱毒侵入之狀。如果脈象浮者,邪氣在上焦,得以嘔吐,寒邪向上宣泄,病情即可痊癒。

巢源云:蠱毒會使人氣力衰竭,骨節沉重,發病時心腹煩悶疼痛,使人所食之物亦變化為蠱毒。病情急者十數日,緩者延綿數年,逐漸侵蝕臟腑而死,死後病邪流注,感染旁人,故稱蠱毒。諸家皆不知蠱毒為病名,便解釋為蟲蛀不止,蟲子往來交注,此說亦是妄言。

心傷:患者勞累後,頭面發紅,下肢沉重,心痛煩躁發熱,臍部跳動,脈象弦細。此為心臟受損所致。(千金方「跳下」有「手」字。)

患者若勞累,則頭面發紅,下肢沉重,這是因為血虛的人陽氣容易浮動,上盛則下必虛也。心痛煩躁發熱,是心虛失養,熱氣內動所致。臍部跳動,是因為心虛於上,腎氣動於下。心臟正常的脈象,應如連珠、如串珠般,溫潤圓利。現在脈象弦細,這是偏離了溫潤圓利之常態,變得強直有力,故曰:此為心臟受損所致。

心臟死亡:脈象浮而堅實,如丸豆大小,按壓則更加躁動,此為死症。(「丸」,趙氏、徐氏、沈氏、尤氏皆作「麻」,千金方「豆下」有「擊手」二字。)

內經云:「真心脈至堅而搏,如循薏苡子累累然。」即脈象浮而堅實,如丸豆大小,按壓則更加躁動的脈象。

「丸」指彈丸,「豆」指菽(豆類)。

邪哭使魂魄不安:這是由於氣血不足所致。氣血不足屬乎於心,心氣虛弱的人,會膽怯,閉眼想睡,做遠行之夢,精神渙散,魂魄妄動。陰氣衰弱則為癲癇,陽氣衰弱則為狂躁。(徐氏云:「哭」恐是「入」字之誤,沈氏同,金鑑云:「癲狂」互誤,皆不可從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