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匱玉函要略輯義》~ 卷三 (37)
卷三 (37)
1. 論七首、脈證五條、方九首
〔尤〕苦酒阻者。欲行而未得遽行。久積藥力。乃自行耳。故曰服至六七日乃解。
〔魏〕古人稱醋為苦酒。非另有所謂苦酒也。美酒醯。即人家所制社醋。即鎮江紅醋是也。又醋之劣者。即白酒。醋各處皆是。總以社醋入藥。
何氏醫碥云。水寒遏郁汗液於肌內。為熱所蒸。而成黃汗。然汗出浴水。亦舉隅之論耳。當推廣之。愚按。黃耆芍藥桂枝苦酒湯。無清熱去濕之品。徒取固斂。得無壅乎。此方恐是錯簡。終不可用。
倪氏本草匯言。四仙散。治汗出染衣。黃如柏汁。此名黃汗。其證發熱汗出而渴。身體浮腫。此因出汗時。受風冷水寒之氣。入於汗孔得之。宜此方。用羅勒二錢。桂枝三錢。黃耆白芍藥各五錢。水酒各一碗煎服。(出羅勒條。)
黃汗之病。兩脛自冷。假令發熱。此屬歷節。食已汗出。又身常暮臥盜汗出者。此勞氣也。若汗出已反發熱者。久久其身必甲錯。發熱不止者。必生惡瘡。若身重。汗出已輒輕者。久久必身瞤。瞤即胸中痛。又從腰以上必汗出。下無汗。腰髖弛痛。如有物在皮中狀。劇者不能食。
身疼重煩躁。小便不利。此為黃汗。桂枝加黃耆湯主之。(勞氣。原本。作榮氣。今依諸本改之。外臺。引仲景傷寒論。物作蟲。)
〔程〕濕就下而流關節。故黃汗病。兩脛冷。若兩脛熱。則屬歷節之病。其食已汗出。為胃氣外泄。暮而盜汗。為榮氣內虛。又屬虛勞之證。二者俱汗出。皆非黃汗也。欲作黃汗之證。汗出已。而熱不為汗衰。反發熱。而熱不止。薄於外。則銷鑠皮膚。故令身體枯槁。薄於裡。
則潰脈爛筋。故令生惡瘡也。夫濕勝則身重汗出。雖濕去身輕。而正氣未必不損。如此久久。必耗散諸陽。故身瞤而胸痛。是以上焦陽虛。則腰以上汗出。下焦濕勝。而為腰髖弛痛。如有物在皮中狀也。劇則內傷於脾。而不能食。外傷肌肉。而身體疼重。若煩躁小便不利。則水氣無從出。
蘊蓄肌中。必為黃汗。
案此條義難通。今姑仍程注。金鑑云。此承黃汗。詳申其證也。但文義未屬。必是錯簡。不釋。此說似是。
桂枝加黃耆湯方
桂枝,芍藥(各三兩),甘草(二兩)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,黃耆(二兩○千金黃疸門五兩)
上六味。以水八升。煮取三升。溫服一升。須臾飲熱稀粥一升余。以助藥力。溫覆取微汗。若不汗更服。
〔尤〕桂枝黃耆。亦行陽散邪之法。而尤賴飲熱稀粥取汗。以發交郁之邪。
師曰。寸口脈遲而澀。遲則為寒。澀為血不足。趺陽脈微而遲。微則為氣。遲則為寒。寒氣不足。則手足逆冷。手足逆冷。則榮衛不利。榮衛不利。則腹滿脅鳴相逐。氣轉膀胱。榮衛俱勞。陽氣不通。即身冷。陰氣不通。即骨疼。陽前通則惡寒。陰前通則痹不仁。陰陽相得。
白話文:
論七首、脈證五條、方九首
苦酒阻滯,想行動卻動彈不得,這是藥力積久,自然就會好了。所以說服藥六七天才能痊癒。
古人稱醋為苦酒,並不是指有什麼其他的苦酒。美酒釀成的醋,就是一般人家釀的社醋,就像鎮江的紅醋一樣。醋的劣質品,就是白酒醋,各地都有,但入藥還是用社醋為佳。
何氏醫書說,水寒遏制汗液鬱積在體內,被熱氣蒸騰,就形成了黃汗。然而汗出後用熱水沐浴,也只是片面的說法,應該要廣泛理解。我認為,黃耆芍藥桂枝苦酒湯沒有清熱除濕的藥物,只注重固斂,恐怕會加重病情,這個方子可能抄寫錯誤,絕對不能使用。
倪氏本草彙編說,四仙散治療汗出染衣,顏色像柏樹汁一樣的黃汗。這種黃汗的症狀是發熱、汗出、口渴、身體浮腫,這是因為出汗時受風寒之氣侵襲汗孔而引起的。宜用此方:羅勒二錢,桂枝三錢,黃耆、白芍藥各五錢,水酒各一碗煎服。
黃汗病,兩腿冰冷,如果發熱,則屬於歷節病;飯後出汗,是胃氣外洩;傍晚盜汗,是營氣內虛,也屬於虛勞的症狀。這兩種情況都出汗,都不是黃汗。要成為黃汗的症狀,汗出之後,熱不因汗退而減輕,反而發熱,且熱不止,熱邪淺表,則損傷皮膚,導致身體枯槁;熱邪深入,則潰爛經脈筋骨,所以會生惡瘡。濕邪盛則身體沉重,汗出,即使濕邪去除,身體輕了,正氣也未必不受損傷,如此長久下去,必然耗散陽氣,所以身體麻木胸痛。上焦陽氣虛弱,則腰以上出汗;下焦濕邪盛,則腰髖關節疼痛,感覺好像皮膚裡有東西,嚴重者不能進食。
身體疼痛沉重煩躁,小便不利,這是黃汗,用桂枝加黃耆湯治療。
這段話意思很難理解,現在暫時保留程氏的註解。金鑑說,這是承接黃汗,詳細說明其症狀,但是文義不通,一定是抄寫錯誤,無法解釋。這種說法似乎是對的。
桂枝加黃耆湯方
桂枝、芍藥(各三兩),甘草(二兩),生薑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,黃耆(二兩)(千金要方黃疸門用五兩)
以上六味藥,用水八升,煮到三升,溫服一升,須臾飲用熱稀粥一升多,以助藥力,溫暖覆蓋,微微出汗即可。若不出汗,再服用。
桂枝黃耆湯,也是發散陽氣、祛除邪氣的方法,尤其需要飲用熱稀粥來幫助出汗,以發散鬱積的邪氣。
老師說:寸口脈遲而澀,遲則為寒,澀則為血不足;趺陽脈微而遲,微則為氣虛,遲則為寒。寒氣不足,則手足逆冷,手足逆冷,則榮衛不調,榮衛不調,則腹滿脅痛,氣逆於膀胱,榮衛俱勞,陽氣不通則身體冰冷,陰氣不通則骨頭疼痛,陽氣先通則惡寒,陰氣先通則肢體麻木不仁,陰陽調和則無恙。