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匱玉函要略輯義》~ 卷三 (29)
卷三 (29)
1. 論七首、脈證五條、方九首
〔程〕里有水則脈沉,小便不利;溢於表則一身面目黃腫;故與越婢加朮湯,以散其水。若小便自利,此亡津液而渴,非里水之證,不用越婢湯也。越婢加朮湯,當在故令病水之下。
案此條諸家,並以自一身面目黃腫,至故令渴也,悉屬越婢湯證。殊不知此與腸癰大黃牡丹湯條,同為倒裝法;程注義獨長矣。第據脈經,黃腫乃洪腫之訛;又據外臺,引古今錄驗:皮水,越婢加朮湯主之;及脈經註文,里水亦皮水之訛;義尤明顯。金鑑則不考之於古書,輒以越婢加朮湯主之七字移於前條,抑亦肆矣。或疑脈沉用麻黃之義。考本草,麻黃為肺家之專藥;李氏詳辨之。皮水,水氣壅遏於皮膚之間;用麻黃而發之,則氣行水利,而脈道開;沉乃為浮。此等之義,身試親驗,然後知經文之不我欺也。
趺陽脈當伏,今反緊。本自有寒疝瘕,腹中痛;醫反下之,下之胸滿短氣。 趺陽脈當伏,今反數。本自有熱,消穀、小便數;今反不利,此欲作水。
〔鑑〕趙良曰:趺陽當伏者,非趺陽胃氣之本脈也。為水蓄於下,其氣伏,故脈亦伏。脈法曰:伏者為水。
〔魏〕趺陽有水邪則當伏,以胃陽為水濕陰寒所固閉,故陽明之脈不出也。今反緊,不惟水盛於裡,而且寒盛於中矣。蓋其人不止有水氣之邪,而更兼平日有積寒疝瘕,腹中常常作痛,水邪中又兼寒邪也。醫者不識其為陰寒,乃以為水邪可下;雖水下沉,而寒邪上逆,故胸滿短氣矣。
此病趺陽脈當伏,今反數,為本自有熱。然本自有熱,則當消穀、小便數、大便堅,如傷寒胃實之證也。今小便反不利,則知為欲作水與濕熱之邪無疑。
寸口脈浮而遲。浮脈則熱,遲脈則潛;熱潛相搏,名曰沉。 趺陽脈浮而數。浮脈即熱,數脈即止;熱止相搏,名曰伏。 沉伏相搏,名曰水。 沉則絡脈虛,伏則小便難;虛難相搏,水走皮膚,即為水矣。
〔鑑〕案此條文義不屬,不釋。
寸口脈弦而緊。弦則衛氣不行,即惡寒;水不沾流,走於腸間。(脈經:衛氣不行下,更有衛氣不行四字。)
〔程〕寸口以候表,弦緊為寒。寒則表氣不行,不能以衛肌膚,故惡寒。氣既不行,則水飲亦不宣,但走入腸間而為水。
案金鑑云:此條必有脫簡,不釋。考脈經寒疝篇云:寸口脈弦而緊,弦則衛氣不行,衛氣不行則惡寒;緊則不欲食;弦緊相搏,則為寒疝。知此條亦宜有緊則云云語,金鑑為是。
少陰脈緊而沉。緊則為痛;沉則為水;小便即難。
〔沈〕少陰腎脈。緊則寒邪凝滯正氣於內,曰緊則為痛。沉則衛氣鬱而不宣,三焦壅閉,水即氾濫,曰沉則為水。決瀆無權,小便即難。
〔鑑〕四句文義不屬,並有脫簡,不釋。
脈得諸沉,當責有水;身體腫重。水病脈出者死。(脈經:脈得上,有師曰二字。)
白話文:
論七首、脈證五條、方九首
程氏認為,體內有水,脈象就會沉,小便不利,水溢於體表則會導致全身面目浮腫,所以要使用越婢加朮湯來散水。如果小便通利,這是因為津液不足而口渴,並非體內有水的證候,因此不用越婢湯。越婢加朮湯的應用,應該在「故令病水」的條文之下。
然而,其他醫家都認為,全身面目浮腫以及口渴都是越婢湯的證候。殊不知,這與腸癰大黃牡丹湯的條文一樣,都是倒裝的記述方法,程氏的註解獨具慧眼。根據《脈經》,「黃腫」應是「洪腫」的誤寫。又根據《外臺秘要》引用《古今錄驗》的記載,皮水症用越婢加朮湯治療,加上《脈經》註文中「里水」也是「皮水」的誤寫,其義更加明顯。而《金匱要略》沒有考證古籍,便將「越婢加朮湯主之」七個字移到前面一條,未免太過草率。有人質疑脈象沉則應用麻黃,考證本草,麻黃是專治肺部的藥物,李氏對此有詳細的辨析。皮水是指水氣壅塞在皮膚之間,使用麻黃可以發散它,使氣機通暢,水液得以排出,脈象由沉轉為浮。這些道理,只有親身驗證才能明白經文的真實性。
趺陽脈本該隱伏,現在卻緊,說明本就有寒疝、瘕病,腹痛,卻被醫生錯誤地使用瀉下法治療,導致胸悶氣短。趺陽脈本該隱伏,現在卻數,說明本就有熱證,本應飯量減少、小便頻數,現在卻小便不利,這說明病情將要發展成水腫。
趙良說,趺陽脈隱伏,並不是趺陽胃氣的正常脈象,而是因為水蓄積在下焦,氣機下陷,所以脈象也隱伏。脈法說,脈象隱伏是水證。
趺陽脈有水邪則應當隱伏,因為胃陽被水濕、陰寒所阻塞,所以陽明之脈不能顯現。現在卻緊,不僅說明水盛於裡,而且寒盛於中。此人不止有水氣之邪,而且平時就有積寒、疝氣、瘕病,經常腹痛,水邪之中又兼有寒邪。醫生不識別這是陰寒證,反而認為水邪可以瀉下,雖然水邪下去了,但寒邪上逆,所以胸悶氣短。
此病趺陽脈本該隱伏,現在卻數,是因為本就有熱證。但是本就有熱證,則應飯量減少、小便頻數、大便秘結,如同傷寒胃實的證候。現在小便不利,則知道是將要發展成水腫,以及濕熱之邪毫無疑問。
寸口脈浮而遲,浮脈是熱,遲脈是潛,熱和潛互相搏結,稱為沉。趺陽脈浮而數,浮脈是熱,數脈是急,熱和急互相搏結,稱為伏。沉和伏互相搏結,稱為水。沉則絡脈虛,伏則小便難,虛和難互相搏結,水氣走於皮膚,就成為水腫。
這條文義不通,無法解釋。
寸口脈弦而緊,弦則衛氣不行,就會惡寒,水氣不流暢,走入腸間。(《脈經》中“衛氣不行”之下,還有“更有衛氣不行”四個字。)
寸口脈診斷表證,弦緊是寒證,寒則表氣不行,不能溫煦肌膚,所以惡寒。氣機不行,水飲也不通暢,只得進入腸間而形成水腫。
《金匱要略》說,這條必定有脫漏的文字,無法解釋。考證《脈經》寒疝篇,寸口脈弦而緊,弦則衛氣不行,衛氣不行則惡寒,緊則不欲飲食,弦緊互相搏結,則為寒疝。知道這條也應該有“緊則……”之類的文字,《金匱要略》的說法是對的。
少陰脈緊而沉,緊則為痛,沉則為水,小便不利。
少陰腎脈,緊則寒邪凝滯正氣於內,所以說緊則為痛;沉則衛氣鬱而不宣,三焦阻塞,水氣氾濫,所以說沉則為水;排泄不通,小便不利。
這四句話文義不通,並且有脫漏的文字,無法解釋。
脈象呈現各種沉滯的現象,就應該考慮有水腫。身體腫脹沉重,水病而脈象浮現者,將會死亡。(《脈經》中“脈得上”之後,有“有師曰”二個字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