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匱玉函要略輯義》~ 卷三 (31)
卷三 (31)
1. 論七首、脈證五條、方九首
案金鑑云。其人陰腫四字。當在腎水條內。錯簡在此。此說有理。然程注義亦通。姑從之。
肝水者。其腹大不能自轉側。脅下腹痛。時時津液微生。小便續通。
〔魏〕肝經有水。必存兩脅。故腹大而脅下痛。少陽陰陽往來之道路。有邪窒礙。故不能自轉側。肝有水邪。必上衝胸咽。故時時津液微生。(口中有淡水之症也。)及上升而下降。小便不利者。又續通。此水邪隨肝木往來升降之氣。上下為患也。
〔尤〕時時津液微生。小便續通者。肝喜沖逆。而主疏泄。水液隨之而上下也。
肺水者。其身腫。小便難。時時鴨溏。(身下。千金有體字。)
〔鑑〕趙良曰。肺主皮毛。行榮衛。與大腸合。今有水病。則水充滿皮膚。肺本通調水道。下輸膀胱。為尿溺。今既不通。水不得自小便出。反從其合。與糟粕混。成鴨溏也。
〔尤〕鴨溏。如鴨之後。水糞雜下也。
脾水者。其腹大。四肢苦重。津液不生。但苦少氣小便難。
〔尤〕脾主腹。而氣行四肢。脾受水氣。則腹大四肢重。津氣生於穀。穀氣運於脾。脾濕不運。則津液不生。而少氣小便難者。濕不行也。
腎水者。其腹大。臍腫。腰痛不得溺。陰下濕如牛鼻上汗。其足逆冷。面反瘦。(反。脈經。作皮。注云。一云。大便反堅。)
〔程〕腎者胃之關也。關門不利。故令聚水而生病。是有腹大臍腫之證也。腰者腎之外候。故令腰痛。膀胱者。腎之腑。故令不得溺也。以其不得溺。則水氣不得泄。浸漬於睪囊。而為陰汗。流注於下焦。而為足冷。夫腎為水臟。又被水邪。則上焦之氣血。隨水性而下趨。故其人面反瘦。非若風水裡水之面目洪腫也。
〔魏〕是五水。又以分附於五臟而得名矣。但臟雖各附。而其實異其地者。不異其邪。治之者。亦異其處者。不當易其法也。
師曰。諸有水者。腰以下腫。當利小便。腰以上腫。當發汗。乃愈。
〔鑑〕諸有水者。謂諸水病也。治諸水之病。當知表裡上下分消之法。腰以上腫者。水在外。當發其汗乃愈。越婢青龍等湯證也。腰以下腫者。水在下。當利小便乃愈。五苓豬苓等湯證也。趙良曰。身半以上。天之分陽也。身半以下。地之分陰也。而身之腠理行天分之陽。小便通地分之陰。
故水停於天者。開腠理。水從汗散。水停於地者。決其出關。而水自出矣。即內經開鬼門潔淨府法也。
陳氏證治大還云。凡大人小兒。通身浮腫喘急。小便不利。自下而上者。名陰水。自上而下者。名陽水。俗名河白。用河白草。濃煎湯洗浴。此草三尖底平。葉底及梗有芒刺。陽水用無刺者。陰水用有刺者。一二浴後。而小便便利。浮腫自消。神效神效。
師曰。寸口脈沉而遲。沉則為水。遲則為寒。寒水相搏。趺陽脈伏。水穀不化。脾氣衰則鶩溏。胃氣衰則身腫。少陽脈卑。少陰脈細。男子則小便不利。婦人則經水不通。經為血。血不利則為水。名曰血分。(沈際飛校本脈經。卑作革。脈經注。一云。水分。)
白話文:
論七首、脈證五條、方九首
金鑑記載「其人陰腫四字」應在腎水條,錯排在此,此說有理,但程氏註解也通順,姑且沿用。
肝水:腹部腫大,無法自行翻身側臥,脅肋下腹部疼痛,時常分泌少量津液,小便持續通暢。
魏氏註:肝經積水,必然停留在兩脅,所以腹部腫大且脅肋下疼痛;少陽陰陽往來之道路受邪氣阻礙,所以無法自行翻身側臥;肝有水邪,必然上衝胸咽,所以時常分泌少量津液(口中出現淡水的症狀),以及水邪隨著肝木的升降之氣上下運行,造成疾病。
尤氏註:時常分泌少量津液,小便持續通暢,是因為肝臟喜愛向上衝逆,且主疏泄,水液隨著肝的升降而上下運行。
肺水:全身腫脹,小便困難,經常排出稀軟的糞便(下身,千金方有「體」字)。
鑑氏註:趙良說:肺主皮毛,運行榮衛之氣,與大腸相合,現在有水病,則水充滿皮膚;肺原本通調水道,向下輸送到膀胱形成尿液,現在不通,水無法從小便排出,反而與糟粕混合,形成稀軟的糞便。
尤氏註:稀軟的糞便,像鴨子的糞便一樣,水和糞便混雜排出。
脾水:腹部腫大,四肢沉重,津液不分泌,只是感到氣短,小便困難。
尤氏註:脾主腹部,氣運行於四肢;脾受水氣,則腹部腫大四肢沉重;津液產生於穀物,穀物之氣運行於脾,脾濕不能運化,則津液不分泌,而氣短小便困難,是因為濕氣不能通行。
腎水:腹部腫大,肚臍腫脹,腰痛,無法排尿,陰部濕潤像牛鼻上的汗水一樣,腳冰冷,臉反而消瘦。(「反」,《脈經》作「皮」,注云:一作「大便反堅」)。
程氏註:腎是胃的關口,關口不利,所以導致積水而生病,出現腹部腫大、肚臍腫脹的症狀;腰是腎的外在表現,所以腰痛;膀胱是腎的腑,所以無法排尿;因為無法排尿,水氣無法排出,浸漬於陰囊,而形成陰部濕潤;流注於下焦,而腳冰冷;腎是水臟,又被水邪侵犯,則上焦的氣血隨著水性向下運行,所以臉反而消瘦,不像風水裡水腫的面目洪腫。
魏氏註:這五種水腫,又因為附著於五臟而得名;但臟器雖然各有所附,而其實地不同,邪氣卻相同;治療的方法,雖然因部位不同而有所不同,但不應改變其基本方法。
師曰:所有水腫患者,腰以下腫脹的,應利小便;腰以上腫脹的,應發汗,即可痊癒。
鑑氏註:所有水腫患者,指的是所有水病;治療水病,應知道表裡上下分消的方法;腰以上腫脹的,水在外,應發汗即可痊癒,越婢湯、青龍湯等是此類證候;腰以下腫脹的,水在下,應利小便即可痊癒,五苓散、豬苓湯等是此類證候;趙良說:身體上半部是天的陽分,身體下半部是地的陰分;而身體的肌膚毛孔通行天的陽分,小便通達地的陰分。
所以水停留在上半部的,要疏通毛孔,讓水從汗液排出;水停留在下半部的,要疏通其出口,讓水自行排出;這也就是內經中「開鬼門、潔淨府」的方法。
陳氏《證治大還》說:凡大人小孩,全身浮腫,呼吸急促,小便不利,從下往上腫脹的,叫做陰水;從上往下腫脹的,叫做陽水,俗稱河白,用河白草,濃煎湯洗浴;這種草三尖底平,葉底和莖有芒刺,陽水用無刺的,陰水用有刺的,洗浴一二次後,小便通暢,浮腫自然消退,效果非常好。
師曰:寸口脈沉而遲,沉則為水,遲則為寒,寒水相搏,趺陽脈伏,水穀不化,脾氣衰則稀便,胃氣衰則身腫,少陽脈弱,少陰脈細,男子則小便不利,女子則經水不通,經為血,血不利則為水,叫做血分。(沈際飛校本《脈經》,「卑」作「革」,《脈經》注:一云「水分」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