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匱玉函要略輯義》~ 卷三 (38)
卷三 (38)
1. 論七首、脈證五條、方九首
其氣乃行。大氣一轉。其氣乃散。實則失氣。虛則遺溺。名曰氣分。(實則。徐沈作寒則。注。寒恐是實字。脅鳴。程魏。作腸鳴。是。)
〔尤〕微則為氣者。為氣不足也。寒氣不足。該寸口趺陽為言。寒而氣血復不足也。寒氣不足。則手足無氣而逆冷。榮衛無源而不利。由是臟腑之中。真氣不充。而客寒獨勝。則腹滿脅鳴相逐。氣轉膀胱。即後所謂失氣遺溺之端也。榮衛俱勞者。榮衛俱乏竭也。陽氣溫於表。
故不通則身冷。陰氣榮於裡。故不通即骨疼。不通者。虛極而不能行。與有餘而壅者不同。陽前通則惡寒。陰前通則痹不仁者。陽先行而陰不與俱行。則陰失陽而惡寒。陰先行而陽不與俱行。則陽獨滯而痹不仁也。蓋陰與陽常相須也。不可失。失則氣機不續。而邪乃著。不失則上下交通。
而邪不容。故曰陰陽相得。其氣乃行。大氣一轉。其氣乃散。失氣遺溺。皆相失之徵。曰氣分者。謂寒氣乘陽之虛。而病於氣也。
〔沈〕營衛相和。膻中宗氣一轉。大氣乃行。痹著之邪。相隨而去。謂大氣一轉。其氣乃散。而實者失氣。邪從大便喧吹而泄。虛者遺溺。邪從小便而去。此陽虛氣滯化水。而精血為痹。故曰氣分。(案此與尤注異。然義亦通。故兩存之。)
〔程〕此章以明水在氣分之大義。以氣行則水寒之氣亦行。非下章結於心下。為盤為杯也。
〔鑑〕名曰氣分之下。當有下條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十五字。
氣分。心下堅。大如盤。邊如旋杯。水飲所作。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主之。(脈經。或枳朮湯主之。)
〔鑑〕氣分。心下堅大如盤。邊如旋杯。水飲所作之十六字。當是衍文。觀心下堅之本條。自知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十五字。當在上條氣分之下。義始相屬。正是氣分之治法。必是錯簡在此。
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方(三因。名桂附湯。)
桂枝(三兩),生薑(三兩),甘草(二兩),大棗(十二枚),麻黃,細辛各(二兩),附子(一枚炮)
上七味。以水七升。煮麻黃。去上沫。內諸藥。煮取二升。分溫三服。當汗出。如蟲行皮中。即愈。
〔鑑〕用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者。溫養榮衛陰陽。發散寒邪之氣也。
〔尤〕當汗出。如蟲行皮中者。蓋欲使既結之陽。復行周身而愈也。
心下堅。大如盤。邊如旋盤。水飲所作。枳朮湯主之。(肘後。卒心痛門。作心下堅痛。大如碗。邊如旋柈。名為氣分。水飲所結。柈。即盤字。外臺。心痛門。引文仲亦同。下盤字。徐沈作杯。案證類本草。作枳實術湯。近是。)
〔鑑〕心下堅。大如盤。邊如旋盤。此里水所作也。趙良曰。心下胃上脘也。胃氣弱。則所飲之水。入而不消。痞結而堅。必強其胃。乃可消痞。白朮健脾強胃。枳實善消心下痞。逐停水散滯氣。
白話文:
論七首、脈證五條、方九首
氣的運行,是大氣的轉動,氣因此而散開。實證則會失去氣機(失氣),虛證則會小便失禁(遺溺),這稱為氣分病證。(實證中,徐、沈二家作「寒則」,注釋說:「寒」可能也是「實」的意思。「脅鳴」,程、魏二家作「腸鳴」。)
微弱的氣,是指氣不足。寒氣不足,從寸口脈和趺陽脈可以看出,這表示寒邪和氣血都不足。寒氣不足,則手腳沒有氣血,因而冰冷;榮衛氣血沒有來源,運行不暢。因此,臟腑內真氣不足,而寒邪獨盛,就會出現腹部脹滿、腸鳴(或脅鳴)等症狀相繼出現,氣機逆亂於膀胱,這就是後面所說的失氣遺溺的根本原因。榮衛都疲勞,就是榮衛氣血都極度虧虛。陽氣溫暖體表,所以不通則身體冰冷;陰氣滋潤內裡,所以不通則骨頭疼痛。不通暢,是指氣虛到極點而不能運行,和氣血有餘而壅塞不通是不同的。陽氣先通暢則惡寒,陰氣先通暢則痺痛麻木。陽氣先行而陰氣不與之俱行,則陰氣失去陽氣的溫煦而惡寒;陰氣先行而陽氣不與之俱行,則陽氣獨自停滯而痺痛麻木。總之,陰陽二氣總是互相依存的,不可失調。失調則氣機不能持續運行,邪氣就能入侵;不失調則上下氣血通行,邪氣就無法入侵。所以說,陰陽協調,氣才能運行,大氣一轉,氣就能散開。失氣、遺溺都是陰陽失調的徵兆。所謂「氣分」,是指寒邪乘虛而入,侵犯陽氣,導致氣分病變。
營衛之氣相和,膻中之宗氣一轉動,大氣就運行;痺痛的邪氣,隨著氣的運行而排出體外。所謂大氣一轉,氣就能散開。實證則失氣,邪氣從大便排出;虛證則遺溺,邪氣從小便排出。這是因為陽氣虛弱,氣機阻滯,導致水液停滯,精血凝滯而痺痛,所以稱為氣分病證。(按:這與尤氏注釋不同,但意思也通順,所以都保留。)
此章旨在闡明水飲停滯於氣分的大義。氣運行則寒邪之氣也隨之運行,並不是下章所說的停滯於心下,像盤子或杯子一樣。
「名曰氣分」之下,應該有「下條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」十五個字。
氣分病證,心下堅硬,像盤子那麼大,邊緣像旋轉的杯子,是由於水飲停滯所致,用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。(《脈經》中,或用枳朮湯治療。)
「氣分,心下堅大如盤,邊如旋杯,水飲所作」這十六個字,應該是多餘的文字。觀察心下堅硬的這一條,就知道「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」十五個字,應該放在上一條「氣分」之下,意思才能連貫。這正是氣分病證的治療方法,一定是抄寫時錯亂了。
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方(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名為桂附湯)
桂枝三兩,生薑三兩,甘草二兩,大棗十二枚,麻黃二兩,細辛二兩,附子一枚(炮製)。
以上七味藥,用水七升,先煮麻黃,去掉浮沫,再放入其他藥物,煮至二升,分三次溫服。應該出汗,像蟲子爬在皮膚裡一樣,就痊癒了。
使用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,是為了溫養榮衛陰陽,發散寒邪之氣。
「當汗出,如蟲行皮中」,是指希望已經凝結的陽氣,重新在全身運行而痊癒。
心下堅硬,像盤子那麼大,邊緣像旋轉的盤子,是由於水飲停滯所致,用枳朮湯治療。(《肘後方》卒心痛門,作「心下堅痛,大如碗,邊如旋柈」,名為氣分,是水飲凝結。「柈」即盤字。外臺秘要心痛門,引仲景亦同,下作盤字,徐、沈二家作杯。案:《證類本草》作「枳實術湯」,較近於實情。)
心下堅硬,像盤子那麼大,邊緣像旋轉的盤子,這是里水停滯所致。趙良說,心下是胃上脘,胃氣虛弱,則所飲的水不能消化,痞結而堅硬,必須增強胃氣,才能消痞散結。白朮健脾益胃,枳實善於消除心下痞塊,驅除停滯的水飲和滯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