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匱玉函要略輯義》~ 卷四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1)

1. 卷四

2. 黃疸病脈證並治第十五

3. 論二首、脈證十四條、方七首

寸口脈浮而緩。浮則為風。緩則為痹。痹非中風。四肢苦煩。脾色必黃。瘀熱以行。(苦。徐本。脈經。作若。)

〔程〕脈得浮緩者:必發黃。故傷寒脈浮而緩者,系在太陰。太陰者:必發身黃。今浮為風,緩為痹,非外證之中風,乃風熱蓄於脾土。脾主四肢,故四肢苦煩。瘀熱行於外,則發黃也。

〔沈〕風濕鬱結,邪正為痹。痹者:閉也。因風拒閉,營衛為痹,非內經風寒濕三氣之痹。

案:痹非中風,文義不屬,恐有脫誤。

趺陽脈緊而數。數則為熱,熱則消穀。緊則為寒,食即為滿。尺脈浮:為傷腎。趺陽脈緊:為傷脾。風寒相搏,食谷即眩。穀氣不消,胃中苦濁。濁氣下流,小便不通。陰被其寒,熱流膀胱,身體盡黃,名曰谷疸。額上黑,微汗出,手足中熱,薄暮即發,膀胱急,小便自利。

名曰女勞疸。腹如水狀,不治。心中懊憹而熱,不能食,時欲吐,名曰酒疸。(脈經。女勞疸酒疸。各為別條。徐沈魏尤並同。疸。沈尤。作癉。)

〔程〕趺陽:胃脈也。數為熱,緊為寒。此胃中陰陽不分,清濁相干,寒熱混雜,雖消穀不能傳導,故食即滿也。尺脈以候腎,浮為風,則傷腎。趺陽以候胃,緊則寒,不傷胃,而傷於脾。風寒相搏,邪不消穀,得穀氣則熏蒸頭目,故作眩也。谷不消,則胃中之濁氣下流,而小便又不通利。

正以腎為胃關;脾寒被於少陰,則不能行宣泄之令;胃熱流於膀胱,則熱瘀蓄而不行;一身盡黃,因作谷疸也。

〔尤〕腎勞而熱,黑色上出,猶脾病而黃外見也。額於部為庭;靈樞云:庭者,顏也;又云:腎病者,顴與顏黑。微汗出者:腎熱上行,而氣通於心也。手足心熱,薄暮即發者:病在裡在陰也。膀胱急者:腎熱所逼也。小便自利,病不在腑也。此得之房勞過度,熱從腎出,故名曰女勞癉。

若腹如水狀,則不特陰傷,陽亦傷矣,故曰不治。懊憹:鬱悶不寧之意。熱內蓄,則不能食。熱上衝,則時欲吐。酒氣熏心,而味歸脾胃也。此得之飲酒過多所致,故名酒癉。

巢源云:黃疸之病,此由酒食過度,腑臟未和;水穀相併,積於脾胃;復為風濕所搏,瘀結不散;熱氣鬱蒸;故食已如飢,令身體面目、及爪甲小便盡黃,而欲安臥;黃疸也。谷疸之狀:食畢頭眩,心忪怫鬱不安,而發黃;由失飢大食,胃氣衝熏所致也。女勞疸之狀:身目皆黃,發熱惡寒,少腹滿急,小便難;由大勞大熱而交接,交接竟入水所致也。

案:本經云:小便自利,可疑。

陽明病脈遲者:食難用飽;飽則發煩頭眩;小便必難。此欲作谷疸。雖下之,腹滿如故。所以然者:脈遲故也。(發。陽明篇。作微。)

〔鑑〕谷疸屬胃熱,脈當數。今脈遲,脾臟寒也。寒不化谷,所以雖飢欲食,食難用飽。飽則煩悶,胃中填塞,健運失常也。清者阻於上升,故頭眩。濁者阻於下降,故小便難也。此皆欲作谷疸之徵。其證原從太陰寒濕鬱黷而生。若誤以為陽明熱濕發黃下之,雖腹滿暫減,頃復如故。所以然者:脈遲寒故也。此發明欲作谷疸屬脾陰寒化,而不可下者也。

白話文:

寸口脈浮而緩,浮則為風,緩則為痹。痹非中風,四肢苦煩,脾色必黃,瘀熱以行。

脈浮緩者,必發黃。傷寒脈浮而緩者,系在太陰,太陰必發身黃。今浮為風,緩為痹,非外證之中風,乃風熱蓄於脾土,脾主四肢,故四肢苦煩,瘀熱行於外,則發黃也。

風濕鬱結,邪正為痹,痹者,閉也。因風拒閉,營衛為痹,非內經風寒濕三氣之痹。

痹非中風,此說文義不通,恐有錯誤。

趺陽脈緊而數,數則為熱,熱則消穀,緊則為寒,食即為滿。尺脈浮,為傷腎;趺陽脈緊,為傷脾。風寒相搏,食谷即眩,穀氣不消,胃中苦濁,濁氣下流,小便不通,陰被其寒,熱流膀胱,身體盡黃,名曰谷疸,額上黑,微汗出,手足中熱,薄暮即發,膀胱急,小便自利。

名曰女勞疸,腹如水狀不治,心中懊憹而熱,不能食,時欲吐。名曰酒疸。

趺陽,胃脈也。數為熱,緊為寒。此胃中陰陽不分,清濁相干,寒熱混雜,雖消穀不能傳導,故食即滿也。尺脈以候腎,浮為風,則傷腎。趺陽以候胃,緊則寒不傷胃,而傷於脾。風寒相搏,邪不消穀,得穀氣則熏蒸頭目,故作眩也。谷不消,則胃中之濁氣下流,而小便又不通利。

正以腎為胃關,脾寒被於少陰,則不能行宣泄之令。胃熱流於膀胱,則熱瘀蓄而不行,一身盡黃,因作谷疸也。

腎勞而熱,黑色上出,猶脾病而黃外見也。額上部位為庭,靈樞云:「庭者,顏也。」又云:「腎病者,顴與顏黑。」微汗出者,腎熱上行,而氣通於心也。手足心熱,薄暮即發者,病在裡在陰也。膀胱急者,腎熱所逼也。小便自利,病不在腑也。此因房勞過度,熱從腎出,故名曰女勞疸。

若腹如水狀,則不特陰傷,陽亦傷矣,故曰不治。懊憹,鬱悶不寧之意。熱內蓄,則不能食;熱上衝,則時欲吐。酒氣熏心,而味歸脾胃也。此因飲酒過多所致,故名酒疸。

黃疸之病,此由酒食過度,腑臟未和,水穀相併,積於脾胃,復為風濕所搏,瘀結不散,熱氣鬱蒸,故食已如飢,令身體面目及爪甲小便盡黃,而欲安臥,此為黃疸也。谷疸之狀,食畢頭眩,心忪憹鬱不安,而發黃,由失飢大食,胃氣衝熏所致也。女勞疸之狀,身目皆黃,發熱惡寒,少腹滿急,小便難,由大勞大熱而交接,交接竟入水所致也。案本經云:「小便自利。」此說可疑。

陽明病脈遲者,食難用飽,飽則發煩頭眩,小便必難,此欲作谷疸,雖下之,腹滿如故,所以然者,脈遲故也。

谷疸屬胃熱,脈當數,今脈遲,脾臟寒也。寒不化谷,所以雖飢欲食,食難用飽,飽則煩悶,胃中填塞,健運失常也。清者阻於上升,故頭眩;濁者阻於下降,故小便難也。此皆欲作谷疸之徵,其證原從太陰寒濕鬱結而生。若誤以為陽明熱濕發黃下之,雖腹滿暫減,頃復如故,所以然者,脈遲寒故也。此發明欲作谷疸屬脾陰寒化,而不可下者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