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丹波元簡

《金匱玉函要略輯義》~ 卷三 (3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30)

1. 論七首、脈證五條、方九首

〔尤〕水為陰。陰盛故令脈沉。又水行皮膚。榮衛被遏。亦令脈沉。若水病而脈出。則真氣反出邪水之上。根本脫離。而病氣獨勝。故死。出與浮迥異。浮者盛於上。而弱於下。出則上有而下絕無也。

〔魏〕附錄傷寒論一條以證之。少陰篇云。少陰病。下利脈微者。與白通湯。利不止。厥逆無脈。乾嘔煩者。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。服湯脈暴出者死。微續者生。

夫水病人。目下有臥蠶。面目鮮澤。脈伏。其人消渴。

〔鑑〕趙良曰。內經色澤者。病溢飲。溢飲者。渴而多飲。溢於腸胃之外。又曰。水陰也。目下亦陰也。腹者。至陰之所居也。故水在腹。便目下腫也。靈樞曰。水始起也。目下微腫如蠶。如新臥起之狀。其人初由水穀不化津液。以成消渴。必多飲。多飲則水積。水積則氣道不宣。故脈伏矣。

〔沈〕胃中津液水飲。外溢皮膚肌肉。不溉喉舌。故作消渴。誠非真消渴也。

千金云。凡水病之初。先兩目下腫起。如老蠶色。挾頸脈動。股里冷。脛中滿。按之沒指。腹內轉側有聲。此其候也。

病水腹大。小便不利。其脈沉絕者有水。可下之。(案此條。原本接上條。今據程本金鑑。另分為一條。)

〔鑑〕腹者。至陰。脾也。故病水必腹大也。水蓄於內。故小便不利也。其脈沉絕。即伏脈也。脈伏腹大。小便不利。里水已成。故可下之。十棗神祐之類。酌而用之可也。

〔尤〕其脈沉絕。水氣瘀壅而不行。脈道被遏而不出。其勢亦太甚矣。故必下其水。以通其脈。

〔徐〕水病可下。惟此一條。沉絕二字妙。

何氏醫碥云。內水腹大。小便不利。脈沉甚。可下之。十棗湯。浚川散。神祐丸。禹攻散。舟車丸之類。蓋亦可從小便利。亦可從大便泄也。

問曰。病下利後。渴飲水。小便不利。腹滿因腫者。何也。答曰。此法當病水。若小便自利。及汗出者。自當愈。(因。脈經。程本。金鑑。作陰。自當愈。千金注云。一作滿月當愈。案因腫。據答語云當病水。作陰腫。為是。)

〔鑑〕病下利。則虛其土傷其津也。土虛則水易妄行。津傷則必欲飲水。若小便自利。及汗出者。則水精輸布。何水病之有。惟小便不利。則水無所從出。故必病水。病水者。脾必虛不能制水。故腹滿也。腎必虛不能主水。故陰腫也。於此推之。凡病後傷津。渴欲飲水。小便不利者。皆當防病水也。

心水者。其身重。而少氣。不得臥。煩而躁。其人陰腫。(身重。千金注云。一作身腫。陰下。脈經有大字。)

〔魏〕又為明水氣附於五臟。而另成一五水之證。蓋水邪亦積聚之類也。切近於其處。則伏留於是藏。即可以藏而名證。

〔程〕內經曰。心主身之血脈。上經曰。水在心。心下堅築短氣。是以身重少氣也。內經曰。諸水病者。不得臥。夫心屬火。水在心。則蒸郁燔爍。是以不得臥。而煩躁也。心水不應陰腫。以腎脈出肺絡心。主五液。而司閉藏。水之不行。皆本之於腎。是以其陰亦腫也。

白話文:

論七首、脈證五條、方九首

水為陰性,陰盛則脈象沉弱。水又運行於皮膚,榮衛之氣受阻,也使脈象沉弱。若水病而脈象反而浮出,則真氣反倒浮在邪水上,根本脫離,病邪獨盛,故而死亡。這種脈象的浮出與脈象的浮大不同,浮大者上部盛而下部弱,而脈象浮出則上部有脈而下部完全沒有脈象。

少陰病下痢、脈微者,用白通湯治療;若腹瀉不止,出現厥逆、無脈、乾嘔、煩躁等症狀,則用白通加豬膽汁湯治療。服用湯藥後脈象突然浮出者死亡,脈象稍稍恢復者則能活下來。

水病患者,眼下有臥蠶狀隆起,面色光澤鮮潤,脈象伏沉,且伴有消渴症狀。

內經記載,面色光澤鮮潤是溢飲的表現,溢飲者口渴多飲,水液溢於腸胃之外。目下也是陰部,腹部是至陰之處,所以腹部積水則眼下腫脹。靈樞記載,水病初期,眼下微腫如蠶,像剛睡醒的樣子,這類患者起初是水穀不化,津液不足,因而消渴,必多飲水,多飲則水液積聚,水液積聚則氣機運行不暢,所以脈象伏沉。

胃中津液、水飲外溢於皮膚肌肉,不能滋潤喉舌,所以出現消渴,這並不是真正的消渴症。

千金要方記載,凡是水病初期,首先兩眼下方腫脹,像老蠶一樣,頸部脈搏跳動,大腿內側和腳踝內側冰冷,脛部脹滿,按壓下去指印不消失,腹部翻身有聲音,這些都是水病的徵兆。

腹部脹大,小便不利,脈象沉而無力的,屬於水病,可以服用瀉下藥物治療。

腹部是至陰之處,也是脾臟所在的部位,所以水病必見腹部脹大。水液蓄積於內,所以小便不利。脈象沉絕,就是脈象伏沉。脈象伏沉,腹部脹大,小便不利,說明水邪已成,可以用瀉下藥物治療,比如十棗湯、神祐丸等,需要根據情況酌情使用。

脈象沉絕,是水氣瘀滯阻塞,脈道受阻而脈象不出,病情非常嚴重,必須瀉下水液,以疏通脈道。

水病可以瀉下治療,這條記載中「沉絕」二字用得精妙。

何氏醫碥記載,內水導致腹部脹大,小便不利,脈象沉重,可以服用瀉下藥物治療,如十棗湯、浚川散、神祐丸、禹攻散、舟車丸等。瀉下方法,可以是小便通利,也可以是大便通利。

問:病人腹瀉後,口渴飲水,小便不利,腹部脹滿腫脹,這是什麼原因?答:這屬於水病。如果小便能自行通利,或出汗,就能自愈。

腹瀉傷及脾土,損傷津液,脾土虛弱則水液容易妄行,津液受損則必欲飲水。如果小便能自行通利或出汗,則水液運行正常,何來水病?只有小便不利,水液無處排出,才會形成水病。水病患者,脾臟虛弱不能制約水液,所以腹部脹滿;腎臟虛弱不能主水,所以陰部腫脹。由此推之,凡是病後損傷津液,口渴飲水,小便不利者,都應該預防水病。

心水病患者,身體沉重,氣短,不能平臥,煩躁不安,陰部腫脹。

這是水氣附著於五臟,形成五種水病證候,水邪也屬於積聚之類,靠近某臟腑則停留在該臟腑,根據停留在哪個臟腑來命名。

內經記載,心主血脈,上經記載,水在心,則心下堅硬脹滿,氣短,所以身體沉重氣短。內經記載,諸水病患者都不能平臥,因為心屬火,水在心則蒸騰鬱結,燔灼,所以不能平臥而煩躁。心水病不應當出現陰部腫脹,因為腎脈循行於肺絡心,主五液,司閉藏,水液運行不暢都源於腎,所以陰部腫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