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匱玉函要略輯義》~ 卷三 (39)
卷三 (39)
1. 論七首、脈證五條、方九首
徐云。若盤字。乃即杯字。偶誤。勿泥。蓋堅大如盤。上之取義在大。邊如旋杯。下之取義在圓。不應又取大字義耳。合言之。總是堅大而圓也。案此注未允。潘氏續焰云。旋。圓也。上盤字。當據肘後作碗。蓋碗高於盤。盤大於碗。謂其堅大如碗。其邊如圓盤。文意始通。若仍舊文。或從徐下盤字為杯。則其義竟難解焉。
枳朮湯方(外臺。引張文仲云。此張仲景傷寒論方。備急。肘後同。)
枳實(七枚),白朮(二兩)
上二味。以水五升。煮取三升。分溫三服。腹中軟。即當散也。(外臺。五升。作一斗。)
〔鑑〕李彣曰。枳實消脹。苦以泄之也。白朮去濕。苦以燥之也。後張元素治痞。用枳朮丸。亦從此湯化出。但此乃水飲所作。則用湯以盪滌之。彼屬食積所傷。則用丸以消磨之。一湯一丸。各有深意。非漫無主張也。
嚴氏濟生。枳朮湯。治飲癖氣分。心下堅硬如杯。水飲不下。
即本方。加肉桂。附子。細辛。桔梗。檳榔。甘草。生薑。
李氏辨惑論。易水張先生枳朮丸。治痞消食強胃。
枳實(麩炒黃色去穰一兩),白朮(二兩)
上同為極細末。荷葉裹燒飯為丸。如桐子大。每服五十丸。多用白湯下無時。
附方
外臺防己黃耆湯。治風水脈浮為在表。其人或頭汗出。表無他病。病者但下重。從腰以上為和。腰以下當腫及陰。難以屈伸。(方見風濕中。○脈經。其人下有能食二字。無或字。但下。有言字。外臺引深師。作木防己湯云。此本仲景傷寒論方。)
〔沈〕此乃濕從下受。濕多風少。故用黃耆實表。使水不得上溢。以防己驅除風濕。術草健脾。薑棗以俾營衛和。而濕自除矣。
白話文:
論七首、脈證五條、方九首
徐雲注中「盤」字為「杯」字之誤。應是堅硬如盤,其邊緣圓潤如杯,總而言之,就是堅硬而圓。潘氏則認為「旋」即「圓」,「盤」字應作「碗」,因碗比盤高,盤比碗大,所以說堅硬如碗,邊緣如圓盤,此說較為通順。若仍用舊文或依徐雲將「盤」字解作「杯」,其義則難以理解。
枳朮湯方(出自《外台秘要》,引張文仲言,此方出自張仲景《傷寒論》,《肘後方》亦有收錄)
枳實七枚,白朮二兩。
上二味,以水五升,煮取三升,分溫三服。腹中柔軟即當停藥。(《外台秘要》中「五升」作「一斗」)
李彣認為:枳實消脹,因其苦味能瀉;白朮去濕,因其苦味能燥。後世張元素治療痞症,所用枳朮丸,也是由此湯化出。但此湯用於治療水飲,故用湯劑盪滌;彼丸用於治療食積,故用丸劑消磨,一湯一丸,各有其深意,並非隨意而為。
嚴氏《濟生方》中枳朮湯,治療飲癖(水飲停滯)兼氣分實證,症見心下堅硬如杯,水飲不下者,用本方加肉桂、附子、細辛、桔梗、檳榔、甘草、生薑。
李氏《辨惑論》中記載易水張先生枳朮丸,治療痞症、消食、強胃:
枳實(麩炒至黃色,去瓤,一兩),白朮二兩。
上藥共研為極細末,以荷葉包裹燒飯為丸,如桐子大小。每服五十丸,溫白湯送下,無時間限制。
附方
《外台秘要》防己黃耆湯,治療風水病,脈浮在表,患者或頭汗出,表無他病,但下肢沉重,腰以上部位正常,腰以下腫脹及陰部,難以屈伸。(方見風濕部分。脈經中,原文「其人下有能食二字,無或字,但下,有言字」,《外台秘要》引深師,作木防己湯,此方出自張仲景《傷寒論》)。
沈氏注:此乃濕邪從下而受,濕邪多而風邪少,故用黃耆以固表,使水邪不致上溢;用防己以驅除風濕;用術草健脾;用薑棗以調和營衛,則濕邪自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